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1-09-02 05:13张美云
关键词:实现路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张美云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尤其是专业课课程思政视角,探讨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践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实现路径极具现实意义。依托问卷调查和前期教学实践发现,多数经济类研究生导师需要重视和继续提升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多数师生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立德树人是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职责,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素材依托和具体构成元素较为丰富、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效果较为明确、改进措施需要多方认同和参与,以“学科前沿+精选专题”的框架开展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一个较有成效的探索。发挥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过程中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载体作用,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也可为其他人文社科类乃至所有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关键词: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实现路径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类课程注入思政元素以践行立德树人的一种育人理念。上海高校2014年起开始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并被当作先进典型逐渐向全国推广实践经验。习近平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2017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等多重职责。《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职责。在研究生导师实现立德树人职责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可供依托的有效载体。因为立德树人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二者的实施过程可以同步。

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领域涉及专业课课程思政、同门读书会或学术沙龙、毕业论文写作、校外考察或实习等多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仅探讨专业课课程思政。因为除去高校和研究生自发组织的课外育人活动,相比于思政课和通识课,专业课具有占据课程总量比例较大、可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进行价值引领等特点。每门专业课都蕴含一定的思政教育资源,人文社科较之理工类专业课更容易实践课程思政理念,而经济类较之哲学、历史和文化等专业课属于略具难度和需要深度挖掘的一类专业课。但作为与数学、哲学、英语、历史和政治等多个学科关系密切的领域,经济类专业课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理论来源并运用于无处不在的经济生活,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人们对周围经济现象形成规律的探讨和总结、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每门经济类专业课都蕴含相应学科的逻辑性和思辨性,理论也能寻找到其根植的历史或现实经济生活,这为经济类导师基于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提供了基本条件。

考虑研究领域的关联性,可借鉴文献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和德育课程改革、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关系等方面,其中与论文关系最直接的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质[1-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或必要性[3-4]、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关系[5-7]、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原则或策略[8-9]、部分高校或课程的实践探索及国内外经验借鉴[10-14]等。从中可知,因上海是国内课程思政的先行区域、相关作者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于上海及周边区域,作者所属单位主要是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的哲社类院所,国际经验借鉴方面主要考查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做法。所以,除了借鉴最先推行导师制的德国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完备发达的美国经验外,考虑区位相近、文化相同等因素,进一步凝练国内先行区域和梳理亚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经济体的相关实践经验,推动各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是未来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而研究生导师基于专业课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职责的研究也较为匮乏。基于此,探讨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职责的实现路径,可为其他人文社科类乃至所有专业课提供一定参考,有利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二、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数据来源

自编问卷分为教师和学生分别填写两个版本,均为18个题目,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对立德树人是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第一职责的认同、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构成、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和改进措施等方面,2020年9月借助问卷星平台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22份。经济类研究生导师问卷来自30所高校共55份,西北政法大学12份、内蒙古财经9份、西北大学4份、西安财经和华侨大学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各2份,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24所大学各1份;研究生问卷来自36所高校共167份,西北大学35份、西北政法大學33份、内蒙古财经大学18份、郑州大学11份、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安财经大学各10份、中国人民大学9份、华侨大学5份,北京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江苏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各2份,中国社科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等20所高校各1份。

(二)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

在55名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中,男女性别比例是45.45∶54.55,所获最高学位为博士、硕士和本科的比例为81.82∶16.36∶1.82,年龄在35岁以下、36-45岁、46-55岁、56-60岁和61岁及以上的比例为12.73∶49.09∶30.91∶7.27∶0,从教年限在3年以内、3-5年、6-10年、11-20年、21-30年和31年及以上的比例为10.91∶3.64∶10.91∶45.45∶20∶9.09,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比例为69.09∶12.73∶18.18。在167名经济类研究生中,男女性别比例是28.14∶71.86,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为78.44∶21.56,年龄在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5岁和46岁及以上的比例为53.29∶34.73∶3.59∶7.19∶1.2,目前就读研究生的方式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为96.41∶3.59,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比例为51.5∶1.8∶46.71。由上可知,多数经济类研究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和中共党员身份、年龄位于36-55岁之间、从教年限在6-30年等,教学实践经验相对比较丰富。而多数经济类研究生为女性和年龄位于30岁以下且脱产攻读学位、略微过半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等,由于年龄和学历层次等原因,认知和学习等能力相对较强。

