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校思政课模式创新现状与趋势研究

2021-09-02 11:53李智超,申欢欢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李智超,申欢欢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近年来,武汉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当代中国》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取得了较好地成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借鉴学习一些先进的模式,从更新教育内容和整合教育资源等入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關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思政课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来适应学生的发展。湖北经济学院的《当代中国》课堂正是通过依托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和相关政策方针,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情与学生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情况进行探究,打造了一个别具匠心的思政课堂,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武汉高校思政课改革现状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任务、对象和渠道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严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及时充实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需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具复杂性。近年来,武汉各高校不断进行思政课改革,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取得的进展

近年来,武汉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积极倡导思政课建设的本土化、本校化,努力使学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现本地特色、本校特色,切实提高育人效果。如武汉大学《马上见》思政融课,以“思政课+互联网+跨学科”为独特定位,打造内涵式的互联网思政作品;华中科技大学《深度中国》思政课程从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长江大学《生命长江》聚焦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热点问题,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实现“弘扬长江精神,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湖北经济学院的《当代中国》思政课程从中国当下的实际出发,展示了中国发生的改变,增进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等。这些品牌思政课程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深入推进、全面进步添足动力,也为其他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与借鉴之处。

(二)存在的问题

武汉各高校思政课改革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供给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时效性、动态性的特点,但由于高校缺乏专业的团队运营和技术支持,信息收集整理效率不高,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传输和使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其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其次,部分高校思政课程创新力度不足,创新形式浮于表面,无法克服传统思政课的弊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更加彰显,他们热衷于交流互动,其表达内心情感与想法的意愿也更为强烈,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而部分高校思政课的形式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学生交流与互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二、《当代中国》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一)教学手段: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好思政课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代中国》课堂的教学手段创新主要包括授课方式、宣传方式以及互动方式创新三个方面。

1. 授课方式——多措并举

《当代中国》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授式、访谈式及问题反馈式。课堂由两名老师和一名主持人构成,三人相互协作。老师讲课时站立,且四处走动,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主持人负责开场时布置任务,介绍课程主要情况,散场回收问卷,聆听学生反馈,在授课过程中起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访谈式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如在“新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部分,老师邀请了本校的非洲留学生,以访谈的形式拓展课程内容,既直接的呈现出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提高了授课内容的真实度,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据调查报告显示,66名学生认为课堂访谈环节是《当代中国》课堂中设计比较好的环节之一,占比61.6%;此外,老师在每章导入及知识拓展时,还会通过提问或者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积极输出,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降低了老师输入过程中的乏味感和学生的审美疲劳。

2. 宣传方式——多管齐下

在宣传方式方面,主要通过海报及微信推送进行宣传。全程有专门的学生团队负责宣传海报的制作,并在各个学院开展宣传工作,据调查报告显示,有0.93%的同学因为海报宣传而了解到的《当代中国》课程,可见此方式宣传效果有限,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多样宣传,扩大信息受众面;另外,有43.93%的同学表示是由于同学朋友的介绍而了解到的此门课程,可见在各学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该课程在学院微信公众号拥有宣传专栏,每周约有两次推送,据调查报告显示,3.74%的同学是通过微信推送了解到的《当代中国》课程,可见此方法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3. 互动方式——创新形式

《当代中国》课堂通过“雨课堂”平台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借助“雨课堂”这一微信小程序平台来开展课堂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弹幕的方式随时分享自己关于课程内容的想法和思考,老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分享自己的PPT、制作投票、随机点名。据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107名同学中,有61人对于“雨课堂”引用到《当代中国》的课堂表示非常认可,37人表示较大程度的认可,总共占比91.59%。且有91人表示弹幕互动是他们认为《当代中国》课堂中设计比较好的环节之一,占比85%。综上可以看出《当代中国》课程教学形式多样,手段丰富,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喜爱。

(二)教学内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德才兼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学中价值性和知识性是辩证统一的,知识的传授是价值获取的前提,价值性的体现又是知识传授的目的与升华。一方面,教学内容要紧紧扣住新形势下中国目前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要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深刻剖析隐藏在问题表象之下的本质,帮助学生辨识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思潮的是非曲直,恪守正道,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升华。离开价值引领的知识灌输,就如同空中楼阁,使学生只见其形,不知其意。

1. 教学内容知识性强

《当代中国》课程内容丰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时事等内容,教师分专题、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授课,旨在让学生对当今中国有更加客观准确的了解。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107位学生中,有96人认为课程内容紧贴时事热点,很好地反映了中国重要的现实问题,占受访人数89.72%,通过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课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紧扣热点时事,反映当今中国现实问题,丰富的课程内容受到学生的高度肯定。課程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时效性很强,通过热点新闻与时事政治,让学生在自己关注与经历的事件中了解中国的发展形势与大政方针,在受访学生中,有65人认为《当代中国》课程很好地加深了对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的了解且印象深刻,占受访人数60.75%,有42人认为对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有了一些了解,占受访人数39.25%。综上,《当代中国》课程内容帮助全部受访学生107人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中国当前形势政策与最新动态热点。

