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1-08-29 17:34武倩
科教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利用策略课程资源

武倩

摘要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碰碰植物”,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提出了明确课程资源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工具、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归类、筛选并建立资源库等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的流程,从提高课程资源意识、把握课程本质、重视动态课程资源等方面对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流程;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6.026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touch plants" as an example

WU Qi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

Abstract:The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y course "touch plants" analyz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and puts forward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such as clarifying the investigation purpo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determining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s and tools,sorting and classifying curriculum resources,screening and establishing resource database,so a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grasp the essence of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course resource;development process;utilization strategy

2015年7月《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課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京教基二〔2015〕12 号)规定“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提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全国各中小学校对学科实践活动展开了大量探索,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课程资源开发流程不科学、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与课程建设的其他环节(如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联系不紧密,不能起到指导作用等问题。本文试图以北京某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碰碰植物”为例,从课程资源的开展与利用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介绍与分析,以期为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改进提供借鉴参考。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课程资源指源于自然、人文环境或实践活动,以隐性或显性方式存在于学校内外,可以开发利用来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一切教学材料和人、财、物等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发展和学校课程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程资源是导致学生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一项对全国不同地区193所学校的校长及7~9年级学生进行的主题为“学校教育环境与资源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得出:加强学校教育环境与资源建设对青少年发展至关重要,图书馆、教师等资源建设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可见,合理开发与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建设特色和精品课程的需要。因此,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源,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全方位分析基础上,科学地开发与利用,才能真正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有着学校鲜明特色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资源的开发流程

分布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由隐性资源转换为显性的教学材料与条件,需要经过科学有效的开发。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应首先明确课程资源调查的目的,具体来说,即通过描述学校、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现状,分析其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课程目标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对科学实践课程进行有效开发。

2.1确定调查对象和工具

课程资源的调查是在明确资源调查目的后的第一步,它开展的好坏决定着课程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搜集。一般来说,课程资源包括学校教材教辅资料、设施资源、经费以及学生、教师、家庭、社区资源等方面,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教师、学生、社区和家长等人员进行调查。

在此阶段,“碰碰植物”采用访谈、观察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各学科教师、学生、社区等开展了调查。其存在的问题是调查对象数量较少且没有对家长群体开展调查,因此该课程的调研对象不算全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程的提出和建议者并不是学校科学教师,而是一些热爱植物的高年级学生。“碰碰植物”课程正是在一批热衷于研究植物的学生的推动下,由一个课后学生社团发展演变为一个集“碰碰植物”选修课、社团活动、“绿色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等不同类型课程于一体的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可见,教师在课程资源调查时常常忽视的学生群体,其实学生应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对象,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2.2对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归类

在对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后,应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类。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多样化分类,如按照资源主体来分,可以分为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以及社区资源等;按照资源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按照资源的存在形式分,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本文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碰碰植物”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碰碰植物”课程的素材性资源包含:教师制作的丰富的课件资源,如《观察植物的变化》《微距摄影》《多肉植物彩绘》《如何记录自然:随性的自然笔记》《认识校园开花植物》等;教师为学生推荐有关认识植物的大量书籍和手机App等。条件类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碰碰植物”课程条件类资源有:学科专业素质较高、有着丰富课程开发经验的“碰碰植物”课程开发团队;学校室外种植区域和文洛式玻璃温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不一样的环境及最新的技术支持;北大、圆明园等校外课程基地;一批非常愿意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的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支持等。事实上,由于“碰碰植物”课程有着良好运营模式,它不仅能够经济独立,而且还设立了科技基金,支持学生的自然探究。

2.3筛选并建立课程资源库

经过课程资源的收集和分类,我们会发现身边的资源众多、非常庞杂,不利于使用,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原则、可学习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等,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建立主题明确、条理清晰的课程资源库。比如可以建立校内资源库、校外资源库以及网络资源库等三大课程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分,如校内资源库又可以分为教师资源库、教材资源库、教室资源库等。建立课程资源库,将不仅方便教师在需要时随时搜索和提取,节约宝贵时间,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反复利用。

目前“碰碰植物”课程组教师正在对相关课程资源进行整理和描述,将课程资源外化形成“碰碰植物”教材等文本材料,以期形成完整的“碰碰植物”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教与学。