(三)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效果及改进措施

1. 90%以上的师生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立德树人是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职责。在完全认同、很大程度上认同、基本认同和不认同四个选项中,导师和研究生的答案分别为65.45∶25.45∶7.27∶1.82和64.07∶28.74∶7.19∶0。

2. 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素材依托和具体构成元素较为丰富。多数师生认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以精选专题呈现的课程相关学科前沿等作为经济类研究生專业课课程思政的素材依托,具体涉及爱国、敬业和诚信等内容。在思政元素来源素材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精选专题呈现的课程相关学科前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别为83.64∶76.36∶60∶72.73和76.65∶70.66∶68.26∶52.1。在思政元素的具体构成层面,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意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尊师重教的礼仪意识、追求真理的科学观、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学术诚信、职业伦理和其他方面,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别为74.55∶74.55∶61.82∶81.82∶87.27∶74.55∶56.36∶1.82和76.65∶65.87∶67.07∶79.64∶88.02∶75.45∶50.3∶1.8。在思政元素从大到小的重要性排序中,导师的选项是爱国、敬业、诚信、求真、严谨、职业伦理和礼仪,研究生的选项为爱国、诚信、求真、敬业、严谨、礼仪和职业伦理。

3. 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效果较为明确。多数师生认同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一定作用,有助于导师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偏好案例故事、课堂讨论和专题式解读课程相关时事热点等实现形式和讨论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作用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较小和不明显五个选项中,导师和学生的认同度分别为27.27∶58.18∶10.91∶0∶3.64和32.93∶45.51∶19.16∶0.6∶1.8。在塑造研究生价值观的内容或形式中,理论知识、案例故事、课堂讨论、学生个体或小组分享、教师点评、师生互动、实践环节、专题式解读课程相关时事热点八个选项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为别52.73∶83.64∶63.64∶34.55∶41.82∶52.73∶63.64∶52.73和45.51∶80.24∶44.31∶36.53∶34.13∶46.11∶65.27∶57.49。关于教学方法,导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式、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其他方面,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别为21.82∶72.73∶54.55∶43.64∶40∶65.45∶52.73∶1.82和39.52∶52.69∶53.29∶55.69∶43.71∶74.85∶47.31∶2.99。在当前研究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反馈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有一定效果、效果不明显、没有任何效果和因人而异五个选项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别是12.73∶63.64∶9.09∶0∶14.55和10.78∶60.48∶13.17∶1.8∶13.77。在长远基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实现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有一定效果、效果不明显、没有任何效果和因人而异五个选项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别是18.18∶70.91∶3.64∶0∶7.27和16.17∶68.86∶4.19∶1.8∶8.98。

