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思与学”

2021-08-30 05:47姬文瑞李静
美与时代·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姬文瑞 李静

摘  要:在数字信息技术时代下,探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思与学”的问题,需要从艺术视阈和数字信息视阈两种视角来分析。从“两类视阈”视角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问题,有利于加强“信息素养”的认识培养,丰富设计内涵,加强学科的交叉与多元融合。

关键词:艺术视阈;数字信息视阈;信息素养的培养;视觉传达设计

一、数字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思”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之“两类视阈”

视觉传达设计的思与学是在一定的视阈下展开的。以什么样的视阈看待问题就会以什么样的视阈思考和解决问题,从多元化的视阈维度出发,就会发现更立体、更全面的事物形态。我们试图通过以下两类视阈来解析视觉传达设计。

1.艺术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发展,带动了欧美地区以印刷为主要技术方式和传播方式的美术设计的发展,视觉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它印刷传播方式等蓬勃发展。随着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的发展,电子媒体传播形式的介入,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外延形态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拓展,艺术思维下的美术设计开启了视觉信息传播设计的广阔天地。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艺术思维作为其核心思维;以艺术视阈作为其所及范围;以艺术表现作为其追求;以印刷、摄影传播技术作为其技术支撑。所以,这一阶段的视觉传达设计可以称之为是在艺术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图形设计”“影视”“广告”等都以美术手法和艺术表现作为设计追求和主要目标,绘画艺术、图形语言是其基本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式。纸介质印刷媒体的传播方式,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基本上是传统艺术视阈下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绘画艺术、图形语言与印刷、摄影传播技术几乎是无缝衔接,传统艺术在已有的传统媒介技术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融汇发展,艺术家、设计师在传统媒介技术应用上得心应手,这一时期设计作品精彩纷呈,在艺术史和设计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视觉传达设计”是从英文“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直译而来的。20世纪50年代,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首次开设了名为“视觉传达”的课程,到60年代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认识到,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将不局限于传统的印刷领域,而向多媒体化、空间化的综合方式迈进[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当时以艺术思维来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基本符合艺术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这一阶段。由于可借鉴和学习的对象较多,加之我国印刷、影像、品牌、广告等传播意识和传播媒体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社会、市场对信息传播的广泛需求,促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数字信息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数字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媒体也被称为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媒体过去发展阶段与当前发展阶段的对比,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都是现阶段新颖的传播方式。在当前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2]。数字媒体呈现出了内容可主动选择、传播秩序可灵活多变、传播范围广阔等诸多优势。在这样的新视阈下,数字印刷、电子报刊杂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表现形式等内容已无法涵盖一些数字信息下的新思维、新技术、新媒介。视觉传达设计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手段、行为方式和途径也被数字信息改变着,数字信息的表达式和介入度使人类逐步成为一种所谓的“数字化存在”。正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的“数字不再是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3]。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到来,缺乏数字信息方面的知识素养与能力,将无法融入数字信息社会的发展,因此,将数字信息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融入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中是必然趋势。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和创作者,面对当今数字信息社会涌现出的新思维、新技术、新视觉,我们必须放宽我们的视阈,向当年传统艺术拥抱印刷传播技术和摄影传播技术一样去拥抱数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突破。突破界限、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因此,新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应是以科学思维加艺术思维作为其核心思维,以信息视阈加艺术视阈作为其所及的范围。视觉传达设计必须以信息为核心主体,以当下数字信息的思维逻辑来思考传达和设计,以数字信息的技术作为传达和设计的技术支撑。

(二)數字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之“信息素养”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是信息,但信息素养的构成和内涵我们研究和重视不够,在数字信息时代下,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并逐步得到充实的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具备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涉及多方面知识和素养的综合能力,包含了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的诸多因素,具有特殊性和较宽涵盖面的特点。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生态环境的变迁,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也必然随之不断更新。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颁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扩展,“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综合能力”,同时提出了与此相关的五个方面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不断更新完善的信息素养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四个构成要素:三个层面指的是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问题、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问题、技术层面的信息技术问题;四个构成要素分别是指:信息综合意识、信息知识技能、信息判断应用、信息道德规范。这些层面和要素综合构成了信息素养内容丰富的整体[4]。这些也构成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思维框架。然而,在数字信息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数字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显而易见,在艺术素养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信息素养方面诸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建设。在数字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重新思考信息素养的内涵和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构建完善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体系、知识体系、技术体系。

