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

2021-08-31 05:29薛庆超
关键词:建党百年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摘要:从马克思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群众路线,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贯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要求全党“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战争就不能取得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壮大;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取得辉煌成就。当下,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领导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群众路线;人民至上;成功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引领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经过对中国革命实践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与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强敌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这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使之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群众路线,它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来自各地的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位党员,手無寸铁。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期间就遇到“惊涛骇浪”,不得不中断会议,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全部既定议程。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要搞好群众工作,使“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案中,提出一切工作要在群众中进行,“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土地革命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奋斗历程,深入农村建立共产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各级工农政权,强调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基础上,中共六大作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和具体要求。在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1929年6月中共红四军七大前后,就红军应该承担什么任务问题上在红四军党内存在一些争论。毛泽东认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打仗外,还要肩负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帮助地方建立党组织等政治任务;另一种意见认为红军只管打仗。中共红四军七大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没有被认可,毛泽东的红四军前委书记没有继续当选。红四军党内的争论没有解决,随后召开的中共红四军八大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在此期间,红四军代表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代表中央听取红四军工作汇报。中央作了专题研究,周恩来代表中央向红四军作重要指示,形成《中央对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央对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提出,红军一切要接受党组织领导,仍然由毛泽东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中央对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三次提到群众路线:一是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二是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三是红军给养与需用品问题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红四军接到《中央对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后,表示完全同意中央意见,立即派代表到闽西请毛泽东回红四军主持工作。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把各种问题一一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他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九大——古田会议,通过《古田会议决议》。《古田会议决议》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不仅要打仗,同时要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帮助地方建立革命政权和共产党组织,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毛泽东的主张得到全面执行,红四军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此,群众路线深入人心,中国革命深入发展,红四军发展成为红一方面军,逐步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长征途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农民、兵士和一切劳苦民众的出路在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红军,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许多感人的红色故事如“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7]。永远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同甘共苦,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中共八七会议后我们党领导了大大小小100多次武装起义,逐步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最后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指导,只剩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创建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刘志丹任陕甘边区军事委员会主席,习仲勋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强调: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还要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发展,我们进行的是土地革命,只有正确执行党的土地革命政策,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才会拥护我们;边区政府的每一个同志,都必须听懂政策;掌握政策,才能正确执行政策。做群众工作时,一个村子、一户人家都不能落下,要一家一户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没有红军,根据地就保不住,没有根据地,红军就没有依托、没有家、没有后方;建立根据地、扩大红军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我们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才能发展壮大。每当刘志丹率领红军打下乡村、城镇时,习仲勋总是带领工作人员一家一户地做工作,宣传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发展积极分子,建立革命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推翻国民党统治。刘志丹、习仲勋等一直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凡是遇到问题,总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最后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随后发展为陕甘宁边区,成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和中共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主张依靠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抗战,这是“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主张发动全国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铸成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质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抗战,就是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研究八路军挺进华北前线的战略方针,有的同志主张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主要是对日军作战。毛泽东主张,八路军一方面要对日军作战,更重要的是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阔的抗日根据地,在战胜日本侵略者过程中,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洛川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等,要求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抗日战争前列,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要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随后,八路军挺进华北前线实行战略展开,平型关首战告捷,阳明堡夜袭日军飞机场,连战皆捷,影响很大。接下来,八路军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实行第二次战略展开,把主力部队按照团营连分散,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等。南方红军游击队组成新四军,依靠人民群众,在大江南北开创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琼崖纵队等依靠人民群众创建华南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日军占领香港九龙后,东江纵队通过秘密交通线,把大批国际友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安全护送到大后方,创造了一大奇迹。在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抗日根据地的男女老少充分动员起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战略,开展伏击战、游击战、麻雀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人民战争大显神威。人民战争“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3年6月,毛泽东总结了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新做法、新创造和新经验,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高度,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刻阐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899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深入实践群众路线,凝聚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坚持抗战直至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这是最广泛最彻底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全面阐述:“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8]1094-1095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中专门论述了群众路线对于党的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9]342,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9]34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路线,不仅是发展党员、搞好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使用,更主要的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发现和培养先进分子,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各級人民政权。因此,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明确规定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为了鼓舞全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实现此次会议所确立的路线,毛泽东讲了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并赋予其新的政治内涵。毛泽东号召全党,以“愚公移山”精神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彻底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成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和民族先锋,在浴血奋战中党的力量得到空前发展,拥有一百万人民军队、一亿人口的解放区和大批民兵,这时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生机勃勃、十分成熟、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党。由于在抗战中奠定了强大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抗战胜利后我们党很快就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集结25万重兵进攻陕甘宁边区,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多人。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说,别看敌人貌似强大,他们脱离人民,陕甘宁边区这个地方虽然贫穷,但是人民群众和我们站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铁桶江山”;敌军虽然貌似强大,但最后必然会被我们所战胜[10]317。历史的发展,完全被彭德怀的预见所证明,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占领延安后,赶快向蒋介石“报捷”,蒋介石想要看看红军长征后在陕北发展壮大的奥秘所在,看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究竟用了什么法宝。于是,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飞到延安,来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住过的窑洞,仔仔细细、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就是在这种纯天然的原始状态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落地生根,由弱到强,发展壮大,最后彻底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占领延安后,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青化砭战斗消灭国民党军一个旅,活捉旅长和一批国民党军官兵。西北野战军打扫战场后,立即撤离战场。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很快开了过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西北局书记兼西北野战军副政委习仲勋站在黄土高原的山上观察敌情,看到国民党军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民群众利用消息树等接力发信号——暗示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彭德怀非常高兴地说:什么是天罗地网,这就是天罗地网啊!有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我们必然战胜国民党反动派[10]317。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战场上,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军大别山期间,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将用国民党一个将领名字命名的县名改为“伯承县”。刘伯承认为,解放区应当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建立新社会开始新生活,坚决反对将该县名改为“伯承县”,而是建议改为“新县”。这就是河南省新县名字的由来。1948年春,刘邓大军从大别山区进入河南中西部地区,改名为中原野战军。人民群众纷纷提供粮食,参军参战,支援人民解放军。邓小平曾就此非常高兴地致电中央,进入河南境内后,兵源、粮源十分充足。邓小平也曾回忆说,解放战争时期心情非常舒畅,胜利一个接着一个,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都得到圆满完成。人民解放军攻克当时中原地区第一个省会河南开封时,坚决贯彻了群众路线。开封战役刚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封前线司令部、政治部就发出毛泽东修改的《入城布告》,保护一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一切文化教育机关和学校。硝烟未散,人民解放军警备部队已在河南大学、河南省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门前站上了岗。河南大学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当时很多进步教授、学生和河南省会大批知识分子、名流学者纷纷参加革命。他们刚刚进入中原解放区,

