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

2021-09-01 03:44于绍梅韩建成郝晓燕何怡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壁间经胸中膜

于绍梅,韩建成,高 爽,杨 旭,郝晓燕,何怡华*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科,北京 100029)

主动脉壁间血肿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特殊类型,典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指主动脉壁内-中膜与外膜之间形成血肿,内膜无剥脱,与真腔间无血流交通[1]。CT为主动脉壁间血肿常用检查手段,其诊断敏感度达96%[2-3]。本研究分析40例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超声心动图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经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确诊的40例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29~76岁,中位年龄55岁;32例(32/40,80.00%)诉胸背部疼痛,3例(3/40,7.50%)胸闷,1例(1/40,2.50%)背部不适,2例(2/40,5.00%)胸背部疼痛合并胸闷,2例(2/40,5.00%)胸背部疼痛合并呼吸困难,8例(8/40,20%)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胸痛;既往30例(30/40,75.00%)有高血压病史;15例(15/40,37.50%)有吸烟史,每天15~40支,平均(19.00±8.78)支,烟龄10~30年,平均(24.50±8.96)年;1例抗干燥综合征A抗体强阳性(1/40,2.50%),1例(1/40,2.50%)三系细胞减少。40例中,9例于确诊主动脉壁间血肿后进展为主动脉夹层,进展时间7~30天,中位时间17天。检查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ivid i超声诊断仪,经胸超声探头,探头频率2~4 MHz;Philips IE 33及Philips EPIQ 7c超声仪,经胸超声探头,频率1~5 MHz。嘱患者平卧或左侧卧,平静呼吸;观察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心尖五腔心切面、剑突下五腔心切面、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部长轴切面及胸骨右缘切面,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成人经胸超声检查指南[4]进行扫查及测量,包括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窦部内径,升主动脉壁厚度及回声,左心大小及左心室壁运动,并观察主动脉瓣有无反流以及有无心包积液。超声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标准为主动脉壁间低回声厚度>5 mm[3]。根据Stanford分型,血肿累及升主动脉为A型,累及升主动脉以外主动脉为B型[5]。按照我国正常成人超声心动图标准[6]评价心脏各房室腔大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主动脉窦部、升主动脉扩张程度及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表现 本组40例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表现为升主动脉壁间厚薄不一的低回声(图1),厚度5~26 mm,平均(10.26±5.11)mm;升主动脉内径33~58 mm,男性平均(43.98±4.55)mm,女性平均(46.60±5.29)mm;主动脉窦部内径31~55 mm,男性平均(40.60±6.81)mm,女性平均(38.33±4.44)mm。

图1 患者男,55岁,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 A.升主动脉长轴切面见升主动脉后壁外膜与内-中膜间壁间血肿;B.升主动脉短轴切面见升主动脉后壁及侧壁外膜与内-中膜间厚度不均壁间血肿 (AAO:升主动脉;IMH:主动脉壁间血肿)

2.2 心脏表现 40例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左心腔大小均无明显变化,左心房前后径29~44 mm,男性平均(36.64±4.23)mm,女性平均(33.93±2.87)mm;左心室前后径40~66 mm,男性平均(50.72±7.07)mm,女性平均(46.27±3.20)mm。2例(2/40,5.00%)二叶式主动脉瓣;25例(25/40,62.50%)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其中轻度反流21例(21/25,84.00%),中度反流1例(1/25,4.00%),重度反流3例(3/25,12.00%)。12例(12/40,30.00%)合并心包积液,其中10例(10/12,83.33%)少量积液(积液深度<10 mm),2例(2/12,16.67%)中量积液,最大深度分别16、18 mm。未见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2.3 相关性分析 主动脉窦部增宽与年龄、高血压病史均呈正相关(r=0.51,P=0.01;r=0.34,P=0.03);主动脉窦部增宽与性别无明显相关(r=0.13,P=0.37),升主动脉增宽与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病史均无明显相关(r=0.22,P=0.15;r=0.27,P=0.08;r=0.02,P=0.91)。

