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常态化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1-09-02 05:57魏丽,经纶
关键词:建议建设

魏丽,经纶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检验公共卫生体系治理效能的“试金石”。疫情防控实践既彰显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理效能,又暴露出其监测预警能力不足、防控体系不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建议: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及时有效预防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救治机制,促进多学科协同;健全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快补齐医疗防治的硬件设施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研人才培养 ;完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建设,强化法治保障;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关键词:常态化防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议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共同为抗击疫情作出最大努力。其中,公共卫生体系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治理效能,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維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此同时,此次疫情防控实践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诸多短板和不足。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推动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疫情防控中的治理优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所谓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公众健康与健康公平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享,运用健康相关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降低和消除健康风险,改善和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1]。该定义是在继承前人的经典内涵的基础上,吸纳和结合公共卫生相关的核心理念和最新进展所作出的较全面的定义。据此定义可知,公共卫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保障公众健康与健康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当前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与发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是目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值得肯定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部署,沉着应对,紧急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救治措施,仅用一个多月将疫情蔓延势头遏制住,用两个多月时间将本土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最终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国以巨大代价和牺牲守护住了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前,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全国疫情进入常态化。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公共卫生体系不管是在疫情监测、病毒溯源、应急物资配置等方面,还是在抗“疫”一线,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能够取得如此重大战略成果,离不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治理优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治理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疫情爆发后,习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公共卫生体系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竭尽全力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全力以赴守护好全国人民的健康与平安。

第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公共卫生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调集各方面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迅速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最大程度提高检测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死亡率。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武汉市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部署实施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按照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四应”要求,持续开展拉网排查、集中收治、清底排查三场攻坚战。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爱国卫生运动是群众路线运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成功实践。为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全国各地人民群众自觉居家隔离,减少聚集,积极主动参与城乡防控工作,整治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基层社区围绕个人防护、良好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等内容开展了科普宣传,增强群众的卫生防护观念,培养群众形成健康生活习惯。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仅为疫情防护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从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健康文明环境的良好局面。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最坚固的强大力量,这也是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的重要原因。

第四,依靠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疫情一经爆发,中国疾控中心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专业研究团队争分夺秒开展病原鉴定,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遵循安全、有效、可供的原则,加快推进药物、疫苗、新型检测试剂等研发和应用。疾控部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严格管理密切接触者,加强对确诊病例的深度分析,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率,有力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和精准度。“科研力量,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统筹全国和疫情重灾区,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确定科研攻关重点,坚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2]。”

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此次疫情防控实践,既为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不仅要坚持科学防控、谨慎对待,更要深刻反思和总结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和重塑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参考建议,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统观整个疫情防控过程,可以发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尚有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新生风险难以识别,风险预警相对滞后,未能在风险因子出现之初快速识别;同时,疫情预警系统尚未完善,突发疫情预警存在着预警指标体系难以确立、信息来源有待扩大、预控对策不足等问题,导致防控过程中发生判断不准、决策不力、处置不当等问题[3]。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生病毒,面对这样一种新生病毒,我们需要逐渐地去学习和研究,不管是对医学研究者还是对科学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对医疗资料的回顾分析,最早的新冠肺炎病例应该出现在11月17日,然后每天都有增加,在2019年发病的总共有266位,只是当时医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病毒疾病[4],而是把它当作肺炎,或者暂时不能判断的疑难病症。“因为一开始的病人绝大多数都和华南海鲜市场有关,从12月29日开始,通知各医院将相关病人转到金银潭医院时,就只盯住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病人”[5]6,把“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作为实际确诊的必要条件,诊断标准过于严苛,不利于早发现、早确诊与海鲜市场无关的患者。“‘华南海鲜市场成为一个先入之见,被植入人的认知机制之中,构成了排他的思维定式。不幸的是,它正是作用在最根本的检测标准上,结果直接误导、蒙蔽了人对病毒传染性的认知”[5]6,进而导致决策的延迟。

二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不健全。2003年SARS疫情过后,我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的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所完善和增强。但是,随着时间延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识逐渐淡薄,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护体系建设尚有不少短板。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应对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表现明显吃力,问题突出。首先,公共卫生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仍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SARS疫情后小汤山医院关闭运行,仅上海保留了因SARS疫情而开始建设的临床公共卫生中心(期间,多次面临转型的问题),多数城市包括武汉,普遍出现识别和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在应对突发疫情中发挥专业主导作用[6]249。”其次,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不全、联通共享环节欠缺, 存在“防控-治疗”分离的问题[6]249。2月27日,钟南山提道:“我们CDC(疾控中心)的地位太低了,这是一个技术部门,CDC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一级一级上报[7]。”由于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体系建设的不平衡和“重医轻卫”的观念,造成了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导致“医疗”与“卫生”两大体系之间出现衔接不畅。除此之外,“各级疾控部门、科研单位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不畅、相互联动不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后,难以形成反应及时、信息透明、职责分工明确的共同应对机制[8]。”

