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语看中日青年的再社会化演变

2021-09-05 13:51钱程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佛系流行语

钱程

摘 要:网络流行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青年的生活状态,是社会文化导向和社会心理导向的重要风向标。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探究对于人们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动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心理学中的“再社会化”现象,以“佛系”一词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佛系”相关的衍生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中日青年的再社会化进行阐释。

关键词:流行语; “佛系”; 中日青年; 再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078-002

黄婉童(2019)认为,“网络流行语因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便利性实现了跨越年龄和人群限制的超范围传播,从而被广大受众认可和接受,并在现实社会广泛流行”。每一个流行语的兴起必然有它的社会依据。流行语“佛系”作为在当代青年中被频繁使用的一个词汇,凭借其词汇的通俗性、词性的延展性,在中日两国流传至今。在研究流行语的传播及中日青年的生活状态方面有较高的价值。同时,流行语“佛系”以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而被广泛应用,为众多青年所认同。

笔者认为中日青年生活观念的改变这一问题与“社会化”过程中的“再社会化”相适。因此,笔者选择利用“再社会化”,针对流行语“佛系”的词汇衍生,展开对中日青年生活状态的分析。

1.“佛系”的衍生

1.1「仏男子」在日本的演变

「仏男子」是日本作家深泽真纪针对三十岁上下的青年男性的低欲望恋爱观提出的词汇。但它并非第一个解释日本男性恋爱观的词汇。在「仏男子」之前,还出现过「草食系男子」和「絶食系男子」。和中国的“佛系”相比,「仏男子」的演变是单一的直线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词汇用以解释日本青年的生活观念。

2006年,日本作家深泽真纪在《日经商贸在线版》的专栏《U35男子销售图鉴》中第一次提到了「草食系男子」一词。用以解释对爱情专一但缺乏主动性的三十岁男性。

2012年,「絶食系男子」出现在网络上。相比「草食系男子」,「絶食系男子」的恋爱观更为消极。在不同语境下,这一词汇一般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有极端的自恋情节,往往自我生产自我消费,并且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友好态度。二,进入大彻大悟境界,完全超脱物欲的人。”

2014年3月,日本的女性时尚杂志「non-no」连载的名为「イマドキ仏男子を攻略せよ(攻下今日佛系男子)」的新闻中,第一次出现了「仏男子」。其中对「仏男子」的解释是“与草食系男子相比,生活态度更为积极,对恋爱的需求更少的男子”。

1.2“佛系”在中国的衍生词

流行语“佛系”来源于日本的流行语「仏男子」。目前对于“佛系”尚无明确定义,网络上对于“佛系”一词的解释是“看破红尘、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

2017年12月11日,公众号“新世相”发表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标志着“佛系”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

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也说“佛系青年”(民生观)》,批判中国青年的“佛系”状态。这是“佛系”一词走进官方媒体的标志。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公布2018十大流行语[1],其中包括“佛系”一词。

理查德·道金斯(1998)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模因论。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将其理解为对流行语的传播、重组。以“佛系”为例,“佛系”最初是作为一个单纯词进行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呈辐射型地出现了以“佛系”开头的复合词,包括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职员等词汇。此处,笔者拟将“佛系青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佛系青年”与中日两国青年的再社会化关系。

2.再社会化

埃里克森(1977)认为“成年期的社会化因为含有将青年期形成的人格统一进行重构的意味,也可称之为‘再社会化”,它指的是个体针对周围变化而产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针对再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笔者试举以下几例:张轶良(2012)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收入低微、人际关系缺乏以及工作压力大等严峻的问题。此刻,帮助农民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构建新的人际关系链刻不容缓。从原本闲散的农村生活状态转变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从原来的單一人际关系转变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变化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应和不匹配问题即是再社会化问题的一个具体例证。孙远阳(2014)认为“‘老漂族是指为了第三代离开家乡,居住在子女生活的城市的老人们”。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生活观念等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改变老人的原有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这一角度,进行生活状态的再社会化,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行为上适应一种新的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文论述的中日青年的再社会化,符合“再社会化”这一理论基础。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对原有的生活观念做出改变,适应符合社会主流的新观念,即“再社会化”。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对生活观念的改变,还包括对个人价值观的重新定位。因此,笔者选择利用“再社会化”,针对流行语“佛系”的词汇衍生展开对中日青年生活状态的分析。

3.中日青年的再社会化

3.1中国青年的再社会化

3.1.1中国青年的社会意识变化

笔者认为,中国青年的社会意识变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从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二,从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转变为追求躯体安逸的精神空虚。三,从精神空虚的生活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的生活状态。

(1)青年意识变化的第一阶段

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2]。”作为流行语,“佛系”的出现有其社会依据,它是社会环境和社会主流思想的产物。

90后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对内有70后父辈的谆谆教诲,对外有社会大环境的压迫促进。70后的父辈生活艰苦,靠自己的努力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总不忘叮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父辈的叮咛和行为无形之中对90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部分90后在青年初期认真学习,通过中考、高考,最终考上大学。他们一路求学,不仅为了今后安稳的生活,也为了精神层面的满足。90后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安逸的,对求学的鼓励、对经济的推动,让90后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去奋斗、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去努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这一时期的青年斗志昂扬,为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努力。这是青年社会化的一个关键阶段。

