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教育的一面旗帜

2021-09-03 09:28胡运森王永亮
慈善 2021年4期
关键词:进校园全区慈善

胡运森 王永亮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发祥地,也是这里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2012年以来,临渭区慈善协会与区教育局密切合作,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共投入活动经费超过1200多万元,其中区慈善会投入739.34万元;发放《慈善读本》5.3万多册。全区124所中小学校8.6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教育活动,受教育面达100%。临渭区实施的“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成为全国品牌项目,是慈善教育的一个样板,一根标杆,一面旗帜。中华慈善总会推广了“临渭区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的经验;《慈善公益报》《慈善》杂志等对此项目进行了深入报道;先后有20多个省市和100多个县(区)慈善组织及教育系统有关单位赴临渭区考察项目开展情况;该项目被誉为慈善组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工程”“种子项目”,荣获陕西第一届“三秦善星”项目奖。

慈教模式打造品牌

2012年至今,慈善教育实践在临渭区中小学广大师生中产生了传播爱与善的催化剂效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了“行政推动、协会督导、校长负责、一校一品”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推动机制,形成了“城乡学校全覆盖,纳入德育建设体系;慈善教学进课表,集体研修提成效;学段适应重课程,课题研究强内涵;课外实践促内化,品质形成长影响”的临渭慈善教育工作模式。

政府重视,双方合作,高点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区委、区政府把慈善工作提高到精神文明、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高度,把人人向善、人人行善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建设“大爱临渭”的目标。2012年,成立了以区慈善协会会长为组长、区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的慈善教育领导小组。顶层设计上制定慈善教育三个层面的目标:学生层面,学会感恩、帮助他人,形成良好的品质、习惯;教师层面,强化以爱育爱、乐于奉献的职业情操,提升师德修养;管理层面,把慈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慈善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使慈善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和载体。精准实施“六纳入·五结合”内容:将慈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纳入课时安排、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校本研修、纳入职责要求、纳入考核评比;将慈善教育活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爱心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慈善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慈善教育与废旧衣物一张纸献爱心结合、慈善教育与每年“9·5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网捐大活动结合,全力打造品牌,使慈善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临渭慈善教育以播撒“善”的种子、育德树人为宗旨,采用慈善课堂、主题班会、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征文评选、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用“善”培育学生行为,用“爱”塑造学生心灵。

慈善文化进课堂。各学校将赠发的《慈善读本》列入教学计划,每学年最少安排10个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懂善、扬善、行善。教孩子们演唱慈善歌曲、表演慈善小品、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爱心故事。2013年,区教育局组织7所学校的13026名学生参与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2014年,参与征文活动的学校扩大到100所,全区共收到征文达25000余篇,其中有150多篇征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

慈善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各学校从立德树人出发,把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思想品德。实验小学在慈善教育项目中,坚持“四进四结合”,四进是:《慈善读本》进课堂,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项目进学校、慈善活动进家庭。四结合是:慈善教育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文明校园建设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扶贫济困相结合。

注重课题研究提升慈善教育内涵。实验小学申报的《西部小学慈善教育實践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并结题。实验小学对《慈善读本》进行了二次研发,分年级进行细化共12册(一个年级2册),在全区全面推广。目前,全区区级慈善课题立项30个,市级课题7个,国家级1个。

志愿服务活动多样。区教育局每年为全区中小学生配发“日行一善”记录本,让学生记录点滴善事,体会慈善细微的感动。全区教育系统有59支慈善志愿服务队,注册队员5620人开展志愿服务。城乡携手、关爱留守儿童“暖冬行动”,累计捐衣捐物56059件、书籍20120本、文具7832件,为全区4668名贫困儿童、留守儿童送去了棉衣、棉鞋等。每年组织200余名城区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开展为期两年支教活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农村学校不断发展。城区核心校每学期到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送课、交流,慈善教学展示近560余节,与特教学校联合开展“百人送教”活动,向重度、极重度无法入学残疾儿童上门送教活动2334次,有力促进了城乡慈善教育均衡发展。

收获满满硕果累累

该项目通过9年的实施,将慈善的种子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培育了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勤俭朴素的思想品质,其教育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教育部门反馈,“慈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后,校风正了,学风浓了,管理顺了,教师更有激情,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尊重老师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关心集体、相互帮助、爱护公物的多了,欺负同学、损坏公物的少了。学生在家主动干家务活的多了,孝顺父母的多了,贪玩的少了。在社会帮扶老人,在公交车上让座位,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洗脚、喂饭,在街道捡拾垃圾的多了,不良习惯的少了。据不完全统计,临渭区在开展慈善教育项目中,每年学生献爱心、做好事的数以万计。仅实验小学9年中就开设慈善文化课5000多课时,4000名师生“日行一善”做好事达30多万件,写慈善心得作文2万多篇,举办慈善歌曲演唱会20多场。

教师是慈善教育的主力军。从2015年春季开始,区教育局就把慈善课教师的职称评定、能手评选单独设定,划出比例、专列名额,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70余名慈善教育课教师被评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评选表彰慈善课优秀教师80多名,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100名。2019年全区表彰“美德少年儿童”45名,2020年表彰“新时代好少年”56名。另外,在慈善教育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中提拔重用到领导岗位的就达30多人。

到过临渭区各中小学校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校园里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各个学校整洁漂亮,学校大门上边都镶有“以慈善教化,以德育人”的宗旨,慈善文化长廊艳丽多彩,资料室展品成果丰硕,荣誉厅墙上荣誉满目。这个从娃娃抓起的慈善教育项目被社会称为慈善组织的“种子项目”“基因项目”,被媒体称为备受关注的“精神慈善”。临渭区多所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育先进学校”,实验小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善行中国”直播节目,《做实慈善教育、践行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案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临渭区慈善协会会长周新民表示,与大家一道在致力于慈善教育工作中取得成效的体会是:“要热爱慈善,尽力而为用余热;要依法守章,公平施助须规范;要围绕党政,社会治理有作为;要牢记初心,大爱善举扶弱困;要快乐向善,九年善行意未尽。”◎

猜你喜欢
进校园全区慈善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