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心井生命井

2021-09-05 02:06刘文艳
鸭绿江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作队老百姓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林声先生家门外的紫藤架下面,金银花的清香淡淡地飘着,88岁的老党员林声先生,就在这紫藤架下,为我们讲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故事——“连心井 生命井”的故事,并由衷地说:“作为一名农村工作队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几十位驻村干部一起为农民成功地打出了一眼吃水井,让常年缺水的老百姓吃上清澈的井水,这是我们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实事儿,也是我一生当中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儿,想起这件事儿,至今还非常激动,我们只是为老百姓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可是老百姓那么感激我们,以至让我至今也难以忘怀!”

这个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讲来生动感人,催人泪下。他是从五年前重返故里讲起的,他说:

“2014年的一天,我陪同省政协副主席张成伦同志到喀拉沁蒙古族自治县去做关于紫砂壶产业的调研,来到我曾经作为农村工作队队长工作过的地方——六官营子乡滴答水村。这次去,我们没有通知市里、县里和乡里。因为我就是想念这里的乡亲们,想再回来看一看。

我们一进村,把车停下来,刚一下车就被一位老人认了出来。他说:‘你不是林队长吗?我说:‘是啊,我就是当年的林队长,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没忘记!老人说:‘你不也一样吗?都五十年了,你还惦记着这里。我说:‘我忘不了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哇!我想再看看乡亲们。

说话间,村里的乡亲们赶来了许多。其中就有一位50岁左右的女同志,来了就拉着我的手说:‘你认识我吗?我说:‘我离开这里五十年了,有的真就认不出来了。她说:‘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我茫然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啊?她说:‘我的名字还是你起的呢!我更加茫然地说:‘是我给你起的名字?看到我很是惊讶,她说:‘那年你们工作队驻在这里的时候,我母亲怀孕了,怀的就是我。生我的时候,我母亲大出血,生命难保。是你,是你们工作队,马上想办法派来了医疗队,让我母亲平安地生下了我,我母亲也保住了性命。当时我母亲让你给我起了名字。我就叫小四清啊!我说:‘你就叫小四清?她这时已经泪流满面,点点头说:‘我就是小四清啊!我终于见到救命恩人啦!

听她这样一说,我内心也很激动!我记得,当年我们得知村上一名女同志因生孩子大出血,不赶快抢救就有生命危险。我们就赶紧叫了医疗队,请他们火速赶到村里,对产妇进行及时抢救,保住了母女平安。当时孩子母亲就叫我给孩子取个名字,说留个纪念。我就脱口而出,那就叫‘小四清吧,这个名字,有纪念意义。没想到小四清如今都五十岁了。

小四清深情地说:‘我的命就是被你们救下的!你就是我和我母亲的救命恩人。这么多年了,终于见到您了!小四清眼里流着泪水,一直拉着我的手不肯松开,时常用另一只手抹着眼泪。都五十年过去了,年已半百的小四清还一直记着我,这一定是她母亲讲了她的身世,让她一直记着,是共产党的工作队保住了她的性命。她执意拉着我到她家里坐一坐。来到她家里,她把家里好吃的都拿出来给我们吃,临走还送了我一块上面长满了青苔的石头做纪念。

那天,我们和乡亲们一起来到了‘连心井 生命井前。乡亲们也称其为‘四清井。五十年过去了,这‘四清井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井边的围墙上一排红色的大字在阳光下赫然醒目,中间写着‘四清井三个字,两边分别写着‘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这十三个红色的大字,显然是在不久前被重新粉刷过。实际上当时这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了压水井,人们已经不用再上这个井提水了,可这井还被村里保护着。不仅这口井被保护着,就是当年我们工作队住过的房子,也都完好地保存下来。近几年村里的许多老房子都拆了,可这农村工作队住过的房子还仍然保留着。

老人带我们走到当年工作队住过的老房子里,说这个就是我当年住过的。我走进去看到那熟悉的墙壁和窗子,我的泪水就下来了。当年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在我眼前闪现出来。”

林声先生讲到這时,泪水就浸满了双眼。他用纸巾擦了一下泪水,陷入了对已经很久远的往事的回忆中。他深情地说:

“那是五十年前了,我当时任阜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64年的夏秋之交,我被任命为工作队队长。我们工作队由部队的干部、学校大学生,还有从地方机关单位抽调的干部一共40多人组成,来到了喀左县六官营子公社滴答水大队开展‘四清工作。