就如《你向往的佛系生活,早就被古人写进诗词里面啦》的作者——也可自话所说,“‘佛系生活体现的是对个人精神价值的一种追求”。这是青年的社会认知,是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2)青年意识变化的第二阶段

在90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进入大学之后,脱离了之前艰苦奋斗的学习压迫,部分青年逐渐在精神和身体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懈怠。也就是网络上所说的“佛系”。“佛系”一词最初并不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在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贬义的引申义。从最初的拼搏不息、奋斗不止到后来的得过且过,“佛系”正在扭转青年的积极进取的生活观念。从最初的“不争不抢、随遇而安”逐渐发展成“没有斗志、没有追求、得过且过”。《佛系女生裸考清华》《学生很佛系 教育莫“佛系”》等新聞都批判了一种盲目“佛系”的态度。而“佛系”一词的传播,又在间接地推动这种消极思想不断传播。丁媛媛(2021)认为,“佛系青年”的传播导致青年回避社会现实、缺乏社会责任、产生消极心理[3]。

这是青年意识变化的第二阶段。从追求精神世界的精神富足转变为追求躯体安逸的精神空虚。

(3)青年意识变化的第三阶段

“佛系”是一种心态,强调不过分争抢,不过高要求。而“佛系”的过度宣扬却会导致青年消极心理的形成。“佛系青年”在过度传播的过程中,似乎形成了一种“潮流”。就如人民日报在《也说“佛系青年”(民生观)》的文章中所说,“事事随大流,只会是迷失自我。”

在青年意识变化的第三阶段,青年的进取意识开始觉醒。例如南京大学招生广告——“拒绝‘佛系,南大课堂你做主。”南京大学将优质的资源给予学生,鼓励他们拼搏进取。这是校园环境为青年的社会意识转变所作出的努力,这是从外部来给青年创造条件,推动青年积极进取。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提高,促使青年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必须深入、刻苦。此外,当青年即将面对或已经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原来的“佛系”意识不得不发生转变。至此,青年的生活状态产生了第三次改变。从精神空虚的生活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的生活状态。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是青年进行再社会化的关键阶段。

3.1.2中国青年的再社会化

笔者认为,部分的中国青年从精神空虚的生活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的生活状态的阶段可以用“再社会化”这一理论去进行解释——青年将之前的生活观念进行重构,并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积极适应新的生活观念。虽然在“佛系青年”的传播之下,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但社会对于“佛系青年”的主流思想的理解是正确且积极的。例如云阳中学开学典礼的标语——“拒绝佛系,争做儒系青年!”在高三学生的开学典礼上,老师和学长鼓励高三学子奋发向上,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再社会化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受“佛系”消极影响的这一部分青年需要改变原有贪图安逸的思想观念,改变原有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在精神和身体上进行新的适应和转化。

3.2日本青年的再社会化演变

日本青年的再社会化演变主要体现在前期的低欲望到后期的积极进取这一阶段。

日本泡沫经济后的经济衰退对青年的生活观念产生消极影响。青年的无欲无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生产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意识开始觉醒,积极进取的思想开始复苏并占领主导地位。在日本某节目中,知子酱用「ボーッ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えよ!(不要发呆!)」这句口头禅对当前部分青年得过且过的态度进行批判。随后,这一口头禅作为新的流行语迅速走红网络。

对日本社会来说,目前的社会状态之一是大部分青壮年群体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在这样一种“死水”的局面下,「ボーッと生きてんじゃねえよ!」犹如被丢进“死水”里的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水花和涟漪。社会群体对这种状态有了感知和反应,他们积极地对这一流行语进行传播、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再创造和积极性的调动。

4.结语

流行语是社会的产物,它直观地反映了一段时期内社会的主流思想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对流行语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好奇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了解本国社会和他国社会最直接、简单且有效的方式。因此,对流行语的研究是有一定学理价值的。同时,笔者认为,研究流行语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网络流行语弥补社会价值观中的不足之处,规避消极心态,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日流行语对比下的社会心理动因的研究”(2019NFUSPITP0524)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成玉峰老师的指导,特表谢忱。

参考文献:

[1]张轶良.浅析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0-112

[2]孙远阳.“老漂族”再社会化情况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

[3]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成玉峰.张苹,中日同形词词义衍变的翻译对比研究——以“工夫”/「工夫」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1(第1期):60-67

[5]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9

[6]黄婉童.网络流行语及其社会传播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03):123-125

[7]丁媛媛.“佛系青年”现象的归因分析与价值引导[J]大理大学学报,2021,6(03):64-68

[8]Edward 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9]E.H.エリクソン、「幼児期と社会1」、p317?353、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

猜你喜欢
佛系流行语
法系妈&佛系爸
“佛系”掩盖了什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快乐驿站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我的同学是“佛系少年”
排行榜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让流行“流形”,让经典“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