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之姿凝聚奋斗之力,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2021-08-30 02:37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自贸港海南建设

编者按:去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至今,海南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蓬勃展开。一年来,海南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紧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劲頭,主动作为,实干奋斗,努力前行。

同时,海南通过实施“千人专项”引才工程、产业团队引进工程、国际人才集聚工程和柔性引才聚智工程等四大引才工程,吸引各方人才纷至沓来。自贸港建设磁吸效应不断释放,吸引着四方之才涌入海南。高端人才基数在扩大,人才结构在改善,发展动能在增强。

让我们通过自贸港奋斗者的视角,去聆听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高昂旋律,感受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喜人变化,凝聚起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奋斗之力;通过各领域人才的讲述,感受他们如何以奋斗之姿笃定前行,施展才干,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着力推动“南繁硅谷”建设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党委委员、副局长 李健)

我算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首批建设者。2019年10月,经中组部选派,我来到了科技城工作。彼时,科技城开发建设才刚起步。

一年多过去,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依托科技城建设的“南繁硅谷”同样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挂牌成立。而这也是今年来最令我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科技城虽然拥有南繁育种的天然禀赋和自贸港政策优势,但科研基础薄弱、专业人员紧缺。在我看来,建设实验室,必须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为此,我奔赴浙江多地考察学习,充分调动院士人才、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的积极性,用足用好科技城作为重点园区、法定机构的灵活性,和大家一起探讨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等制度的集成创新。

如今,实验室已形成一个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构架,不仅邀请政府单位、科研院所加入,还引入了中国种子集团等种业企业。

作为实验室筹建的专班成员,我对实验室有责任,亦有感情。为推动实验室建设,我还充分借助“老东家”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的资源,推动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与科技城合作共建了崖州湾分子检测实验室,引进MNP标记法技术,这对于实验室品种选育水平的提升和种业企业的知识产权认定、保护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验室运行进入良性轨道的同时,我参与的“南繁硅谷”其他板块工作也有了好消息: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等19个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加快建设,近20家南繁研究机构挂牌运作,300多家国内外涉农企业落户;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进入新阶段……

回望挂职以来,尤其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的点点滴滴,我既感兴奋,也备感压力。对于农业科技领域而言,我是一名“老兵”,但“南繁硅谷”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于此而言,我还是一名“新战士”。

海南自贸港是每一个人的机会,国际化的舞台让我接触了大量世界种业的前沿动态,科技城的平台帮助我开展了诸多“南繁硅谷”的业务创新,不到两年的挂职时间,我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收获颇丰。

展望未来,我思考着如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为中国打赢“种业翻身仗”、为海南的产业提质增效做更多的事情,贡献更大的力量。

为投资海南不停“奔跑”

(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投促一部高级主管 高洁)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以来的这一年,是格外忙碌的一年,也是让我深深感受到海南自贸港生机与活力的一年。

我是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过去一年,我的工作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向投资者推介海南自贸港。通过视频会议推介、到岛外推介、与来琼考察的企业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向投资者介绍海南自贸港政策、投资机遇等,开展招商招展。另一方面是服务投资者。既为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也帮助企业解决落地、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

这一年,我的工作节奏比较快,全力投入到服务对接企业的工作中。我先后到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对接企业,介绍自贸港政策,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及时提供投资咨询等服务。我们的行程安排比较紧凑,一天一般要上门对接五六家企业。

在服务投资者工作中,我们实行“一对一”全流程服务,为企业提供各类投资服务。一年来,我参与接待了大约100家企业,其中包括壳牌(中国)有限公司、日本资生堂、法国开云集团等知名企业。在服务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时,我和同事们结合企业投资需求,提出考察方案,并陪同企业考察园区、对接相关部门等,帮助企业解决注册、经营等方面的问题,收获不少点赞。