2. 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由于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对于课程内容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当代中国》课程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感受,将课程难度设置为适中程度。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95人认为《当代中国》课程难度适中,可以理解,占受访者人数比例的88.79%,仅有6.54%和4.67%的受访者认为课程内容难度较难或者较易,该数据属于正态分布合理区间,可见课程难度设置合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107位受访者中,89人认为课题更吸引学生是因为课堂内容多角度多专题且与时俱进,占受访人数的83.17%。综上,《当代中国》课程丰富的内容受到绝大多数学生肯定与好评,可见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需求远大于教学手段,继续保持有质量的教学内容,会让教学课堂充满活力与吸引力。

3. 教学内容价值性高

《当代中国》课程的开设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在107位受访者中,96位受访者认为《当代中国》课程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到了当代中国的现状,占受访者人数的89.72%;93位受访者认为该课程推动了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占受访者人数的86.92%;84位受访者认为该课程帮助其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占受访者人数的78.50%;75位受访者认为该课程启发其将“民族复兴”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占受访者人数的71.43%。从上述比例来看,《当代中国》课程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状的同时,也对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完善具有引导性作用。

三、新时代思政课发展趋势及启示

高校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思政课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来适应学生的发展。湖北经济学院的《当代中国》课堂正是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情与学生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情况进行探究,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打造了一个别具匠心的思政课堂,也为我们更好地打造思政课堂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一)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智慧课堂

1. 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智慧教室

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使用大教室进行讲授式授课,教师一人面对学生进行单向度的灌输,这种授课方式在将教育内容广泛铺开的同时,却也忽视了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在继续保持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网络、电子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进行创新,打造智慧教室。智慧教室首先在空间布局上有所突破,其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如本节课的内容集中在讨论某一问题的合理性及意义,则可以选择蜂窝式的布局方式,即6-8名同学为一组围坐,畅所欲言,教师深入课堂腹地,融入各小组之中,师生互动无间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效率最大化。

2. 运用智慧教育理念培养智慧人才

教学理念不仅是教学的理性认识,而且也是对教学的理想追求,是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新时代提出的建设智慧中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型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的智慧人才。《当代中国》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应用智慧教育理念去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学生的智慧成长将会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认知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更乐于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去探索知识,他们会创造出更多新的成果并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思政课智慧课堂应以培养智慧人才为目标对现有思政课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运用智慧教育理念培养智慧人才。

3. 通过智慧教师办好智慧教育

智慧课堂的打造仅仅有物理层面的智慧教室是不够的。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智慧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的教师队伍对思政课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智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學习者为中心”,教师在打造智慧课堂的过程中,不再以单纯灌输作为教学方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高度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以专题式内容构建课程框架,以最优选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正向引导。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超前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认真学习网络新媒体技术,主动融入互联网环境,紧跟时代脚步,因势利导地运用网上信息资源,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育和引导。

(二)以教学内容专题化为导向构建理论框架

1.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专题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建构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内容体系。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教师依托课本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缺乏新意,一些思政课仍然停留在最“经典”的知识与观点,内容未能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未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使大学生丧失了参与思政课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下重大热点问题确定教学内容主题,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教学起点,以回答和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围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保持并进一步提高中国形象”这一问题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同学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2. 坚持目标导向,增强教学的方向性

专题教学要坚持目标导向,增强教学的方向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重点关注社会价值转向兼顾社会价值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情与学生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 坚持结果导向,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专题教学要坚持结果导向,通过教学评价反馈改进教学内容,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备课组内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备课组内评价通过试讲的方式进行。教师将教学专题内容设计好之后,先在组内进行试讲,由组内其他教师对此进行评价和反馈,共同探讨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评价主要通过课后信息反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由于专题教学中学生会面对几个教师的授课,不同教师的知识储备、语言风格、教学内容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专题教学的开展需要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做后盾,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博大冗杂,单个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实行专题教学,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准确安排每位教师的教学专题,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

1. 利用信息资源,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新媒体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加成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样,高校思政课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目前,“95后”“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新媒体技术成为伴随这代人成长的显著标志。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当代中国》课堂设置了学生工作服务团队,负责线上线下的宣传以及学生问题的反馈对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平台,抓住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线上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视频等推送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新媒体上的热点问题,充分认识新变化、新形势,主动占领舆论阵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历史发展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 优化教师资源,提升队伍整体素养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教学能力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知识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教师要满足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就必须跟随时代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能力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和传导,营造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影响和引导,帮助其掌握和接受教学内容。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求,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也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教师要熟练运用各类教学媒介打造智慧课堂,使思政课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选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以多种途径同大学生展开沟通与互动,创立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3. 开发文化资源,体现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校魂,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一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也要突出其思想性,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上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在本校特色文化基础上融入时代声音。现阶段,高校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建设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其次,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和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把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和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问题作为主题组织社团活动,使不同学院学生的思想在一起交流碰撞,并由教师支持和指导社团活动内容的创新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受到自我教育。最后,要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是各种思想流派和意识形态的聚集地,不同思想的交织和碰撞有利于激发校园的活力。但在此过程中,学校也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风校训的校园文化,把握主旋律,明确指导思想,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3]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4]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康秀云.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马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