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宴请何方?

2021-08-31 21:50熊佳琦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典学术舞蹈

摘要:2021年万众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落下大幕之后,其中的舞蹈部分难免让人失望。就在这种局面之下,河南春晚蓄势待发,上演了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杀出舞蹈界的小圈子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时间,各种短视频、自媒体竞相报道,循环播放精彩片段,该节目引燃了2021年舞蹈界的第一个爆点。本文以学术角度与大众视角切入,试图分析《唐宫夜宴》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出圈原因”,以期为中国舞蹈的发展与传播提供更多的思考与见解。

关键词:舞蹈;古典;唐宫夜宴;学术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由郑州歌舞剧院出品,曾入围第十二届“荷花奖”古典舞评审终审。在河南电视台“元宵奇妙夜”之前,可以说《唐宫夜宴》并不为人所知,在晚会之中的再度亮相,同时借助媒体的传播,《唐宫夜宴》开始被广泛讨论,在与“圈内”“圈外”人的讨论之中,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学术定位

在讨论《唐宫夜宴》之中,最先想到的问题是,它算什么舞蹈?古典舞还是现代舞?由于其本身的故事角度及舞美服装等因素,很多人将其定义为“中国古典舞”,但对此笔者持保留态度,我认为该作品只能算作具有古典风格的舞蹈作品。

首先,从文化角度出发。中国古典舞一定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经典、精髓部分。例如中国古典舞中的“京昆派”其依托于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利用了大量戏曲中遗存的舞蹈动态;孙颖老师创立的“汉唐派”依托于中国汉、唐时期的文化,利用了大量的汉画像砖石及史料作为依据;高金荣老师创立的“敦煌派”是在唐代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大量的敦煌壁画静态图像進行的动态还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独立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并没有像《踏歌》《丝路花雨》一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明确的史料佐证。但我们并不否认在作品中存在的大量古典元素,因此笔者将其定义为“具有古典风格”的舞蹈作品。

其次,从身体的角度出发。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动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征和相似的运动弧线与规律。无论是“京昆派”中的“身韵”,还是“汉唐派”的“翘袖折腰”,抑或是是“敦煌派”的“反弹琵琶”,其中都包含着中国古典精神中的“圆”“太极”“弧线”“中和”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反观《唐宫夜宴》的舞蹈之中,其身体动作并未形成相关的体系。甚至为了形成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而在演员的衣服,甚至口中塞入棉花以取得“胖乎乎”的唐代少女形象。但这种舍神求形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古典舞所追求的动态之美。

二、娱乐需求

从另一方面言之,无论是去年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杜甫》中的“丽人行”,再到今年的《唐宫夜宴》,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一个词语“出圈”,指的是这些舞蹈作品踏出了舞蹈界的小圈子而为更多的群众所熟知。既然“出圈”就必定有其背后的优秀之处与可学之点。“出圈”最重要的原因一定是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要。那么,该作品从何角度能够超越其他作品而为观众所看好呢?

首先是满足了观众的文化期待。尽管上文反复论证《唐宫夜宴》并不属于“中国古典舞”,但也无法否认的是,它确实满足了观众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期待。观众期待中国古典舞,并非是节奏缓慢、优雅端庄的“雅乐”,反而是这种有着轻快节奏、灵气讨巧的“古风”作品。这种作品讲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既满足了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又满足了当下快节奏时代对于舞蹈作品的要求。从传统文化来看,化妆服饰对于唐代审美认知的还原、背后道具背景对于青绿山水的重现都符合一个现代观众对于中国古典的认识和需求。从当下生活来看,可爱的少女形象,轻快的音乐节奏,细碎的打闹片段符合了好听、好看、好故事的爆款要素。因此《唐宫夜宴》成为爆款出圈之作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其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在舞美灯光背景方面,该作品将科技与舞蹈的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舞蹈中有科技的配合,科技下有舞蹈的加成。这就使得该作品每一帧都如画如诗,这种对于细节的处理无疑为之后的传播埋下了伏笔。在之后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之中,几十秒的短视频内观众能看到的是好听、好看、好有趣的元素汇集。观众的转发与好评,对于剪辑之后的视频二度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力量。

三、结语

笔者撰写该文并非要对《唐宫夜宴》发表批评或表扬的两极化态度,而是在这种双向的思考之中,试图发现舞蹈发展的新的路径与思路。《唐宫夜宴》值得宣传和传播吗?笔者持肯定态度,并认为该作品的上演、传播与二度评价大大的丰富了舞蹈的观众群里,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剧场去了解舞蹈作品。

但同时我认为,学术研究和商业作品的传播应并行不悖。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肯定孙颖、高金荣、刘凤学等等老师们的努力,对于其“还原”、创作出来的作品我们亦不应当用观众是否喜爱去衡量。既然我们不要求学术期刊和专业论文通俗易懂,我们又为何要求古典作品要像商业化屈服呢?学术研究应当有它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应当有着国家研究基金的支持和鼓励,而非靠商业化的卖座决定成功与否。在商业作品的传播方面,笔者认为“好听好看、好故事,我们只做爆款不做经典”是其代表思路。编导在《唐俑》到《唐宫夜宴》的改编之中配合了大量科技的元素,因此我推测其应当考虑“隐含的读者”是当下的观众群体,是在新媒体时代之中成长起来的群众,而非是考虑做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因此,两者的根本发展思路与方向是不同的。我们鼓励更多时代化的作品出现,同时亦期待更多规范化的身体语言的出现。

作者简介:熊佳琦(1997年9月——),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外舞蹈交流史。

猜你喜欢
古典学术舞蹈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舞蹈课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轻古典风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