三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1)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始发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疫情防护用品的需求激增,特别是疫情重灾区湖北武汉的各类医疗物资包括口罩、消毒液、防护服、医疗器械等存在大量缺口,而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不足,难以满足巨大需求。(2)应急物资的生产、分配和销售缺乏统一的规划。疫情一经爆发,防护用品供不应求,部分无良商家哄抬物價、制假售假等乱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疫情初期,为了支援湖北武汉,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纷纷捐赠紧缺医疗物资,众多医疗物资聚集湖北武汉,然而,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因统计出错、物资调配效率低、人手不足等问题饱受争议。荔枝新闻的一篇报道记录了湖北省红十字会和湖北疫情指挥部职权不清、相互推诿的事实。在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关于“谁负责抗疫物资的分配”弄不清楚,必然会影响疫情防控的工作效率。

四是现有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存在僵化和滞后。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2007年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13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2015年修订的《动物防疫法》、199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8年施行的《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2011年修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通过梳理可见,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大多是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颁布施行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互联网发展、地域人员流动、医疗资源分布等也呈现出新的特征,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法律法规却未及时修订与调整,显然难以满足新时期公共卫生治理需求,部分法律条款已明显僵化和滞后。

五是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一方面,人才储备不足。据统计,2018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每千人口全科医生2.22人,而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仅0.63人。相较于其他各类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人员的数量规模不及其他各类卫生人员的三分之一,数量差距极大。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指出,“近三年来,仅国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干就有百人之多,有些地方疾控机构的人才流失可能更严重。”高校中不少就读于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会有转专业的意愿,很多学生希望转到临床专业或者其他医学专业。专业学习人群的不稳定,导致最后真正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并不多[9]。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公共卫生专业的就业率低,薪酬待遇比不上临床或其他医学专业。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一场“摸底考试”,但考试结果却直接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不足,人才素质亟待提升[10]。

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公共卫生体系是人民健康的防护网、隔离墙,有利于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现公众健康关口前移、有效防控,日益成为有力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屏障[11]。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平战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一)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及时有效预防机制

古语言:“上医治未病”,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预防”的作用,并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健康观。预防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健康策略。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以预防为主。

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首先,“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多点位预警、多渠道监测,信息畅通,相互协同[12]。”发热门诊、社区诊所要守好基层第一道“防线”,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病情,疾控机构、城乡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协同配合,要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传染源,降低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保护更广大人群的健康安全。其次,善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实验室网络检测建设,设计智能化监测方案,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迅速反应,提高监测的敏感度、及时性和精确性。织密织牢监测网络,力求把公共卫生事件消灭在萌芽之时。

突出重点环节。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学复课,加强力量薄弱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的防护工作,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形成同防疫常态化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严格落实落细各项防控工作,巩固和扩大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为生产生活全面恢复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准确、有序、扎实地推进复工复产,促进社会秩序尽快步入正轨。

强化支撑保障。检测和早发现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下扫除“盲点”的核心环节,全面恢复经济社会活动,推进复工和复学,应从“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向对地区重点人群“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转变[13]。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运用大数据实现疫情防控精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推动各地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

(二)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促进多学科协同

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卫生健康系统的运行体系,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努力打造一個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卫生健康系统要尽快制定分级、分层、分流诊疗体系的相关预案,加快体系建设,在日常运转中检验成效,做到有备无患,确保在重大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有迹可循、应对有序、轻重分离、急缓分开[14]。”二是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能力培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专业能力,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确保在重大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基层卫生能够坚守住“第一道防线”。三是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药并用,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将中医融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之中,发挥中医的特有价值。四是建立健全多学科协同作用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多学科融合、多层级衔接、多环节协同,实现高效率、最优化的救治效应[15]”。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更好地为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疫情防治、资源配置等提供技术支持。

(三)健全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快补齐医疗防治的硬件设施建设

加快补齐医疗防治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大疾病防控机构和相关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设备配置,统筹优化检测资源的区域布局,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平急转换,重点借鉴方舱医院建设经验,推广实施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改造,预留作为临时医院的医用价值,一旦发生突发重大疫情,能够快速转化为救治场所。

坚持“平战结合”,优化重要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供应体系。一在应急物资生产方面,统一组织物资生产的原材料供应、优化生产点区域布局、严格把控物资质量标准,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在关键时刻能够调得出、用得上,保障重大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的需求满足。二在储备建设方面,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规模、结构分布等,优化储备效能,既要保障储备物资满足需求,又要保证储备物资不浪费。三在供应方面,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明晰权责主体,做好分工安排,实现对重要应急物资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拨,推动形成高效、安全、可控的应急物资供应体系。

