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安阳师范学院育人实践的分析

2021-08-30 08:26刘军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旗渠红色育人

刘军奎

(安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旗渠精神是富有地域特点的红色资源,也是蕴含着重要育人力量的文化精神遗产。在党中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探索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人才培养任务的契合性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培养任务。[2]这样的任务要求与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之间具有很好的契合性。

红旗渠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新时代人才培养任务中的“智育”“体育”“劳育”之间具有很好的契合关系。红旗渠工程施工过程中,林县人民群众充分展示出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当时的太行山,山路蜿蜒崎岖,行人走路都很困难,汽车、马车、小推车更是没法通行,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敲、打、凿、击等各种方法,在太行山间修通了一条条的“土路”“石路”,保证了修渠大军和各种物资的顺利通行。这种艰苦的工程建设让人们接受了最深刻的“体育”和“劳育”锻炼,既使他们强健了体魄、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确信幸福生活需要艰苦劳动来创造。

面对修渠过程中生活物资、生产建材和工具的巨大消耗,人们又想尽办法节省开支、节省材料。工地抬筐不够用,民工们便上山割来荆条自己编;没有抬筐绳,便自己办起纺绳组,把一捆捆的麻丝变成麻绳,送往工地;没有钢钎,就请转业干部去部队找老首长求援,购买战场上剩下的钢钎、炮锤,再经过截、焊等过程做成钢钎。此外,还想出了各种土办法,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土机器”:运土机、快速倒土机、快速轻便花车、空中运土机、自动倒土机、自动漏土机,等等。[3]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艰苦创业精神,反映着林县人民另一方面的珍贵品质,他们不仅吃苦耐劳,而且非常有智慧。参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考察的专家说,“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是一座矗立在太行山的精神丰碑,更是一条智慧铸就的生命渠。[4]因此,红旗渠精神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典型素材。

红旗渠精神中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与新时代人才培养任务中的“德育”“美育”之间具有很好的契合关系。红旗渠是工程量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离不开交通、设备、后勤、卫生等不同系统力量的汇聚,离不开各系统的分工协作和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各指挥部干部和共产党员,还是数以万计的修渠民工,所有人都表现出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实现修渠目标而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爆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磅礴气概。这种无条件服从、将自身心力付诸集体目标的协作精神,显示的正是红旗渠建设者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德,是新时代青年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最好榜样。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无私奉献的结晶。在施工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开建那么庞大的水利工程,遇到的种种困难是无法想象的,其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困难就是财力和物资缺乏。因此,为了集中物资和力量修渠,在当时进行的捐款捐物活动中,许许多多社员群众有钱出钱、有粮捐粮、有物捐物,有的仅捐3毛、5毛钱,也有的没钱便捐上一双鞋。[5]还有很多如吴祖太、元金堂一样的英模,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和保障工程质量,为了保护其他民工的安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太行山碑之上。普通群众身上表现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品德,值得今天的我们尊敬和钦佩;修渠英雄以生命为代价诠释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令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这些英模事迹,无疑可以使青年学生的道德和心灵受到震动,成为他们“德育”和“美育”教育的鲜活教材。

二、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三重意义

就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无形化属性来说,人们对其理解往往都是从理论层面开始的。只有理论认识和研究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转向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功用”上。因此,相较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的实践探索要少得多,也晚得多。放眼全国来看,井冈山大学将井冈山精神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比较早,该校最早于2005年就编撰了名为《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校本教材,通过课程开设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类似,延安大学将延安精神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也进行了一些探索,除了编撰《延安精神概论》《红色经典导读》等教材,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外,该校还围绕延安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凝练出“一体两翼”的育人体系。

与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诞生于中国革命时期不同,红旗渠精神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实践。[6]一如前述,红旗渠精神强调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其实与今天的人才培养需求更加契合。那么,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笔者以为,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索有了一些成果,但很多成果却摆脱不了就理论谈理论的弊端,甚至有些红色资源开发类的教材本质上并不是教材,而是学术著作。因此,真正能为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育人提供指导的“实践性理论”依然稀缺,这种情况与目前的人才培养需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2015年以来,安阳师范学院在推动红旗渠精神育人方面的理论自觉性越来越强,逐步形成了在顶层设计上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这样的探索无疑是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红色文化资源均可按此推进育人设计。

第二,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教学改革意义。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实质是要将红色文化基因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和精神当中,这必然是一个涉及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7]因此,要让青年学生真正理解红旗渠精神、内化并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而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除了前述的学校统一领导、顶层设计,还必须要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形成有利于红色文化落实落地的育人机制。红旗渠精神融入安阳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目前正进行着一些重要的教学改革,比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校本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开发与课程大纲制定、考试考核体系建设及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等等。从确保人才培养成效的角度看,这些围绕红旗渠精神育人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第三,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创业实践,是结合中国社会状况和具体现实,“不唯书不唯上”,不断求索的结果。[8]红旗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此,红旗渠精神育人价值的实现,必须要重视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重走红旗渠、重温红旗渠建设历史、聆听红旗渠建设英模的感人事迹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陶冶,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真正能入脑入心,成为青年一代茁壮成长的精神之钙和行动之力。