司令员刘伯承、陈毅、陈赓就来看望他们。在这些大学教授、名流学者心目中,刘伯承将军、陈毅将军、陈赓将军都是“天兵天将”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现在一个个穿着粗布军装谈笑风生,简直难以置信。陈毅说,我们有两支队伍,一支是武装的队伍就是人民解放军,一支是不穿军装的队伍就是文化战线的队伍。因为解放区日益扩大,急需大批干部,邓小平主持中原局决定,以这批河南文化界、教育界的名流学者和河南大学进步师生为基础建立中原大学,为中原解放区培训干部。中原大学为中原解放区和中南地区培训了大批干部,后发展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东北野战军)总政治部在政治工作指示中指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只要我们把群众发动起来,群众是拥护我们的,国民党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1946年7月7日,东北局通过了东北局副书记、东北野战军副政委陈云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史称《七七决议》),中央修改后批准。《七七决议》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方针,强调指出,“大城市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大城市暂时一般地不易确保,如果偏重大城市,轻视建立根据地,我们将有既无大城市又无根据地的危险。因此,必须规定,无论目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内,创造根据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位”[11]346。“创造根据地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农民群众”[11]346,“能否发动农民是东北斗争成败的关键”[11]348。《七七决议》要求东北各级干部到农村去,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东北局号召广大干部,“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造成共产党员面向农村,深入农民的热潮”[11]348。东北局负责人分头到东北各地传达贯彻《七七决议》精神。在东北解放战争形势严峻之际,《七七决议》统一了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党政军干部的思想,使东北地区工作方针和人民军队作战指导思想,转变到中共中央制定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上来,并成为东北地区各级党政军干部的实际行动。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和《七七决议》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克服悲观情绪与和平幻想,树立进行艰苦战争的决心;整编训练部队、及时补充兵员,组建炮兵、坦克兵、铁道兵、工兵等特种兵部队;实行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剿匪斗争,使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战斗力迅速提高。东北局动员数万名干部组成土改工作团、土改工作队,到农村发动群众。经过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扎扎实实的群众工作和建设东北根据地的艰苦工作,通过“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我们党有力扭转了东北战局,为解放全东北奠定了基础。辽沈战役进攻锦州总攻之前,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要求各纵队做好战时政治工作,特别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随着东北野战军胜利进军,东北解放区人民群众组成民工团,东北野战军打到哪里,东北民工团就跟进到哪里。东北野战军之所以后勤保障非常充分,一方面由于辽沈战役缴获国民党军大量物资;另一方面由于东北民工团带着这些物资跟着东北野战军前进,从东北到华北,直到中原和中南地区解放才返回东北。