4. 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改进措施需要多方认同和参与。进一步提升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成效,师生主要偏好增加课程案例故事、增加案例讨论、增加实践环节和增加专题式解读课程相关时事热点等形式;多数导师认同强化制度激励、增加经费资助和提升导师个人综合素质,部分师生还重视相关培训学习和提升师生参与意识等方面。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部门态度及行动方面,已有学院及以上级别立项的示范课程、学院传达了上级文件并对导师做了一定动员和要求、学院传达了上级文件但未做明确要求和学院不曾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四个选项中,导师样本的结果是45.45∶65.45∶20∶0;已有学院及以上级别立项的示范课程、所有教师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多数教师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和多数教师专业课讲授不涉及思政教育内容四个选项中,研究生的答案是33.53∶21.56∶61.68∶35.33。为进一步提升经济类研究生导师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成效,在教学方面增加理论知识讲授、增加课程案例故事、增加案例讨论、增加学生个体或小组分享、增加教师点评、增加师生互动、增加实践环节和增加专题式解读课程相关时事热点问题八个方面,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别为30.91∶72.23∶52.73∶25.45∶23.64∶45.45∶50.91∶49.09和34.73∶78.44∶46.11∶31.14∶28.14∶36.53∶59.28∶53.89;在学校政策认同层面,强化制度激励、增加经费资助、提升导师个人综合素质、思政教师协同把关、相关培训学习和提升师生参与意识六个方面,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度分别为90.91∶78.18∶63.64∶29.09∶43.64:16.36和28.14∶25.75∶26.95∶5.39∶6.59∶7.19。

三、前期教学实践操作框架与成效

前期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目标除知识和能力目标外,课程的素质目标是以引领价值追求和培育兴趣、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学术精神为重点,培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职业伦理、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等高素质经贸类人才。基于研究生的年龄特征和学历层次,本着“学科前沿+精选专题”的具体实施思路和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经济类专业课面向专业所有研究生进行教学实验,同时辅助读书会、学术沙龙、科研项目、校外实习实践等形式面向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定期开展教学探索。近两年,西北政法大学的教务处、高教所等部门已开始认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科研项目立项和教学实践比赛。依托一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以面向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2018和2019级研究生36学时的《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为例,设计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粮食安全与贸易等专题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详见表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教学目标和课程总学时的要求,从教学内容设计等层面逐步呈现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具有整门课程和单独专题的协调意识,思政要素引入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力争案例生动、形式新颖和逻辑统一等。近期每个专题的内容每学期都会及时更新和完善,未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领域的形势演变,部分专题需要根据每年的学科前沿进行更换。在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和案例分析等环节都努力挖掘及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等育人资源;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潜移默化融入思政元素和中国案例,采用案例教学、课程讨论和网络辅助教学等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反思,及时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及策略;教学评价是个角度难度的环节,目前已尝试的方式有非标准答案考试、反思报告和案例分析等质性作业分析、个人学习档案袋和小组讨论反馈等。

经过访谈,80%以上的研究生认为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课程专题式的学习,在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方面,对全球国际贸易格局、中国国际贸易的作用和发展态势等有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知;在价值观塑造方面,通过学科历史人物、中美贸易摩擦、粮食安全与贸易等重大关键事件的讨论或解读,激发了学生热爱思考、理性爱国和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意识或能力,立德树人初步效果已经显露。当前教学实践的主要不足就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校的配套认同措施等有待提高或完善。

四、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研究结论

1. 多数经济类研究生导师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具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能力,但是需要以身作则,强化职业道德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通过自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培训等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引导研究生参与其中,提升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成效。

2. 多数师生认同立德树人是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职责,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素材依托、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现形式、教学方法和立德树人成效等层面达成了一定共识,明晰了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改进措施。

3. 前期教学实践表明,以“学科前沿+精选专题”的框架开展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一个较有成效的探索。

(二)应用与推广价值

经济类研究生导师借助课程思政积极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经济類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主要实践效果表现在:调动导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关注时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专业课潜移默化的育人途径,研究生可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塑造丰富的精神家园、增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个体或分组分享表达学习成果,可锻炼研究生的组织策划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等。发挥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过程中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载体作用,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也可为其他人文社科类乃至所有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81.cn/xue-xi/2016-12/08/content_9289159.htm,[2016-12-08]/[2020-09-30].

[4] 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5]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6]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7] 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8]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9] 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79-83.

[10] 冯亚青,陈立功,张宝,等.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9):48-51.

[11] 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12] 樊丽明.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0,(9):4-8.

[13]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14] 胡术恒.论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基于罗素教育目的观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117-122.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