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宜昌市民健身观念和健身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08-31 02:56余玲元秦奋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宜昌市新冠肺炎观念

余玲元 秦奋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2019年底,新冠疫情来袭,给健身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为防控疫情蔓延,停止了几个月的健身营业,部分健身房没能撑下来,面临倒闭危机;其次,疫情期间,宅家健身已经成为现实,线上健身逐渐发展,健身模式转变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疫情的来势汹汹也给健身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其一,疫情过后,不论是曾经患过新冠疫情的人还是没有患过的,几乎都对健身更加重视;其二,不少企业在线上健身方面,很早以前就有所行动,一系列的线上健身APP、公园的智能足球、智能攀岩等都在初步运行,而新冠肺炎加速了人们从进店健身到线上健身的转变。该研究对宜昌市居民健身观念以及健身行为在疫情前后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对比分析了疫情对市民观念及行为的影响。

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突破,智能化时代终将来临。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渐入佳境,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随科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人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在不断增大,迫于各种压力,无暇顾及健身的情况也数不胜数,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在享受智能化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健身观念也在渐渐淡薄,上班则以代步工具为主要依托,洗衣由洗衣机代劳,上下楼电梯一步到位,买东西有各种电商平台,吃饭点外卖,人们渐渐缺乏运动。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健身似乎渐渐被重视起来,疫情激起了人们的健身心理,疫情爆发后各种平台都推出了线上健身的活动,线上APP的使用更加频繁。因此,该研究对宜昌市居民展开了调查,旨在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宜昌市居民的健身观念改变及健身行为的影响,希望对宜昌市民乃至全国人民有所帮助并对健身行业的发展给到一些帮助。

1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1.1 研究方法

1.1.1 问卷调查法

对宜昌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5份,收集有效问卷145份。

1.1.2 访谈法

对宜昌市2名参加一线救援工作的医生进行了访谈。

1.1.3 文献资料法

对健身观念及健身行为方面的、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检索、搜集。

1.2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及职业的宜昌市民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表2和表3。

表2 不同运动习惯人群年龄分布

表3 不同运动习惯人群学历分布

研究对象年龄跨度较大,可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健身观念及健身行为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其中被调查者19~25岁居民出行活动是最多的,30~40岁人群在疫情期间出行活动较少。疫情前有健身习惯的人群大多居于19~25岁,而这个阶段一般在上学,学生群体参与健身是非常常见的,会受到体育课程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而在疫情发生后许多人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因而改变自身健身观念,促使自身健身行为的发生,因此,疫情促进了部分人对健身的重视。

数据显示,被调查者本科学历居多。由数据可知,小学以下学历人群健身率为100%,初中无健身习惯人群在疫情发生后仍无健身习惯占比100%;高中无健身习惯人群在疫情发生后仍无健身行为的人群占比75%;大专无健身习惯人群在疫情发生后仍无健身行为的人群占比44%;本科无健身习惯人群在疫情发生后仍无健身行为的人群占比20%;硕士及以上学历无健身习惯人群在疫情发生后仍无健身行为的人群占比16%。从某种角度来说,受教育程度往往影响自身健身认知范围,对自身健身的目的较为明确。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在受到疫情影响以后对健身观念以及健身行为的改善程度更强。在研究对象的职业分布中,学生较多,其中农民、工人、医生、教师等都有涉及,不同职业对健身需求不同,调查具有普遍意义。

2 宜昌市民健身行为调查

研究对象中有93人有健身习惯,占比64.14%,52人没有健身习惯,占比35.86%,但研究对象中学生居多,因此大家对健身习惯还是有些许缺乏。

2.1 宜昌市民在疫情影响下的健身情况

2.1.1 有健身习惯人群健身情况

(1)疫情前后健身频率对比分析

如图1、图2所示,对有健身习惯的人群疫情前后对比发现,疫情对健身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健身频率一周一次的人由8.6%上升到13.98%,增长了5.38%;健身频率一周两次的人由16.13%增长到24.73%,增长了8.6%;健身频率一周三次的人疫情前后占比分别为29.03%、26.88%,下降了2.15%;健身频率一周四次以上人群疫情前后都居多,但比例有所下降,由45.16%降低到34.41%,下降了10.75%。因此可以推断出,疫情期间进行健身锻炼的频率有所降低,健身行为受疫情影响人们波动幅度不大,但也是阻碍健身的一个因素之一。