3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

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真正促进学生发展。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3.1立足专业发展,提高自身课程资源意识

在实际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一些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仅仅局限于校内资源,而对兄弟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视而不见;一些教师对课程资源利用失去控制,在承认“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的同时,推卸了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职能,使得课程失去控制。无论对课程资源利用窄化还是泛化,都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的表现。所以,教师应立足自身的专业发展,增强自身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的能力,真正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最优化发挥。

“碰碰植物”课程的几位科学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有着丰富的课程开发经验,他们在课程资源利用方面的做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在课程人力资源方面,“碰碰植物”课程的参与者不仅有几位科学教师,也邀请了学校的社会、美术、经济学甚至财务教师,将在各自领域有所专长的教师联合起来,形成教师共同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努力。正是有美术教师教学生《多肉植物彩绘》《噢~叶!》等绘画课,有社会、经济学教师教学生社团的运营和资金的运转,有财务室教师送给孩子们账本教他们记账,有家长与社区等人员对学校课程的理解与支持,“碰碰植物”课程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切都离不开课程开发教师高度的课程资源意识,不仅能够发现身边的潜在课程资源,还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3.2把握课程本质,将课程资源转换为学生资源

如果没有把握课程本质,没有利用好学科特点,只追求表面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就会偏离主题、舍近求远,就不能使课程资源转换为学生资源,不能使学生思维发生积极变化,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

以“碰碰植物”课程中《如何记录自然:随性的自然笔记》一课为例,科学教师利用丰富的课件和自然资源,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室中系统学习了记录自然笔记基本要领后,由教师带领进入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在教师反复的讲解、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慢慢理解了如何利用自然笔记记录自然,也慢慢对身边环境有了更多的关注。比如,一位四年级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一段时间丁香花后,用自然笔记和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感受:我很喜歡丁香,不但是因为花朵的芳香和那美丽的花,还有一部分,那就是它心形的叶子,才让它在落花后也依然美丽;不但是我们喜欢丁香,小虫们也喜欢。另外一位学生则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了校园一角某棵树的细微变化,他通过对比照片中树木前后变化了解了该植物的生长周期与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再对身边的植物视而不见,而是学会了细致地观察,用灵动的文字、生动的图画和照片与大家分享着自己独特的欣赏视角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碰碰植物”课程教师能够将课程资源转换为学生资源的最好印证。

3.3接受资源创生,重视对动态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课程实施中,由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再加上课堂偶然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按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如何捕捉和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意料之外的课程事件和课程问题,并将之转换为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的课程资源,是每位优秀教师都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次《多肉植物》课堂上,教师在讲多肉植物的定义、种类、种植技巧等理论知识时,一位平时较为内向的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一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多次抢答甚至打断教师的授课。这时教师并没有因学生打断课堂而生气,而是问他:“如果这节课请你来当小老师,你有信心讲清楚多肉植物的知识,并让同学们爱上多肉植物吗?”学生语气兴奋地回答:“有!我在家养了好多种多肉植物,每天都在照看它们……”于是,教师请这位“小老师”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他所知道的多肉植物。令人意外的是,虽然这位学生没有提前备课,但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种植多肉植物的亲身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虽然这位“小老师”对多肉植物生长现象观察得非常仔细,但当同学们问到“为什么”时,比如有同学问道:“为什么多肉在阳光照射下会变红,是紫外线的原因还是温度的原因?”“小老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时教师适时介入:“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想知道原因的同学可以去学校温室里种植多肉植物,在自己种植的过程中探索其中的奥秘。”由于教师对课堂事件的合理处理,抓住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不仅保护了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其余同学的学习热情,同学们都积极动脑参与讨论、分享自己与多肉植物的经历,一堂原本普通的科学课变得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张启睿,边玉芳,王烨晖,等.学校教育环境与资源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J].教育研究,2012,8:32-40.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3]张旭如.中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2.

猜你喜欢
利用策略课程资源
搭乘信息技术之翼 让政治课堂绽放异彩
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
巧用“错误”创高效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珍稀树种流苏研究进展与保护利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