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任重道远建材行业大有作为(之一)

2021-09-01 07:01徐学军
江苏建材 2021年4期
关键词:十四五长三角建设

徐学军

(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条件评审中心,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江苏南京210000)

0 引言

建材行业是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广泛应用于建筑、军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

1 当前我国经济及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1 2020年我国经济形势

(1)2020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32%(图1)。

图1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2)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7.0%,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0.44万亿元,同比增长7.6%(图2)。

图2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3)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26.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出现增长(图3)。

(4)202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9.5亿m2,比上年增长3.7%,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竣工面积38.5亿m2,连续四年下降,比上年下降4.4%(图4)。

图3 中国建筑业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

图4 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

(5)2020年江苏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53万亿元,以绝对优势继续领跑全国。浙江建筑业总产值仍位居第二,为2.1万亿元,比上年微增,但增幅仍低于江苏。两省建筑业总产值共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1.3%。除江苏、浙江两省外,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的还有广东、湖北、四川、山东、福建、河南、北京和湖南8个省市,上述10个地区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65.7%(图5)。

图5 江苏建筑业总产值

1.2 2021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相关数据,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24.9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全国建筑业总产值4.73万亿元,同比增长31.8%;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4亿m2,同比增长9.0%;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住宅投资2.06万亿元,同比增长28.8%。

2 “十四五”工程建设发展趋势及预测

2.1 工程建设发展趋势

趋势一: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房屋总建筑面积需求为800~900亿m2(包括住宅房屋和公共建筑等),目前尚有较大缺口,房建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趋势二:今后,基础设施仍将是稳定经济的主要力量。从细分市场看,城轨及新型市政工程(污水及垃圾处理、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未来,工程建设行业将在开拓公路、城轨与新型市政领域以及铁路尤其是城际铁路项目中展开。

2.2 工程建设发展趋势预测

(1)装配式建筑稳步推进。

(2)PPP进一步完善管理。

(3)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加快建设。

(4)“走出去”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5)资质变革持续推进。

(6)基建体量保持稳定增长。

(7)严控建筑工程质量。

(8)国企改革政策持续推进。

(9)工程全过程咨询行业兴起。

(10)EPC工程总承包加速。

3 国家发展战略及十四五带来的机遇

3.1 国家发展战略

(1)“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京津冀协同发展。

(3)“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4)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根据《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未来将重点发展城市圈,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二十一个城市圈的城市化战略。

(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市区)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6)雄安新区建设。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形成河北两翼,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分阶段建设目标,有序推进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对接疏解需求,科学规划功能布局,重点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非首都功能,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增强雄安新区内生发展动力。

(7)把“海南岛”打造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通常是指设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的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外方船只、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也可自由往来。

(8)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3.2 十四五给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5月,《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

“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交通强国建设工程、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促进边境地区发展工程、重点工程建设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交通强国建设工程包括战略骨干通道、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行设施、现代化机场、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包括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沿海核电、电力外送通道、电力系统调节、油气储运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包括都市圈建设、城市更新、城市防洪排涝、县城补短板、现代社区培育、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边境地区发展工程包括边境城镇、抵边村庄、沿边抵边公路、边境机场、边境口岸;重点工程建设工程包括川藏铁路建设、城际和市域市郊铁路建设、枢纽机场和中西部机场建设、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5G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

4 建材行业应关注的热点及领域

4.1 工程建设热点

(1)海绵城市建设。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5)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

(6)超高层建筑。

(7)举世瞩目“在建、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工程项目”。

(8)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建造。

4.2 工程建设领域

(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以“轨道上的长三角”为重点,加快推进长三角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等多种层级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提升港口和机场辐射能级,全面提高一体化运输效率、服务品质和融合水平,构建层次清晰、协同高效、智慧互联、绿色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长三角一体化与江苏过江通道

《江苏长江干线过江通道规划方案研究(2018—2035年)》总结回顾了江苏省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的发展历程,剖析了目前过江通道发展的绩效与问题,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沿江城市群建设、提升南京首位度、宁镇扬一体化等国家和省级相关战略要求,重点以支撑江苏省国土空间及城镇发展新格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功能需求为导向,结合资源约束、环境容量、相关城市和线网规划情况,研究江苏省过江通道布局优化的思路和方案。未来南京市域范围内规划共计25处28条过江通道,此外还有宁镇扬一体化过江通道建设、常泰通道公铁大桥、张皋过江通道。202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正式印发。其中,南通共有8个过江通道项目得到规划支持。

(3)长三角城市群与建设“示范区”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官方最新消息,将在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设立一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这个示范区面积约2 300多平方公里(初步规划),横跨江浙沪三地,将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权,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打破行政壁垒,真正实现全面一体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版的“经济特区”。

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行,先行启动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等方面明显提升,一体化示范区主要功能框架基本形成,生态质量明显提升,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重大改革系统集成释放红利,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初步发挥。到2035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全面建设成为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4)长三角要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要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编制实施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机场体系,提高区域航空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完善区域机场协作机制,提升区域航空服务品质。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东部机场作为省会城市的机场,将南京禄口机场建设成集航空、高速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等为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5)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十四五”时期,仍将是江苏铁路大发展的加速期、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到“十四五”末,全省铁路总里程将达到5 3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 300公里以上,覆盖全省90%左右的县级以上经济节点。基本建成“4321轨道交通圈”:4小时左右通达京津冀、成渝、关中、粤港澳城市群主要节点城市;3小时左右通达周边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主要节点城市;2小时各设区市与长三角核心城市通达,与省会南京形成1.5小时交通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及南通、苏州与上海通达。

“十四五”时期,江苏将推动形成“区域一体、衔接顺畅、站城融合、自主运营”的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市域市郊铁路建设,优先考虑利用既有铁路改造的方式,开行市域市郊铁路,提供符合群众出行规律和客流特征、更加便民惠民的运输服务。

(6)江浙皖三省任重道远

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高水平规划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促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协同开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2021年2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该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形成“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上海市发改委公布2021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聚焦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城市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共安排正式项目166项,其中包括年内计划新开工项目18项、在建128项、建成项目20项,另外安排预备项目47项。

2021年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工程建设任重道远。江苏省初步安排项目240个,年度计划投资5 530亿元,较上年初增加120亿元;安徽省将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计划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 800个以上、竣工700个以上;浙江省已启动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工作,围绕“六稳”“六保”工作大局,对接“十四五”规划,积极支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突出“补短板、增动能、惠民生”,聚焦三大工程、重点领域,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兼顾争取国家用地计划指标项目。

(7)淮海经济圈与淮河生态经济带

①淮海经济圈。淮海经济圈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区域二十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市。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淮海经济圈既是长三角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又是长三角和南方各地先进科学技术向北方辐射扩发的中转站和扩散地。横贯我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从海滨连运港穿过中原、河西走廊直抵新疆边陲,与兰新铁路、北疆铁路共同组成“欧亚大陆桥”,在沟通欧亚两洲连接三大洋方面,意义重大。陇海、京沪两条铁路线在徐州垂直交叉,为全国交通枢纽之一。

②淮河生态经济带。201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范围包括25个地市和4个县(市),面积24.3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人口1.46亿,地区生产总值6.75万亿元。该规划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

(8)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根据国家计划,2020年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老旧小区改造投资额为4万亿元加上服务,市场规模远超此数。(待续)

猜你喜欢
十四五长三角建设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