(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研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难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因此,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必须要强化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力量布局,组织多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相互协作、共同创新,深化科研、临床、防控之间的合作互助,从而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

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当前时期,全球疲于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中国要渡过这场“疫情劫难”必须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疫情常态化时期,我们要聚焦检测试剂、疫苗、抗体、药物、诊疗方案等方面集中攻关,加快培育一批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实现高端医疗技术、产品和装备自主可控[16]。开展前沿技术攻关,进一步开发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疫情监测、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水平。

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是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力量的核心支柱。解决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不足问题,“最长远有效的方法就是办教育”[17]。加快相关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建设,以培养基础人才和高精尖人才为目标,提高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的能力和质量,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储备科技力量。

(五)完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建设,强化法治保障

统筹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立法修法工作,构建起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坚实法治屏障。结合此次疫情实践,深刻总结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的不足和空白,修补现存法律法规的不足,填补未涉及的法律法规空白。此外,“为适应不同地区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国家立法机关要适当地下放立法权力给地方立法机关,并给予地方立法机关相应的立法指导[18]113”,因地制宜地开展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修法工作。法律法规的修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法律法规建设的投入,为立法修法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公共卫生执法部门要强化对执法工作的认知,将执法工作任务落到实处”[18]113,依法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在执法过程中,注意文明执法,耐心讲解执法要求,争取群众的配合,尽量避免暴力执法。明晰执法人的权力、职责、义务等内容,保证科学合理执法,避免执法不力、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引导全民守法。做好与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增强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以及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从而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疫情防控义务。公共卫生法治的落实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人人守法护法,依法遵守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六)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实践。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发挥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的独特优势,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在防治疫情扩散和蔓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爱国卫生运动始终坚持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努力方向。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七)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类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全球范围的疫情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分享抗疫经验,主动支援紧缺物资,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此外,习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切实反映了人类发展需求,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类社会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守望相助,避免不必要的政治攻击,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四、结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沉重且宝贵的一课,我们既看到了公共卫生发挥的巨大治理效能,也发现了公共卫生尚待弥补的短板和不足。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以抗击疫情为契机,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增强公共卫生理念,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健康中国护航人民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蔡伟芹,李程跃,马安宁,徐天强,郝超,陈政,于明珠,王象斌,郝模.基于继承与发展的公共卫生概念界定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2):140-144.

[2]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卿菁.特大城市疫情防控机制:经验、困境与重构——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3):21-32.

[4] Coronavirus: Chinas first confirmed Covid-19 case traced back to November17.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Z].2020-03-13.https://www.scmp.com/news/china/society/article/3074991/coronavirus-chinas -first-confirmed-covid-19-case-traced-back.

[5] 董毓.新冠病毒肺炎的检测标准如何影响了对“人传人”的认知——一个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性案例研究[J/OL].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2020(3):3-20[2020-09-04].http://ppxsw.szjzw.hust.edu.cn/info/1017/1245.htm.

[6] 丁蕾,蔡伟,丁健青,张欣欣,蔡泳,石建伟,梁启明,张录法,孙丽珍,瞿介明,江帆,陈国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0,50(3):247-257.

[7] 鐘南山:疾控中心地位太低,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Z].环球网,2020-02-27.https://news.ifeng.com/c/7uP0zw7tWz2.

[8] 管仲军:我国公共卫生需补应急短板[N].光明日报,2020-04-19(06).

[9] 袁一雪.公共卫生学:有多少“短板”等待“补齐”[N].中国科学报,2020-02-25(05).

[10] 王朝昕,石建伟,徐刚,蔡泳,王慧.我国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的“痛点”思考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3):297-305.

[11] 徐水源.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J].健康中国观察,2020(08):87-88.

[12] 孔祥鑫,侠客.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N].新华每日电讯,2020-06-07(02).

[13] 毛振华.武汉开城和防范疫情二次爆发的思考[Z].新浪财经,2020-04-08.https://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20-04-08/doc-iimxxsth4201307.shtml.

[14] 孔祥鑫,侠客.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N].济南日报,2020-06-11(F02).

[15] 陈会方.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N]. 广西日报,2020-05-12(05).

[16]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加强共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N].光明日报,2020-04-20(06).

[17] 黄奇帆.疫情过后我们最该改变什么[J].西部大开发,2020,(Z1):22-27.

[18] 耿赫.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浅析[J].法制与社会,2020,(16):113-114.

猜你喜欢
建议建设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FOOD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