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白眼6272万元,艺术史上还没谁这么狂过

2021-08-29 01:40意公子
意林彩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一介枝杈白眼

意公子

猜猜这幅《孤禽图》值多少钱?

6272万元!

整幅画里就画了一只鸟,堪称史上最贵的鸟,而且,它好像特别看不起别人的样子——你看这个白眼。

画这幅画的人,叫八大山人。

这么奇怪的名字,一听就不是大名。而他的大名,在当时叫出来,可是会被全家抄斩的。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皇室后裔。

朱耷的开局很好,从小生长在诗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叔父等都是有名的书画家,所以他很小就很会读书画画。另外,朱耷8岁就能写诗,11岁就能画青绿山水。也许是因为从小就读圣贤书,朱耷心中的梦想反而不是做个清闲的贵族画家,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明朝《国典》明文规定,宗室子孙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于是朱耷干脆自动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应试,并且在15岁那年一举取中秀才。

正当他的人生志得意满,准备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时间来到了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

一夜之间,皇亲贵戚朱耷便成了亡命之徒朱耷。为了躲避灾祸,年轻的朱耷不得不假装聋哑,远走他乡。

他在23岁那年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遁入空门,而且改名换姓。从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大明皇族朱耷,却多了一个疯和尚,八大山人。

关于朱耷为什么叫“八大山人”,其中最通用的解释是,把“朱”字里的“牛”去掉,就是“八”,把“耷”字里的“耳”去掉,就是“大”。执牛耳者,在中国古代汉语里的意思就是执掌政权的人。你把我的“牛耳”拿走了,就等于把我的江山拿走了。当朱耷没有了“牛耳”,就成了八大。

而那个抢了他“牛耳”的人,他恨不恨?

当然恨。

八大山人毕竟是一介文人,在势力强大的清军面前,丝毫没有招架之力。于是,他的一腔痛苦和愤怒只能诉诸笔端。我们看到了他画里的动物,寥寥数笔,或舒展身子,或缩成一團,或相对而望,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翻白眼。

为什么要翻白眼?

翻白眼虽然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表情动作,却隐含着丰富的情绪表达。在八大山人的“翻白眼”小动物那里,他就用这样的手法,来释放他的反抗。这些绘画,承载了多个他无处安放的对命运的白眼。

当然,只是靠“翻白眼”,并不能成就一位伟大的画家。

八大山人的画一般笔墨很少。

从前的水墨画家,很少像这样用集中的墨水只画一个东西。因为宣纸的吸水性强,容易让墨汁扩散开来,不好控制。但是八大山人从小对笔触的把控性很强,所以他游刃有余,于是我们看到他画的鱼、鸟、鸭子,甚至是猫和鹿,运笔可以简单,也可以繁复,没有固定章法,但都逸气横生。

它们的每一个白眼,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八大山人对命运的抗争。

他就这样一直画,出家30年,画了30年。他在《古梅图》里说:“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虏”是什么意思呢?

“虏”,就是从北方来的清朝统治者。“扫虏尘”意思就非常明显了。

可是,对八大山人这个前朝遗老,你再怎么不甘心,再怎么指桑骂槐,再怎么用画宣泄自己,呼吁别人,他失去的一切,是永远不可能得到补偿的。

怎么办?

八大山人有着无穷无尽的情感,无穷无尽的追问。终于,在某一天,他用疯狂,彻底释放了自己的情绪。他一手怒撕了自己的僧袍,一把火把它烧成灰烬。然后暴走两百里地,直线走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南昌。

他像个神经病一样,狂乱穿行在大街上,一个人哭着、笑着,从此以后在南昌街头就出现了一个又哭又笑、不僧不俗、喜怒无常的痴人狂徒,明皇世孙。

彻底的幻灭,带来彻底的重生。疯狂过后,八大山人蓄发还俗,在他的家乡南昌,他的人生轨迹重新回到了原点。

当放下前半生的一切,他的画有了进一步的跨越。

他的笔墨更简单了,树木只画一个角,两根伸出去的枝杈,在枝杈上,站着两只鸟。一只闭眼,另一只抬头仰望。你看它们的眼神。这只鸟好像很郑重地闭上了双眼,有点像是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颅。

他的笔墨越来越少,构图越来越简化,甚至到最后,整幅画上就是一笔、一印。一花一世界,他的世界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无垠。

他一辈子都在寻找“我是谁”。

在晚年有所顿悟的时候,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若不得个破笠头,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

从明朝皇室到一介僧人,当他活在这些身份中,自然有不可名状的悲喜。但当他撕碎僧袍,回归自己,他发现:当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我,即是一切。

(怪怪小摘自微信公众号“意外艺术”)

猜你喜欢
一介枝杈白眼
多余的枝杈
买醋还是去看白眼?
谈话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的藏书
“白眼”等十二则
月 亮
遭白眼的第一名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爸爸你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