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1-08-29 20:02秦红云
科教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古诗词融合

秦红云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地引用相关古诗词,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科间相关知识的互补,并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学修养。小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教师可充分利用科学课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由诗引入,效果相当不错。

关键词古诗词;科学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6.027

Application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QIN Hongyun

(Feido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Hefei,Anhui 231699)

Abstract: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properly quoting relevant ancient poems,excavating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se ancient poems and analyzing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behind them can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cultivate students,sentiment,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scientific attitude. At the same time,it can also promot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relevant knowledge among disciplin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aesthetic ability,enhance literary cultivation. Pupils have a strong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active thinking. Teachers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textbooks,such as rich content and strong interest. When explaining a certain knowledge point,it is introduced by poetry,and the effect is quite good.

Keywords:ancient poetry;science teaching;integration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科学教育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而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形象性和音乐性特征,其中相当一部分的诗词对自然科学进行了描写。在小学三年级如何将古诗词和科学教学进行巧妙的融合呢?笔者执教时,发现了如下的教学素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整理如下。

1引入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引入课题的方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该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古诗词引入课题,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执教“声音的传播”内容时,教师可用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来引入课题。教师先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对声音进行分析,进而引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知识。古诗從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心理上自然受到较强刺激,产生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下来的环节是做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此时有位学生情不自禁地吟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班学生激动地为这位同学鼓起掌来。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渗透人文教育

课程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关键载体,教师要通过系统的科学课程体系的建构,在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科学达于深处即人文”的思想。

教师要在原有科学教科书中选择与古诗词中有联系的内容进行融合,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构建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加强知识间的交叉和知识的关联。如在执教植物的传粉方式时,教师可适时引入“名不虚传六月槐,花香自引蜂蝶来,槐树是合肥地区常见的植物,槐树花有芬芳的气味、甜美的花蜜,常被用来做菜肴。而槐树花依靠蜜蜂、蝴蝶等昆虫传粉,像这样的花被称为虫媒花。这样的讲解,既有科学现象的呈现,又有浪漫的诗词渲染,自然且富有感染力。接着提出问题:植物如果没有花香和花蜜,又该怎么传粉呢?此时引出“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帮助学生理解有些植物像杨树、柳树一样,虽然没有漂亮的花瓣,但是花粉的本身质量较轻,所以靠风力来传播花粉,像这样的花被称为风媒花。

在学习“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内容时,学生了解了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也不同。诗句“岁寒之容,高岩雪松”,形象地描绘出雪松生长在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的高山上。“沙漠奇卉仙人掌,不怕干旱茁壮长”,道出了仙人掌生活在降水量很少、阳光强烈、气温很高的沙漠里。

3科学概念的界定

小学生对于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降水强度的界定标准,不能很好地理解,因为他们能感知到的是下雨时的画面,而不是具体的数值。在教学中,笔者引入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描绘小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来描绘中雨,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来描绘大雨。品味着这些诗句,雨天也有了浓浓的诗韵、深深的画意。学生在学习时,能通过自然现象体会到诗的意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诗词形象的描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很好地分辨出小雨、中雨和大雨的不同。

极端天气经常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诗人陆游有不少描写这种极端天气的诗。如《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中的“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此时的风是烈风,雨是暴雨。《大风雨中作》中的“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此时的风是狂风,雨是大暴雨。还有苏轼《有美堂暴雨》中的“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风指的是暴风或台风,雨是特大暴雨。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生活范围较窄,对于这些自然灾害往往不容易看到或不太理解,而精炼的古诗词再配上图片或视频,能帮助他们很好地了解这些极端天气。这样的极端天气易引发洪涝,《尚书·虞书·尧典》中有诗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大意是滔滔的洪水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与天相接。

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诗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说明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引发饥荒。洪涝和干旱这些极端天气都是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

在执教“风力和风向”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朱熹《春日》中的“等閑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说明春天的风向以东风为主。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的“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说明秋天的风向以西风为主。高适《别董大二首》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说明冬天的风向以北风为主。这些诗句不但提到了风向,即风吹来的方向,还写出了季节代表性的景色,在揣摩诗句奥秘的同时,体会古人格物致知的精神。

4题目设计背景

在练习中,利用古诗词作为题目背景,会给学生一种深层次的美学享受,现举例如下:

1.填空题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可以问学生红豆发芽的条件(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在说(气候)。气候是指在某个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2.选择题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描述的云量指的是(A)。

A晴天B多云C阴天

(2)依据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判断,诗人作此诗时,当地的风力为(A)级。

A 0B 1C 2

3.判断题

(1)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即音量强。

(2)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空气的振动所产生的。

(√)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5课堂总结

课本中的风级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便于观察记忆。0级烟柱直冲天(无风),1级青烟随风飘(软风),2级轻风吹脸面(轻风),3级叶动红旗展(微风),4级枝摇飞纸片(和风),5级带叶小树摇(劲风),6级举伞步行艰(强风),7级迎风走不便(疾风),8级风吹树枝断(大风),9级屋顶飞瓦片(烈风),10级拔树又倒屋(狂风),11-12级陆上很少见(分别称为暴风、台风或飓风)。

6结语

科学与古诗词相结合,可以使科学内容活泼,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回忆、共鸣,有利于激发兴趣,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句话: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在山顶上汇合。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科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唐诗·宋词·元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2]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尹慧.基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课教学研究与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2:81.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古诗词融合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我爱古诗词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