这个村为什么叫滴答水村?顾名思义,这个村的上滴答水生产队,有一个石砬子,从石砬子缝里常年滴水,名字由此而生。这个村离六官营子公社18里路。一进村,我们看到的是沿村的大沟里,都是牦牛河冲积下来的很大的鹅卵石,山是光秃秃的,是灰白颜色的,这山上什么也不长,只长一种小杏树。在这个深沟里,有三个生产队,有百十户人家。

我曾经参加过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等工作,困难的地方也去了不少,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穷、这么困难的村。老百姓的房檐上挂着一串串的杏树叶子,我当时觉得挺奇怪,为什么要挂这个东西?后来才知道,老百姓吃的就是这个,这里没有别的,只有一种苦杏叶子可以吃,这就是主食。这里连野菜都没有,这个地方因为没有水,根本没有白菜,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叫白菜!”

讲到这时,林声先生的声调高了起来,他几乎是在喊着说:“我怎么也想不到啊,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多年了,还有那么穷的老百姓!”

接下来,他继续说:

“这里最缺少的就是水。整个村子只是在二、三队中间有一口老井,井都要塌了,每天天刚蒙蒙亮,老百姓就去排队打水,由于井水不充足,一户只能打一桶水。因为排队的人很多,经常因为谁着急加楔儿了而吵架。村里人洗脸,那不叫洗脸,也只能叫擦脸,就是弄点水到脸上用手抹一下,然后用毛巾擦一下。孩子们洗脸,是妈妈含口水,往几个孩子脸上一喷,然后用手抹一抹,这就算洗脸了。这里的人们夏天也不能经常洗衣服,只有下雨时,接点雨水洗衣服。因为没有水,村里人的生活极其困难,姑娘们都嫁走了,都嫁到有水的地方了,男人大多是光棍。

但这里的老百姓还是很文明的,他们说话经常说文言文。比如他们说‘该说不到的,还比如他们说‘实不相瞒等等,这个地方的人很有文化,就是太困难了。

来到滴答水村,才知道什么叫家徒四壁,就是什么也没有。房子是石头盖的,房盖儿也是石头的,家里大多什么家具也没有。那时如果到谁家里去,主人就是热情地请您‘回腿儿上炕,用高粱挠子点一把火,让你浑身热乎一下,这就是最高的礼节了,因为平时老百姓是不烧火取暖的。

那时候,老百姓各家吃的是杏树叶子和带壳的高粱粒子放在一起煮了,放很少的盐(那时候盐也很缺),这就是主食了。我们工作队进村开始是吃派饭,到老百姓家第一顿吃的就是这个。那杏树叶子,怎么煮都不烂,实在是难以下咽。我当时觉得,我这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我们也都过来了,也没困难成这个样子,把杏树叶子当主食。我们要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这时林声先生把话锋一转,有些愧疚地说:

“我在阜新曾经参加过一段‘四清工作,我们在一个大队待了一个半月,把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撤职、开除党籍了。后来我觉得,可能有些过了,临走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你的问题先留着,以后我们看看再说。后来我回到阜新市做管政工的领导工作了,我曾经回去给他赔礼道歉,给他平反。这虽然是后话,不过我当时就思考过,可能是有些地方政策把握不准,搞得有些过了。”

继而他又很坚定地说:

“我们工作队到了滴答水大队以后,我就想,我们搞‘四清不能搞得太过,也不能说干部都有问题,应该帮助老百姓多干点儿实事儿!我们就先去搞调研,问老百姓最希望我们工作队做点什么事儿。老百姓大多都说:‘我们这里太缺水了,你们帮我们打井吧!我们六辈子人都在这儿打过井,都没打出水来。第一次打井打到龙眼上了,第二次打出来的是苦水,第三次打了五丈多深,还是没有水。我们就希望能够打一眼水井,能够有水吃。

打一口井,是这里老百姓的最大期盼。这里不仅缺水,也没有多少土地。有一点梯田都挂在山坡上,晚上各家的灯火亮起来,就像楼房一样,因为各家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的。山上的梯田也少得可怜。记得,老百姓是用炕洞子的土,用驴驮着或者是人扛着到山上。庄稼人种地特别认真,四铲三蹚,可是这里没有水,也很少下雨。一下雨,就是冰雹,因为大山沟里空气对流,直接撞到山上再顶回来,所以一下雨就下冰雹。下雨过后发大水,一会儿就过去了,留不下水,河床里留下的就是许许多多的鹅卵石。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刘文玉是个中学毕业生,我曾经问他:‘你一生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他说:‘我就是想吃上不掺菜的净面儿的玉米面饼子。