全国解放战争三年取得胜利的战略决策是毛泽东问计于民的结果。中共中央迁到西柏坡后,在国民党统治区长期做地下工作的胡愈之来到解放区,当他听说中央预定用五年时间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夺取革命胜利时,就说国民党已经彻底腐败了——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军事腐败,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都希望人民解放军赶快进军,早日解放全中国。胡愈之的谈话被报告给中共中央,毛泽东把胡愈之请到西柏坡,听他詳细讲述国民党政治崩溃、军事崩溃和经济崩溃,以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盼望人民解放军尽快进军的详细情况。毛泽东征求各方面意见,召开中央会议果断决定,大大缩短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用三年时间从根本上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斗争将会更艰苦更复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2]。“两个务必”的核心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完全相信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体现在党的全部活动中,体现在重大决策中,体现在战役战斗中,体现在共产党人的日常行动和群众关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放全人类。毛泽东说,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就不能使无产阶级自己最后得到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要求全党“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路线、发展群众路线,赢得中国革命胜利。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仍然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路线、发展群众路线,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担负进军西藏任务。邓小平指出,进军西藏要严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等。第十八军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慎重稳进”的方针,首先了解西藏的民情民风。通过调查研究西藏的实际情况,为进军西藏、服务西藏群众、和平解放西藏、争取西藏群众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军西藏过程中,第十八军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政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充分尊重西藏群众的宗教信仰,保护喇嘛寺庙,未经许可不准进入寺庙,更不准住经堂;不得在寺庙附近捕鱼、打猎;不得到神山砍柴、放牧等;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为群众背水、扫地、打柴、修补房屋,免费治病,发放无息或低息农业贷款,进行社会救济,修桥、修路,办学校,稳定市场物价,供应部分民需物资等。为了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十八军指战员遇到缺粮挨饿,绝不拿群众一粒粮食;遇到风雪严寒,绝不住喇嘛寺庙,坚持搭帐篷宿营。这些优良作风,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进了民族团结,确保了进军西藏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甘肃甘南一些地方发生国民党从台湾空降过来的特务暗中煽动操纵的叛乱,于是,西北局负责人兼西北军区政委习仲勋会见甘南藏族代表人物黄正清。黄正清在大革命时期曾得到共产党人宣侠父的教育和影响,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时,深受宣侠父宣传的革命思想影响的黄正清迅速和第一野战军取得联系。彭德怀、习仲勋立即派人把黄正清接到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黄正清宣布起义加入革命阵营,听从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指挥。在彭德怀、习仲勋亲切关怀下,黄正清担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黄正清对习仲勋说,他愿意到甘南地区平息叛乱。习仲勋授予他平息甘南地区叛乱的全权,任命他为甘南剿匪副司令员[10]325,一边说一边把随身佩带的手枪解下来交给黄正清,让他带上护身。黄正清深受感动,到甘南地区振臂一呼,少数民族群众纷纷骑着快马带着猎枪聚集到他的驻地,他把藏族群众编成藏族骑兵剿匪团,配合人民解放军骑兵团,布下天罗地网,穷追猛打,把叛乱分子一网打尽,活捉叛乱头子交给了人民政府,甘南地区平叛取得彻底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后发展群众路线的新鲜经验,对群众路线做了详细阐述:“党章草案的总纲,着重地指出了党必须不断地发展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并且指出了这个任务由于党成了执政的党而有更加重大的意义。”[13]216-217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中第一次写上了“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的努力。因此,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14]中共八大还提出,坚持群众路线,要注意建立制度,要加强监督,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对群众路线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中央领导人在坚持群众路线方面树立了光辉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会见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淘粪工人时传祥时说:你做淘粪工人,我做国家主席,咱们都一样,只是革命工作分工的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刘少奇是第一个把国家领导人与普通淘粪工人视为平起平坐地位的领袖,显示出很高的思想境界。