工作中,一个很深的体会是: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公布,海南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蓬勃展开,国内外投资者投资海南非常活跃。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了解自贸港投资政策,寻求投资服务。从投资者反馈的情况看,自贸港政策、营商环境等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比如离岛免税新政使得离岛免税购物火爆,就吸引了不少国际知名企业与我们对接,希望能更好地参与海南消费领域发展。

这个月,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行。尽管在筹备和办展过程中,我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忙到凌晨两三点,但我觉得能有机会参与国家级展会,在奋斗中挥洒青春汗水,很幸运。未来,我将继续为投资海南不停“奔跑”,为自贸港建设努力奋斗。

把“禾下乘凉梦”当作毕生追求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艾治勇)

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委派,2019年11月,我从湖南长沙来到三亚市崖州区,负责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建设。我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但是意义重大,最终决定接受挑战。

刚到崖州区,我感到忐忑且焦虑。忐忑的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处于建设方案申报论证阶段,能否获批仍是未知数,工作也没有专项经费,单位配备的资源也很有限;焦虑的是当年12月中旬就要播种耐盐碱水稻开展实验,而基地当时还是一片火龙果地和香蕉地,且这里没有淡水资源,没有灌溉设施,必须打井、拉电线、埋水管。

在得知我的工作难题后,三亚市有关部门当即为我解决困难,加快推进征地、平地、拉电等工作,不耽误2019年耐盐碱水稻科研及示范工作。

30亩试验地于2019年12月15日完成征地,12月18日完成清表交給我们,12月26日通水通电,我们开始科研试验。

由于没有耽误农时,2019-2020年耐盐碱水稻品种鉴定及先锋品种示范在崖州湾科技城取得了重大进展,筛选了OH8、超优1000、NYJ7011、越69、LP1905、海优4号等6耐盐先锋苗头品种,“水稻品种耐盐性规模化鉴定体系”通过专家现场评议,耐盐先锋品种超优1000取得了亩产508.4公斤的好成绩,2020年4月14日在崖州成功召开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现场观摩及建设推进会”,袁隆平院士曾亲自到场查看指导。

耐盐碱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一项重要事业,是践行他“不让老百姓饿肚子”毕生追求的重要科研项目。他为我们画好了蓝图,那就是“通过8-10年的大协作攻关,种植发展耐盐碱水稻1亿亩,亩产300公斤,年增稻谷300亿公斤,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下一步,我们将继承袁院士遗志,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按照他绘就的蓝图及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好全国性协作攻关团队、建设好总部及各区域中心平台条件、耐盐碱水稻基因与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结合培育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耐盐碱水稻品种与土壤改良等配套技术结合扩大推广应用,分步分区域制定推广应用方案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为信息海南和智慧海南建设出计出力

(海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博导黄梦醒)

2009年底,我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到海南大学工作,迄今已在海南大学12年,入选海南大学首届“木兰学者”。2020年9月23日,我带领的团队——海南大学“信息感知融合与智慧服务团队”,入选海南首届“双百”人才团队。我与团队的努力,就是为了海南的未来更便捷、更美好。

人才是自贸港建设的根本支撑。对此,围绕“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我和学院领导班子同心协力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除了加强软件、硬件建设,还在于我们讲好“海南故事”,也就是讲好这次申报关乎海南自贸港建设、关乎区域经济发展、关乎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培养更多的自贸港建设人才,我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我担任2016级电子信息工程理科实验班班主任,让本科生直接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白天我忙于讲课、班务、行政事务,晚上查文献、写论文,经常到次日凌晨两点多才睡觉。对实验班实行课题化教学等探索和付出,也终于有了成效:实验班团支部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大部分学生成功保研“985工程”大学。如今,我们学院的本科生参与课题项目已成常态。我们还搭建了“众创空间”平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为推动海南与周边区域合作,我申报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部湾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研发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运营半年多以来,汇聚了科技资源数据2000万余条,服务企业1.6万余家。

我与团队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和海南十二大重点产业。我们探索出“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信息感知系统关键技术,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提供技术支持。