三、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

经过多年的地域文化宣传和红色资源开发建设,红旗渠已经成为安阳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为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和坚持立德树人的要求,安阳师范学院近年来十分重视红旗渠精神的育人工作。在总结以往经验和举措的基础上,学校目前就红旗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探索出三条可行途径,即红旗渠精神进课堂、红旗渠精神进网络、红旗渠精神进实践,如图1所示。

图1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三条路径

第一,红旗渠精神进课堂。为了彰显地域特色,安阳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首先提出将红旗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红旗渠精神进课堂就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课堂历来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什么教师上讲台、什么教材进课堂,也历来是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的。为了切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红旗渠精神进课堂方面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渐进式推进思路,基本步骤有三个。第一步是学校教务处协调有关学院在“安师讲坛”开设红旗渠精神专题,由从事红旗渠精神研究的教师面向部分学院学生以讲座方式授课,这是一个积累经验和摸索方向的过程;第二步是学校组织团队编撰校本教材,经过近2年时间的编写和仔细修改,校本教材《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即将出版。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以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的介绍为依托,阐释中国共产党与红旗渠精神之间的关系,以红旗渠精神传承与时代意义弘扬、特别是其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指导意义为主线,突出红旗渠精神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挖掘和展示这一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第三步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成红旗渠精神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准备开设校本课程,即面向全校开设《红旗渠精神概论》公修课。

目前,第一步和第二步工作已经完成,第三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之中。除了围绕校本课程做实做细课程设计,包括制定教学大纲、课程实践方案、考核方式等,还在同步准备红旗渠精神概论课的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和红旗渠精神育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随着有关配套和工作环节的落实,红旗渠精神进课堂将会很快成为现实。

第二,红旗渠精神进网络。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网络早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需要尽力占领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建好红色主题网站以及“两微一端”等红色新媒体,组建和培养大学生“网络红军”。[9]安阳师范学院近几年积极回应网络时代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载体与途径的变化,在推动红旗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格外重视网络阵地的育人作用。目前,教务处和相关学院推动建设的红旗渠精神育人虚拟仿真实验室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红旗渠建设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红旗渠精神在修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等模块,分别以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网络进行了精心设计,非常适合青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其投入教学必然会让更多的学生以可视化、体验式途径更便捷地感受红旗渠精神。

除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后续还要建设红旗渠专题网站并同步推进“红旗渠精神概论”网络在线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推出红旗渠系列专题,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为红旗渠精神弘扬传播和更好发挥育人功能打造更便捷、更有时代性的平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红旗渠精神进网络,连通校内与校外,使更多社会人员有机会接受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塑造,扩大红旗渠精神育人覆盖面,确保用好守好网络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第三,红旗渠精神进实践。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安阳师范学院坚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将培养“红旗渠牌毕业生”的理念贯穿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包括重走一次红旗渠青年洞、参观一次红旗渠纪念馆、讲演一个红旗渠故事、寻访一位红旗渠劳模等在内的“十个一”实践育人模式。[10]这种具有专题课程性的育人实践,有助于克服学生对红旗渠局限于自发的、旅游娱乐层面的认识和实地体验的不足,可以增强红旗渠精神在育人上的吸引力和工作实效性。

此外,不同学院根据自身实际,还会以自选动作开展更多的红旗渠精神实践活动,比如通过“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党建品牌,引导学生在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同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行动能力,也以科研成果和媒体宣传报道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围绕红旗渠精神开展的暑期实践,引导学生做青年志愿者,去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工作,到偏远山区从事支教,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更加直接地体现了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切实提高了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领悟力、践行力,进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在今天新的时代背景、时代任务和时代使命下,将红旗渠精神以有效且可行的途径纳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牢记初心使命,切实担负起“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责任。这一指示为地方高校用好红色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机制和路径指明了方向。作为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人才培养任务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对安阳师范学院而言,将红旗渠精神这一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利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既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也是自身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推动红旗渠精神进课堂、进网络、进实践,这是彰显红旗渠精神育人功能的三条重要路径,其既有明显的理论探索意义,也有很好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意义。随着红旗渠精神育人实践的不断加强,后续需要进一步做好对红旗渠精神进课堂、进网络、进实践的具体方式和策略的总结提炼,并与顶层设计上的宏观架构整合,最终形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育人模式,将其上升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可推广价值的理论高度。

猜你喜欢
红旗渠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追忆红色浪漫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