2.4 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 24例接受手术治疗(表1);其中9例先接受保守治疗,之后疾病进展为夹层而接受手术;无术后院内死亡病例。术中发现主动脉根部呈紫色或青紫色,2例(2/24,8.33%)升主动脉无明显扩张,22例(22/24,91.67%)升主动脉扩张;切开升主动脉,于外膜与内-中膜间见大量凝血(图2)。16例接受保守治疗。

表1 治疗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手术方式(n=24)

图2 患者男 55岁,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术中切开升主动脉所见 主动脉内膜完整,外膜与内-中膜间见壁间血肿 (AAO:升主动脉;IMH:主动脉壁间血肿;IMT:主动脉内-中膜)

2.5 病理结果 21例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完整,其中5例动脉内膜无明显增厚,16例内膜纤维组织增厚;14例见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5例内膜下见脂质沉着或脂纹,1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1例中膜均见弹力纤维层变薄、断裂,13例动脉中膜细胞外出现黏液性基质聚集或黏液样变性,15例可见中膜局灶性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或部分平滑肌细胞核缺失。

3 讨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发病率约为3.5/100 000~6.0/100 000,随高血压病史延长及年龄增长而增加,亚洲人群发病率高于欧美人群[7]。主动脉壁间血肿的发病率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占比为6.3%~39.0%,其中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发病率低于B型,但死亡率明显高于B型[8]。本病发病机制不明,有学者[9]认为可能为血管壁滋养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主动脉壁的内-中膜与外膜之间而来;也有学者[3]认为血液系经由影像学未能发现的微破口进入主动脉壁间,形成血栓型主动脉夹层;其病程多变,可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溃疡相互进展[10]。既往主动脉近端壁间血肿是疾病进展为主动脉夹层、预测主动脉破裂及动脉瘤的独立指标。近年来,获益于及时手术干预,主动脉近端壁间血肿不再是早期死亡的预测因子[11]。

本组80.00%(32/40)患者以胸背部疼痛就诊,75%(30/40)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年龄明显低于以往报道[12]。主动脉壁间血肿超声表现为升主动脉不同程度增宽,部分呈瘤样扩张,血管管壁内-中膜与外膜间低回声增厚,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低回声与主动脉管腔无血流相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窦部增宽与年龄、高血压病史相关,符合以往报道[12]。升主动脉增宽与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病史均无明显相关,原因可能为本病患者人群多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可致升主动脉增宽。。

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敏感度达96%[2-3],而超声心动图对于观察室壁运动及主动脉反流较CT更具优势。本组患者左心大小及室壁运动多无明显变化;25例(25/40,62.50%)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其中2例重度反流者的主动脉根部均呈瘤样扩张、主动脉瓣环扩大,瓣叶对合不良。超声心动图可定性、定量诊断主动脉瓣反流,判断引起反流的机制,为手术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本组12例(12/40,30.00%)合并心包积液,多为少量积液。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主动脉内膜多见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厚,并有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中膜主要表现为纤维层变薄断裂,细胞外可见异常黏液性基质聚集,局灶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或部分平滑肌细胞核缺失;与主动脉夹层的形成机制相似[13]。

目前对于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14]。欧美国家多支持手术治疗,日韩等亚洲国家倾向于支持药物保守治疗,国内相关资料未见相关文献报道[15]。本组对9例先行保守治疗,后疾病进展为主动脉夹层而行手术治疗,进展为夹层率(9/40,22.50%)略低于以往文献报道(28%~47%)[11]。虽然保守治疗对部分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有效,但因主动脉壁间血肿位置更靠近血管外膜,较主动脉夹层更易发生破裂或心包压塞,多数学者支持对急性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进行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手术干预对于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经胸超声心动图具有即时、方便、快捷、可于床边实施等优势,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为诊断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及患者随访发挥作用。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少,且多为转诊患者,可能出现选择性偏移,有待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壁间经胸中膜
龚冰怡
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与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效果
导管相关的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临床治疗经验
节录《广川书跋》
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膜通量衰减及清洗方法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基于不同内部构型特点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控制方法
经胸乳入路腔镜术与传统开放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效果对比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