二、数字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

(一)数字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之“信息素养的构成”

1. 数字信息文化论

前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 second literacy)的理念。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再如前文所述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数字不再是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和执业者,必须正视数字信息文化的新发展。在专业学习中如何培养信息综合意识,如何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判断信息、利用信息、研究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等综合性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以期更好地把握数字化时代信息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2. 信息综合意识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强调信息意识不能简单停留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应加强信息意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包括对有效信息收集的自觉性和洞察信息的敏锐度;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专业性;传播信息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相关能力。要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有效性、艺术性和信息化,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学习从数据入手,扩大对数据的认识范围,并对其进行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提升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认知,逐步上升到研究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不同阶段[5]。

3. 信息知识技能

信息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信息知识技能方面的课程缺乏,学生对数字信息的基础理论缺乏了解,对数字信息技术技能缺乏必要的学习,比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的简史;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信息的编码等。还有比如:计算机硬件基础原理知识;计算机软件基础原理知识;网络基础原理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使用等。只有对诸如此类信息的来源过程和基本原理等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主动地有选择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信息知识技能,才能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数字信息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信息时代下,人们往往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知识,信息通常是以数据的方式存在和传播,我们需要具有如何从大量数据信息中,遴选、归纳、总结出有效信息,并能转化为信息知识的能力。信息转换为信息知识,在分析归纳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种规律性的点,将其点连成线,就可能形成具有逻辑性的信息知识链条。当然,如果不仅仅停留在寻找规律的信息知识的层面,还可以力图发现信息规律背后的产生原因,以达到对信息知识的更深层理解。

4. 信息综合能力

信息能力可以简要概括为: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理解信息的能力;处理、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创造、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协作、共建信息生态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指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其次是指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的浏览与查找、各类信息的搜集、捕获能力。信息理解能力表现为对信息的辨别归纳与理解能力、评价判断能力和分析选择能力。信息表达能力表现为将信息转化为信息知识的能力,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感知系统,以一定的表达方式有效组织生成并传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表现为通过信息的理解、生成思维的火花,并能够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从而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建信息生态的能力表现为协作、共建健康有效的信息环境,抵御消除有害信息的滋生和传播。从描述中,不难看出这些信息能力呈现出层级递进和相互支撑的逻辑关系,需要长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阶段性和层次性的培养。

(二)“信息素养”理念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围绕培养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四个方面构成要素,不断将信息综合能力培育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模式中,注重综合设计意识和素养的培养,避免数字信息技术下视觉传达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1. 避免数字信息技术下视觉设计内涵的缺失

数字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前所未有地提高设计的制作效率,但如果过于依赖数字技术,把感官刺激和制作的便捷和效率看作是设计的特点,就会忽略设计应具有的独立思维和设计创新意识,造成设计形式表面看似多样,实则简单拼凑,使设计变成没有灵魂的拼图或效果的炫酷。當设计遇上人工智能技术,这种基于算法和大数据信息升级和转型的强大学习和计算能力,一时使我们对设计的价值产生了疑惑。然而冷静分析,AI技术是利用设计大数据化、数据规模计算生成的缺乏内涵升华的众多拼图式的形式组合,整个过程缺失了设计师鲜活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体悟,缺失了设计师所具有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敏锐而强烈的观察与感受能力所呈现出的为人的独特设计表达。“设计始于形式,然后将各种材料修改成可以表达形式的物体。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师总能使形与形之间重组成为新的可认识的设计形式;而无创造性的设计师则用简单的、单一的形式,通过极常见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6]但形式的多样并不能保证内涵的充实,为了避免过于因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设计形式的表面繁多、内涵冷漠、人文气息缺失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2. 避免数字信息技术下设计个性化的缺失