1961年春,在广州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后,刘少奇担心到其他地方调查研究听不到来自农村的真话,决定到自己家乡——湖南省宁乡县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他首先来到一个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当时宣传这个生产大隊有一个养着几万头猪的大型养猪场,号称“万头猪场”。实地一看,哪里有什么“万头猪场”,只有几头瘦得不像样子的小猪。他说,这就是你们宣传的“万头猪场”呀,咱们的调查研究就从这里开始吧。于是,他住在农村,一家一户、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实地了解真实情况。刘少奇对一个少年时代一起放过牛的农民说,你说真话,到底现在农业减产、农村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农民说,有天灾的因素,但是要让他看呢,“万头猪场”不是天灾,主要是人祸。人祸就是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做法造成的农村经济困难问题。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调查研究44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回到北京后,在中央会议上他大声疾呼,要采取果断措施,扭转危局,迅速解决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他本来准备了书面报告,又临时即席讲话,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提出一系列扭转困难局面的重大举措。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刘少奇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充分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实事求是的崇高品质。

历史证明,全面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是否实行群众路线出现过曲折和不同意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否坚持群众路线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5]144“十年内乱”时期,群众路线荡然无存。“文化大革命”时期召开的中共九大和中共十大都从《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删去了关于群众路线的内容。历史发展历经曲折后,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终于彻底粉碎了“四人帮”。当时,国际国内对粉碎“四人帮”有很多说法。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提出一个问题:粉碎“四人帮”究竟是谁决定的?是哪一个人、哪几个人决定的?邓小平回答说:“这是集体的力量。我认为首先有四五运动的群众基础。‘四人帮这个词是毛主席在逝世前一两年提出来的。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我们同‘四人帮进行了两年的斗争。‘四人帮的面貌,人们已看得很清楚。尽管毛主席指定了接班人,但‘四人帮是不服的。毛主席去世以后,‘四人帮利用这个时机拼命抢权,形势逼人。‘四人帮那时很厉害,要打倒新的领导。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局大多数同志一致的意见是要对付‘四人帮。要干这件事,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1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粉碎“四人帮”做了历史结论:“同年(1976年)四月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这个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15]146邓小平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阐述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实事求是成为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源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蕴含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群众路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会同志畅所欲言,来自全党全国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展现,不论发表怎样尖锐的意见都可以在会议简报上得到直截了当、直言不讳的充分反映。与会同志回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会前中央工作会议发表的各种会议简报,相当于两部《红楼梦》、三部《三国演义》的厚度,中共中央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汲取与会同志意见,集纳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农村改革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邓小平曾多次讲过:农村改革不是他的发明创造,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他的作用只是把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总结出来、推广开来。邓小平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树立了坚持、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全党全国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指示,安徽等地依靠群众在农村改革方面走在前列,进行许多有益探索,勇于大胆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迅速得到广泛推广。“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农村改革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创办经济特区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果。1978年底,习仲勋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第一政委,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广东农村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许多农民抛弃土地、抛弃家乡,逃到香港“打工”去了,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成为一种风潮,被称为“逃港风”,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制止不了;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青壮年都跑光了,被称为“逃港村”。习仲勋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逐家逐户逐村做群众工作的光荣传统,带着省委的同志到“逃港风”严重的“逃港村”走村串户,与农民和农村干部拉家常、开座谈会,了解实际情况。了解到发生“逃港风”的真实情况后,习仲勋主持召开广东省委常委会议认真研究,向中央提出划出一块地方给予特殊政策,迅速把经济搞上去,迅速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搞上去,从根本上解决“逃港风”问题。习仲勋还面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当面阐述广东省委的主张。中共中央完全同意习仲勋和广东省委的意见,经济特区应运而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迅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这样一来,人们吃惊地发现,“逃港风”消失了,过去逃到香港打工的农民又回来了。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各种议论都有,有的说经济特区是资本主义的,有的说深圳经济特区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还是社会主义的,其他都已经变质了。为此,邓小平1984年到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实地考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他风尘仆仆,来到企业、码头、农村、渔村、工厂、公司等单位,与工人、农民、渔民、科技人员、企业家、港澳人士甚至和住地服务员都进行了广泛接触、交流和谈话,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实践证明,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回到北京后,中央政治局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问题。随同他一起到经济特区考察的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根据邓小平实地调研和中共中央决策,经济特区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各方面大力支持,迅猛发展。中央继续开放沿海14个城市,实行沿海地区开放、沿江地区开放、沿边地区开放,使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沿江地区、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既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有力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迈上新台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经济特区的唯一标准。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深圳经济特区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已被打破、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圳示范区”。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深刻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党要坚持革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15]163-164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发展都证明,革命战争年代需要依靠群众路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需要依靠群众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依然需要依靠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群众路线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风云急剧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在此前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7]321邓小平对中央领导同志说:“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怎样收拾,谁也没有个好主张。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17]363为此,邓小平再次视察南方,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等地,到工厂、农村、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广泛接触方方面面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农民、工人、企业家、港澳人士,问计于民。邓小平通过走群众路线,实地调查研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全正确,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完全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正确,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时候,我们要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实力逐步增长,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日益提高,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依然保持蓬勃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了人民。历史证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引领中国顺利实现从20世纪向21世纪的跨越。21世纪初,中央负责同志到广东省和经济特区调查研究,在广泛接触人民群众、深入调研过程中,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升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初中国一些地方发生“非典”疫情,在一段时间内传播得相当厉害。中央负责同志来到广东“非典”疫情最严重的广州街头同人民群众一起同甘苦共患难,调查研究,探讨迅速消灭“非典”疫情的科学办法。