图1 疫情发生前进行健身锻炼的频率

图2 疫情后进行健身锻炼的频率

(2)疫情前后健身人群的健身时长对比分析

由图3、图4可见,疫情的发生降低了人们健身的时长,健身60min以上人群降低趋势明显,由26.88%变成20.43%,降低了6.45%;相比之下,疫情前后健身时长在30~60min的人群都居多,但也受到疫情影响,由原来的43.01%降低到40.86%,下降2.15%;而健身时长为30min以内的人群增长明显,由24.73%上升到38.71%,增长13.98%。从健身时长的改变可发现,疫情后足不出户的状态给有健身习惯的人群造成了一些影响。通过对研究对象周围人的运动情况的观察发现,有健身意识、有一定运动的人居多,占45%;运动较多人群紧追其后,占43%;几乎不运动人群占一小部分,相信不久的将来,全民健身将普及到全国各地。

图3 疫情前有健身习惯人群的健身时长

图4 疫情后有健身习惯人群的健身时长

由图5可知,位于健身项目前5位的分别是跑步、球类运动、健身走、自行车和爬山运动,选择其他运动项目的有通过keep等线上APP辅助工具来居家练习、其他核心动作练习如平板支撑、开合跳等有氧运动力量训练、通过干农活背肥料锻炼、太极拳等,而调查人群中位于农村住址人口占比64.83%,城镇及城市人口分别占比16.55%和18.62%。

图5 疫情期间参与健身运动项目

一些城市才能训练的项目参与人数就较少了,因此健身项目和居住环境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参与运动项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由表4可知,自己参与运动的人数占83.87%;与家人朋友一起运动人数占45.16%;社区组织人数占11.83%;工作单位组织人数占12.9%;网络自发(各类健身群)占8.6%;健身会所占8.6%;其他形式占1.08%(如广播操)。

表4 运动形式

表5数据显示,通过健身软件居家练习的居多,占66.67%;调查的人群中学生群体居多,因此通过体育网课健身的人群占27.96%;还有人坚持在健身房进行健身,占22.58%;通过体育频道(如湖北公共新闻频道的全民健身大讲堂等)学习健身并付诸健身行动的人群占17.2%;咨询健身指导员进行健身的占比就很微弱了,只有2.15%;还有31.8%的人群通过其他渠道,如务农、户外运动、网上搜索视频、平常走路走楼梯等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健身。由此也可看出,现在的互联网和体育结合已经趋于成熟,体育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表5 健身渠道

2.1.2 无健身习惯人群健身情况

通过调查得知,无健身习惯人群占35.86%,其中,经过疫情改变观念,自主健身并养成健身习惯的人群占疫情前无健身人群比重的30.77%,说明经过疫情,人们对健身已经开始关注并逐渐重视起来了,但仍有69.23%的人群并没有改善自身习惯,进行健身。

据表6数据观察,自身缺乏毅力是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占54.29%;其次是社会生存环境,占48.57%;同时,经济生活水平、健身观念认识不足、不合理休假安排也是重要因素,分别占34.29%、34.29%、31.43%。社会制度决定着与健康相关的政策和资源保障;法律、法规确定了对人健康权利的维护;经济决定着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文化决定着人的健康观以及与健康相关的风俗、道德、习惯;人口拥挤会给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民族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职业决定着人们的运动强度、方式等。

2.2 健身行为影响因素

2.2.1 健身观念影响健身行为

如表6所示,研究对象的健身行为受到对健身观念认识不清的影响的比重为34.29%。通过调查疫情后健身观念的改变情况发现,61%的宜昌居民认为健康非常重要,而且意识到健身很重要,并有84.62%的人表示日后会把健身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而对于健身,人们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的,认为健身就是减肥、练大肌肉就是健身、只要动一动就是健身、健身就是要用尽全身力气、要健身就狠一点,还有部分人认为只有在健身房锻炼才是健身等,健身观念是促成健身行为必要条件,但并不能决定健身行为。

表6 健身的阻碍因素

对表7和表8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影响健身的动机排名并没有多大变化。但不同的是,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健身人群得分增加了0.33,因为疫情给人们带来很多精神压力,也由于人们一直足不出户,缺乏运动而导致心情低落,因此,通过健身来娱乐身心;扩大社交范围,增进友谊,这一项数据降低0.26,因为疫情的发生使人们不敢与人过多接触;但强身健体一直排名第一,并将排名第二的远远甩在身后,这表明宜昌市民健身意识是比较强的,有正确的健身观念,但是只有健身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付诸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