担任“海南省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项目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专家组组长以来,我主持和参与《海口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口国家高新区信息化规划》《海南省大数据开发应用条例》等政策制定,积极参与推进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指导。

接下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为信息海南和智慧海南建设出计出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擦亮文昌航天“金字招牌”

(文昌航天发射场01指挥员马亚奇)

2013年3月,我从四川西昌发射场来到海南文昌发射场工作,至今已有8年时间。我见证了文昌发射场从合练、首飞到应用发射,再到高密度发射,也见证了海南的日新月异和高速发展。

5月29日晚,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搭载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载着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顺利升空,向着天和核心舱飞奔而去。这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也是海南人民的一件喜事。文昌航天已然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2020年,是文昌航天发射场高密度发射能力形成的一年。我执行了长五B火箭的首飞等任务。今年,“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大大提振了国民信心;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迈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坚实一步。可以说,中国航天的大事、要事、喜事,全都带着文昌标签和海南名片。

去年,我兑现了自己博士毕业时的诺言,当上了01指挥员,带领团队克服复杂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推迟2天后,成功把长征八号火箭送上天。今年初,我再一次坐在01指挥员的席位上,下达“点火”口令,把长七甲遥二火箭送上天,实现了文昌发射场2021年航天发射的开门红。

作为一名文昌发射场的工作人员,我欣喜地看到:文昌发射场的发射能力实现了较大的跃升。发射场担负的航天发射任务越来越尖端前沿,地面设备越来越稳定可靠,测发队伍越来越成熟自信,测发流程越来越合理优化,管理体系越来越实用科学,一线科技人员信心越来越坚定,一支青春洋溢、充满活力的发射队伍,正昂首阔步走向深空、走向高轨、走向世界。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奋斗者,我很幸运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和机遇。我看到了海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看到了海南人流如织、海蓝山青,看到了海南擘画蓝图、高速腾飞……

我会继续坚守在海南这片澎湃的热土上,用每一次成功发射,实现中国航天由大向强的跨越,用每一天辛勤的付出,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高速飞跃。

一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也为志愿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志愿服务品质在不断升级完善。随着自贸港建设的推进,未来海南会举办更多高端赛会,志愿者队伍也将成为其中一支重要的保障力量。我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服务品质,积极投身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助力海南志愿服務出新出彩。

这一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个个项目施工现场繁忙有序,一栋栋现代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便捷的柏油公路四通八达,海南正处处洋溢着激情与活力,涌动着投资与发展热潮,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无限的活力。

如今的海南,已成为吸引青年人才不断聚集的“强磁场”。越来越多有活力、有梦想、有冲劲的年轻人积极投身自贸港建设,在这里逐梦未来。一年来,我充分感受到了海南渴望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只要青年有意愿、有热情来到这里创业就业,海南就会针对青年的核心需求,提供成长发展、立业安家等“导航”服务,为青年更好融入自贸港“搭台搭梯”。

有不少朋友看到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海南自贸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和推出的多重“人才礼包”,萌生了来这里找工作的想法。我也打算毕业后在这里扎根,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出一份力。同时,我希望更多有志青年能够来到海南干事创业,搭上海南自贸港发展的快车。

努力成为闪亮的“海南名片”

(消博会志愿者 张策)

我来自四川省眉山市,是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研一学生。去年,我来到美丽的海南岛,开始了我的研究生求学生涯,并有幸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海南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今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消博会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了贸易投资新机遇,也为志愿者提供了参与国际性展会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层次平台。我很荣幸地被“录取”,成为一名消博会志愿者。在培训中,我认真学习自贸港政策、应急救援等知识;在展馆服务中,身兼多职的我积极为参展商、采购商、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力求成为一张闪亮的“海南名片”。

这段经历,让我看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也让我成长为一个经验更丰富、工作能力更强、视野更开阔的成熟志愿者。

猜你喜欢
自贸港海南建设
术业专攻,奋力耕耘 努力做好自贸港皮肤科学科建设
海南:以“大开放、大改革”促进自贸港建设“大发展”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