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化社会有必要学好和用好经济学

2021-09-02 02:53朱丽伟
新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巨婴盲点扁平化

朱丽伟

《社会主义》《人的行为》作者、经济学大师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曾倡言:“学习经济学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责任。”经济学是解决在有限的或稀缺的资源里边,如何做出最优的(或理性的)选择。学会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会少些主观冒进,多些客观理性。大多数人缺乏“经济学”的思维和眼光,在观察事物和理解世界时,往往没有注意把经济常识和经济理性的“魔力”考量在内。因此,在遇到“黑天鹅”或“灰犀牛”等事件时,往往无法由因溯果,更談不上沉着应对。品读“80后”青年学者、投资人、知名媒体人潘启雯的最新专著《摆脱巨婴:996时代的方与圆》(海天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笔者深感在“996”互联网时代众多经济学常识所揭示、承认并确定的一系列常识理性和原理定义攸关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生规划、教育学习、技术更新、资产管理,影响着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及成败得失。

延续之前用经济学思维洞悉社会难题,寻求破解之道的《欲望的边界》《跨越黑天鹅和灰犀牛》《智识的冒险》等著作的风格和特点,潘启雯在《摆脱巨婴》中借助行为经济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被时间控制的世界”“偏见和思维的盲点”“创新的另一种可能”“塑造我们时代的隐秘经济系统”等多个维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在当今时代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潘启雯发现,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信息在全球的闪电传播导致了群体意见的快速转变,知识时刻在变化,没有人能真正把握它的最终形态。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能达到多高,靠的是思维模式。因此,要想迅速脱颖而出,要先让自己在认知层面变得“富有”,提升自己的认知,把握好认知尺度。

在《摆脱巨婴》中,潘启雯指出,在无意识状态之下,大多数人的思维盲点往往是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错误,进而让人不知不觉掉入某个“陷阱”或某个“圈套”。改编自神秘作家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电视剧《天道》,由“台词之王”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有一个耐人寻味情节:丁元英去吃早餐,两根油条,一碗馄饨,明明付过钱了,可是吃完刚要走,老板娘却拉住要钱,非说钱没给。丁元英一句话都没说,把钱给了老板便走了。作为对比,在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中,六子明明只是吃了一碗凉粉,却被胡万有心污蔑说他吃了两碗。这本是多付一碗粉钱的事,而六子却看不明白这中间的阴谋,坚持“我只吃一碗,只付一碗的钱”的原理,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只吃了一碗粉,选择切开腹部,让胃里的粉说出“真相”,六子最终因此献出了年轻生命。同样是吃饭付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方式导致了不同结局和命运。结合《摆脱巨婴》中的相关观点,潘启雯认为,六子和丁元英所面临的事件本质是相同的,六子的“争”最终让他丧了命,而丁元英的“不争”,不仅为他争取了时间,同时还让老板觉得愧对于他,让同在店里吃饭的人高看他。

摆脱思维盲点有多重要?潘启雯毫不讳言地指出:思维上容易产生盲点的人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以及当前的目的,片面地考虑问题和事情。他们受到自己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待事物总是只考虑一个方面或一个侧面。除此之外,思维盲点还可能给人带来其他危害,比如使人陷入自己的想法而无法自拔、限制人的思维创新等。

电影《教父》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看透本质的能力呢?潘启雯通过《摆脱巨婴》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在扁平化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好和用好经济学。因为在扁平化社会,意味着分散落实决策、分头采取行动,意味着每个个体或主体皆是决策独立执行的个体、行为落实的实际主体——“人”在此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很显然,每个决策、行为主体毋庸置疑要为他(她)的决策、制定的规则、行为把握并承担最终的后果和责任。

作者系海天出版社策划编辑

猜你喜欢
巨婴盲点扁平化
儿要八旬母陪着看病缘于“巨婴”心理
眼见为虚
无处不在的“巨婴”
无处不在的“巨婴”
扁平化的球星Ⅱ
盲点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