表7 疫情前健身动机

表8 疫情后健身动机

2.2.2 社会生存环境影响健身行为

如表6所示,研究对象的健身行为受到社会生存环境影响的比重是很大的,占48.57%。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高科技的应用带来的便利是人们无法拒绝并非常受用的,人们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事越来越少,而且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精力一般都在学习或者工作中,导致缺少健身行为,久而久之,不好的生活习惯就养成了,保持健身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2.2.3 经济生活水平影响健身行为

如表6所示,研究对象的健身行为受到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影响,占比为34.29%。经济条件好的人会追求好的健身环境,很重视身体健康,会为了健康消费;经济水平中等的人有一定的生活压力,时间会利用得比较充分,对身体重视程度较高,会利用公共设施或者利用紧张的空余时间来对身体进行保养;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时间会很紧张,迫于生活压力,自己的空闲时间较少,而对身体的保养问题会被搁置,养成不健身的习惯。经济生活水平是影响健身行为的重要因素。而由于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影响,休假安排会较为紧张,甚至不合理,健身行为受到不合理休假安排的人群占31.43%,比重较大,本就紧张的时间,好不容易有假期,大家会选择静养放松,从而缺乏运动。

2.2.4 个人毅力影响健身行为

如表6所示,研究对象的健身行为受到缺乏毅力的影响,占比为54.29%。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科技带来的便利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惰性。很多人越来越懒,尤其是到了中年阶段,大肚子非常常见,不想运动、不想迈开腿从而导致缺乏健身,有部分人运动也坚持不下来,缺乏毅力,这是影响健身行为的关键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宜昌市民有较强健身观念,但缺乏健身实践

部分市民有一定健康的健身观念,他们知道健身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并没有很高,而且缺乏正确的指引,形成了一定的健身误区。部分市民有正确的健身观念却并没有实际行动,属于空想派,由于缺乏正确指导,同时自身毅力不强,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健身就被搁置一旁。

3.1.2 宜昌市公共健身设施较少,运动不便

市内公共健身场地有限,社区有小型的健身场地,其他地方数量有限,与十五分钟健身圈理想健身还有一定的差距。宜昌市生活节奏较慢,很多老年人在公园进行陀螺、太极拳、业余羽毛球、健步走、慢骑行等休闲运动,但场地略显拥挤,安全性没有很好的保障。

3.1.3 “互联网+体育”体育模式的转型带来契机

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想要有正确的健身指导依赖于两种形式,第一是自己家里有专业健身类指导员,第二就是依赖互联网。无论是咨询专业指导员还是通过keep等健身类APP,或者是通过观看专业健身指导节目等,都必须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由此可见,体育与互联网在疫情的影响下联系更加密切,大众也对线上运动有一定的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体育”会逐渐普及。

3.2 建议

3.2.1 加强健身指导教育宣传

疫情过后,市民渴望得到专业指导,想要科学健身却找不到方向,部分居民的健身观念也有所偏差,因此教育宣传非常有必要,要鼓励群众大胆迈开自己的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2.2 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的开发、运营与管理

在社区附近、公园绿地、学校附近建立宜昌市运动中心,加大公共健身器材的数量,以及在农村建立一些运动组织。市内健身场地、设施较少,就会使市内显得拥挤,多些场地设施,会使城市更加和谐。宜昌市地势特别,农作物多,土地分布广,虽然农村村民可以通过务农来运动,但多是局部运动,没有正确的观念引导更没有健身设施,农民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更加需要专业的宣传教育与健身指导。每个村村委会可安排健身点,不仅有利于增强整个村村民的身体素质,更有利于增强村内凝聚力。

3.2.3 大力开发及推广“互联网+体育”,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查询服务等线上平台

线上APP在疫情的影响下极为火爆,以keep为首的一系列促进健康的正能量APP值得大力推广,使其普及,造福百姓。做好线上查询平台,使市民放心健身。当然,体育的智能化并不局限于线上APP,即使是在健身会所等地,智能体育都可以很好地被利用,3D技术的突破使屏幕体育也能真实化。例如智能足球,国内土地资源有限,没有办法建立很多的足球场地,但是智能足球场的建立只需要标准规模足球场的四分之一,达到了开源节流的目的,并富有强大的吸引力。网络的发达,使我们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当下发达的互联网资源,将体育与互联网无缝结合。

猜你喜欢
宜昌市新冠肺炎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观念摄影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