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

2021-09-05 16:05丁浩
旅游纵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双轮驱动旅游管理

丁浩

摘 要:本文以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总结了其“双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了该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思路。第一,通盘考虑各学期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第二,建立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第三,开设文旅讲堂。第四,改扩建专业实训室。第五,增加校内实训课程的学时。第六,重视实训、实习结果的反馈、总结。第七,建议采用“工学交替”的实习形式。第八,聘用企业导师。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面对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早在2007年原国家旅游局就在《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中提出,培养一支多层次、多专业组成的,以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的旅游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弱化实践应用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社会现实和需求相脱节;实践应用教学体系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对接不够;课堂教学、课外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各自为政,有机整合不够;实验教学方法简单,不具开放性;缺乏实践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1]。

二、研究综述

文章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统计源,以“旅游管理”“应用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对2000—2020年进行精确查找,共检索到226篇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陈国生等[2]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现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周宵等[3]提出了“素能结合、五力联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王文杰[4]认为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搭建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专业实验室,二是校企合作。张丹宇[5]提出要将课程设置体系分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要加强教室、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建设。马勇等[6]提出要有效整合教育、科研和行业三方资源,形成合力促进高质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崔莹[7]提出以岗位设置和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岗位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吴清[1]提出建立“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个环节”人才培养系统;设置“技能、教学、专业、生产、社会”全方位实践课程。李德明等[8]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专业基本素质、1年专业能力、1年综合能力的培养。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众多旅游教育的专家、学者都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各种不同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其他高校成功模式的学习、借鉴,有利于人们探索建立一个符合自身发展定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高质量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问题提出

AS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其旅游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至今,已有超过16年的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经验。在这16年的发展历程中,其逐步摸索出一套“双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轮驱动模式。应用这套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优化“双轮驱动”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沿着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展开研究。

四、“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管理、策划、咨询及培训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从事导游讲解、景区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或在旅行社从事导游、领队、计调、同业销售及门市接待等工作。

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轮驱动模式;可以概括为“3+0.5+0.5”的学习形式,即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半学期为专业实习时间,大四下半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时间。

(一)理论教学体系

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专业方向课(选修)、专业拓展课(选修)组成(见表1)。

公共基礎课主要为AS学院全体在校生开设的课程以及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而开设的有关课程。专业基础课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旅游管理专业所在的管理学院开设的学院公开课;另一部分是根据《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必修)是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补充。专业方向课(选修)和专业拓展课(选修)主要是根据行业要求、专业特色和实践需要开设的相关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

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校内实训、认知实习、旅游资源调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组成。具体的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开展时间如表2所示。

AS学院为了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建有旅游形体实训室、前厅与客房示范室、茶艺茶道实训室、调酒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

学生的认知实习主要是到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去参观,企业举办讲桌介绍企业概况、行业发展概况、学生实习的有关情况等;除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一般是到企业参观半天到一天时间。

旅游资源调查实习一般是与举办研学旅游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如调查苏州的园林旅游资源、婺源的乡村旅游资源等;除了前期准备工作,实际调查时间在3~4天。

专业实习采取企业宣讲、双向选择、学校调节的方式展开。目前建立的实习基地有主题公园、星级酒店、旅行社等,均为知名企业。一般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半学期结束,持续26周左右。同时会积极鼓励学生继续留在原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直到最后的就业,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

毕业实习以学生个人意愿为主,采取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措施,学校也会利用其掌握的企业资源,帮助学生实习、就业。

五、“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专业课教师、毕业生、在校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旅游管理“双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所有理论课程需集中在大学三年级之前完成,导致部分学期理论课程较多,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压力较大。如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2020下半学期每周课时量达到30~32课时,总共有13门课。显然课时量较大,课程门数较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据了解,该学期课程较多的原因是选修课程开设较多。

同时,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一方面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进程。如《市场营销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策划理论与实务》《旅行社产品设计》等课程都会涉及市场营销的STP理论和4PS理论。再比如在《旅游经济学》《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中都会涉及“生命周期”理论。

(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校内实训室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如在开展茶艺、调酒实训时需要分批进入实训室。二是校内实训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理论讲授课时较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较大,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操作性技能训练偏少。例如,导游业务这门课总共48学时,其中40学时为理论教学,8课时为模拟导游讲解,显然模拟导游讲解实训学时较少。目前,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和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通过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导游服务能力”(导游讲解面试)的通过率不高。三是认知实习和旅游资源调查实习重过程,不重视实践反馈。如在认知实习、旅游资源调查实习结束后只需要学生交一篇心得体会或者实训手册,那么整体实习环节就算结束,对实习收获的反馈、总结较少。四是专业实习中获得岗位轮换的机会较少。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持续半年之久,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普遍能够比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如果长时间在某一岗位实习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学生考虑到今后的职业发展,希望获得轮岗。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愿为学生提供轮岗机会。

五是专业实习缺乏指导。雖然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但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起到学生与企业协调、沟通的作用,并且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还有其他教学任务,因此对学生专业实习的指导较弱。而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企业人事部门组织的入职培训,以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为主。学生实习岗位的技能培训主要由“以老带新”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随意性较大、系统性较弱,且受每位学生的“师傅”影响较大,而“师傅”自身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六、“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

(一)理论教学体系优化思路

首先,要通盘考虑各学期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在开设选修课程时要更具有针对性,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体现出专业特色,学生意愿是开设选修课程的主要依据。要科学地制定每门课程的所需学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本校特色、实际,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交流,吸收其他院校的有效经验。其次,建立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开学之初举行授课沟通会,协调各专业教师授课内容以及授课的重难点,杜绝“炒现饭”现象的发生。最后,开设文旅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知名校友来校讲座,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思路

第一,改扩建专业实训室。建议扩建茶艺茶道实训室和调酒实训室,同时新增模拟导游讲解实训室。第二,增加校内实训课程的学时,培养、招聘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开设更多的校内实训课程。第三,重视实训、实习结果的反馈、总结。在认知实习和旅游资源调查实习结束后要及时召开总结大会,强调心得分享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第四,鉴于目前学生专业实习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工学交替”的实习形式,将半年的实习期分成两三个月的实习。第一次实习可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跟暑假,主要为基础岗位的实习。第二次实习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以管理实习为主。第五,聘用企业导师。在实习基地聘用高层管理人员为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实习工作。给企业导师发放正式的聘用证书、相应的指导费用等奖励。

七、结语

本文通过对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轮驱动”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全面总结,对学生、教师的深度访谈总结了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帮助完善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轮驱动”应用型人才模式,为提高该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向行业输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思路。对其他同类高校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8):79-83.

[2] 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1):82-86.

[3] 周宵,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现代商业,2012(6):41-42.

[4] 王文杰.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探索:以旅游管理人才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8):60-61.

[5] 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2):73-77.

[6] 马勇,陈通,苏红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3):101-103.

[7] 崔莹.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16-19.

[8] 李德明,王娟,何玉荣.旅游管理专业“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8(4):97-99.

猜你喜欢
双轮驱动旅游管理
凤凰网 “双轮驱动”造就不同凡响
提振实体经济的“双轮驱动”
人类文明的底色: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
坚持倒逼降成本和转型发展的双轮驱动走出脱困前行的新路径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