中共中央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科学家与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果断措施,很快遏制住了“非典”疫情。在此基础上,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要,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决策,形成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的重大举措,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活动是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那天上午陪同参观的中央各部委领导干部按时到达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委却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原因是他们在前往国家博物馆的路上没有让警察封路,也没有用警车开道,北京正处于上班时间,路上堵车,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耐心等着,同其他车辆一起缓缓行进,所以迟到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南方调研期间,沿着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路线对广东特别是经济特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深圳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当时香港媒体一男一女两个记者,在邓小平铜像广场附近漫步,看到一些群众在那里晨练,过了一会儿,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和一些领导同志过来了,既没有清场也没有戒严,一切照常。他们亲眼看到,广场上的人民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走过去向总书记表示问候,与习近平总书记热烈握手,习近平总书记一边向大家打招呼一边跟大家握手。两个香港记者站在旁边比较羡慕,想着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了,我们也可以上去和总书记说几句话、握握手啊。于是,两个香港记者就勇敢地走了上去,同习近平总书记互相握手、问好,一切都非常亲切,一切都非常自然,一切都非常朴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反腐倡廉、坚决扫黑除恶、首倡厕所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得民心,很接地气,得到全党全国人民衷心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十九大提出“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即席演讲中可以看到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主席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21]29-30他还说:“这两年,我去了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看望了很多贫困家庭,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21]30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要让乡亲们经常吃上肉,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其“初心”和“使命”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2]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23]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实地解决问题,部署脱贫攻坚,号召坚决打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战役,让14亿中国人进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该村实地调研,亲眼看到当时的十八洞村穷得叮当响。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多个“低保户”“特困户”,看民居、问民情、揭米仓、进猪圈,仔细了解村民生产和生活情况,询问水、路、电、教育、医疗等情况,并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新理念,中国共产党确定“精准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大得人心。2016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湖南代表团现场,开口就问:“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回答:“7个。”代表们听了习近平与州长的对话,会心地笑了。习近平总书记问的正是十八洞村的情况,州长回忆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调研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说,他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十八洞村脱贫进展情况,他都看了。习近平总书记问:“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州长回答:“您当年来的时候是1680元,现在已经增加到3580元。”州长说,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变化,已成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点村,村民笑容多了、求发展愿望强了,连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从中华民族祖先憧憬小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既继承前人又不断创新,引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这样,就会使愈来愈多弱势群体和经济文化落后地区过上小康生活。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创造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对小康的美好期盼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贡献,具有前无古人的历史意义。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十多亿人摆脱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既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只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24]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6]16-17“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6]15他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26]1-2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27]。这些论述深刻表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重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共百年历史,展望中国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中共十九大确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百年大党百年历程、百年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深刻提炼、深刻升华和深刻发展。

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的历史,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人民群众才会把领导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群众路线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新的经验,再把新的经验转化为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升华,并在党章上确定下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党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共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对群众路线又做了新的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中共十四大通过的党章到中共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对群众路线的科学、系统、全面的表述都被延续下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百年华诞,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最彻底地体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毛泽东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1031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3]257他要求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否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试金石”和基本标准。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三个代表”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28]。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随着历史前进和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机勃勃,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战争就不能取得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壮大;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搞革命需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搞建设需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搞改革开放需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还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当下,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领导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独有的实践担当、理论担当与历史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2021-03-12].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 5225749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5-256.

[6]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5(01).

[7] 在湖南考察,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要做好这几件事[N].人民日报,2020-09-20(02).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薛庆超.群众路线:从萌芽到实践[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9-350.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4-25.

[19]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N].人民日报,2012-11-16(01).

[20]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習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5(01).

[23]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01).

[2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1).

[25]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N].人民日报,2014-02-09(01).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1).

[28]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01).

[收稿日期]2021-04-14

[作者简介]薛庆超(1955—),男,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原副局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等。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