设计的个性化特征是指设计作品内涵的个性化。数字信息时代的设计个性缺失往往体现在生搬硬套或滥用数字素材、设计素材等方面,其中滥用数字素材是设计个性化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读图时代”的图形需求和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目前充斥于各种媒介的图形、图像及程序编码资源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面对如此“便利”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素材资源,设计师容易沉溺在对素材的迷恋中,以致过度依赖素材和特效技术效果,出现设计的雷同化、套路化、模式化的现象,我们时常会看到似曾相识的各种机构、组织的宣传片设计,其设计架构、剪辑方式、素材、特效的处理因素材来源和设计方式甚至文案设计的趋同性,丧失了设计的独立和个性化。

3. 避免数字信息技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

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语言和表达式的同时,也容易使我们一度迷恋在“快餐式设计”中,造成对视觉设计目标的偏离,出现了为了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满足观者的猎奇心理,通过视觉形式的过度夸张、浅薄艳俗、喧嚣低俗来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设计如果一味地跟风、模仿,变成了技术效果的堆砌、视觉形式的游戏,那么数字化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不是推动作用,而是艺术设计方向的偏失。设计应以“人”为本,将人文精神诉之于现代设计中,在多元化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应立足于人性化,设计中人文精神是设计的内涵和基础,在此引导下,设计才有正确的思维走向,创作出具有更高文化内涵、表现人文精神回归的作品。

4. 避免数字信息技术下“信息素养”的浅表化

数字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着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在主动或被动使用计算机及系统和软件时,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懂得了计算机原理。在习惯性使用计算机网络阅读新闻查找信息时,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懂得了网络基础原理知识。在使用移动终端和朋友视频聊天传递信息时,我们忽略了我们对数字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视觉传达设计师作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和执业者,应突破对信息素养的浅表化认识,深入理解数字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之“信息素养的构成”。视觉传达设计应围绕着信息这个核心主体,以当下数字信息的思维逻辑来思考视觉传达和设计,以数字信息的技术作为视觉传达和设计的技术支撑。在专业学习中如何培养信息综合意识,如何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判断信息、利用信息、研究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等综合性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是更好地把握数字化时代信息文化的精神和内涵的关键。

面对上述数字信息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困扰或局限,需要思考如何打破技术与艺术的壁垒,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的分析、逻辑优势,拓展视觉传达设计学科领域,同时还应注重回归设计本位的思考、加强设计内涵的素质培养,避免浮光掠影、言之无物的视觉设计作品。从艺术史的发展上看,艺术和科学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这也许验证了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预言:艺术与科学在山麓分别,但终将在山顶重逢。

三、结语

在数字信息技术时代下,数字技术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在此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具有的素养和思维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和变化。其中,机遇与挑战共存。数字信息“视觉”化与“传达”方式数字化的趋势下,设计创新应基于更新设计思维方法与观念,提升数字时代“信息素养”的学习,在学科跨界融合的思路下寻求新突破和新发展,实现学科的交叉性、设计的多元化,使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相互融合。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技术与设计的对接化、设计创新的深度化;另一方面,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是一种趋势。2018年底笔者参观了位于东京的世界上第一个数字艺术博物馆,体验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相遇。这个设计艺术团队,力图探索艺术、科学、技术、设计、以及自然界的交汇点,成立了跨学界的“超级技术专家”团队,成员包括艺术家、程序员、CG动画师、数学家、建筑师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量的空间作品呈现出数字技术与设计美学交汇融合、相得益彰的全景画面,带给观者一个个全新的视觉体验。如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设计科学论述中谈到的,各行各业都触及设计,不管是艺术或是科学,人文或是工程,设计师必须是跨学科创新的通才[7]。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中,跨界融合是必由之路。多元、融合发展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于利. 从学科名称的演变看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J]. 工业设计,2016(6):101-102.

[2]王远清. 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思路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8(11):82-83.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侯娟.信息素养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9):12-13.

[5]李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设计[J].设计,2018(11):66-67.

[6]董占军.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47.

[7]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姬文瑞,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李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005ZYZH);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广东数字印刷技术与文创产品融合创新研究”(2018WTSCX20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
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
新媒体设计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校教学思考
数字化境遇中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探索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