当时我感到心里很歉疚,我已经入党二十多年了,我们共和国也建了快二十年了,可这里的老百姓还这么穷!那时我们工作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么来对待老百姓的期盼。按理说,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可是谈何容易呀!这里的老百姓,六辈子打井都没打出水来,我们打井能打出水来吗?当时工作队里许多同志也都有顾虑,打井这么难,打不出水来我们怎么向老百姓交代啊!

打井不打井都很为难,不打井我觉得我们心里有愧呀,这么多年了,老百姓吃水还这么困难,这件事儿我们不干,我们对不起老百姓。可是,要打,能打出水来吗?人家六辈子都没打出水来,我们就能打出来吗?这打井也没多大把握呀!

可是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这井就是没多大把握也要打!因为这是老百姓最大的事儿,老百姓寄希望于我们,我们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对老百姓来说,这井就是生命之井,我们来到这里,一定得给老百姓干点儿事儿,不干,对不起老百姓。最后,我们工作队决定给老百姓打井。同时,也让老百姓最后下决心,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大家一致意见:破釜沉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打井,一定想办法打出水来。”

讲到这里,林声先生的目光里充满了坚定和自信。接下来林声先生介绍了整个打井的经过:

“下决心打井后,我们认真分析了打井的几个有利条件:一是群众有积极性,我们可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二是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愚公能移山,我们的井也一定能打;三是我们工作队有四十多人,可以抽出一半人来打井,老百姓参与打井可以记工分,我们有人力保证。

当然,当时我是工作队队长,我能下这个决心也不是盲目的。我1955年在阜新做矿区团委书记的时候,曾经到燃料干部学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学习了十三门课程,包括煤田地质、水文地质等专业课程。水文地质特别重要,我用学过的水文地质知识,开始上山去观察山的走向,我觉得这个山是千百年来一层层的从山谷堆起来的,山谷是从上往下的走向。我断定这里有水,这里是山谷,一定有水,过去打井,肯定是没有打到有水源的地方。

究竟哪里有水?在哪里打井能打出水來,我用学过的知识去寻找。我们从瓦盆窑里买了许多套泥盆,拉回来两车,沿着干河道往地里埋盆。二十四小时之后,我们再把这些盆翻开,盆里有水珠的地方地下便有水。当我们翻开这些盆时,大多数没水,可是也有几个泥盆里有水珠,我们就选定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这就是打井的位置。

打井的位置确定以后,老百姓也群情振奋,他们有的绑了杆子,有的拿了柳条筐,都自带工具,自带吃的,做好了打井的准备。开井前,我们开了动员会,学习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大家下定决心,要用愚公移山精神,一定要打出井水来。

开工之后,进行得很顺利,一丈一丈地往下打。可是,越打地下的土越干,打到四丈深时,就更加困难了,土层很硬,没有一点水的迹象。工作队员在绝望的时候,就尿一泡尿,在底下喊来水了!把湿了的土运到井上,让大家开心一笑。等打到五丈多深时,土层越来越硬,越来越干,有人就说,这根本不行,老百姓打了六辈子的井都没打出水来,我们怎么能打出来?

这时候我带领大家又重新学习《愚公移山》,然后认真讨论,坚定信心。我当时幽默地说:‘就是地球我们都敢给它捅个窟窿,怎么这井就打不出水来呢?我们一定要继续打,不打出水来誓不罢休。于是,我们继续往下挖,运到上面的土已经堆成了小山,下面还是干硬的土石,再往下挖确实太困难了,上上下下又都开始动摇了。我就又做动员,我说:‘我们工作队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井打出水了,打不出水来,我们就不走了!从井壁上的土层来看,这是一年年堆积的土层,再往下打应该没有问题,我是学地质的,你们听我的,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打出水来!这样我们就接着往下挖,我们决定要破釜沉舟,要像愚公移山一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说到这里时,我看见林声先生的眼里浸满了泪水。可以想到,当时是多么困难,又是多么纠结,坚持下来是多么不容易!停顿了有一分钟,林声先生接着说: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腊月二十三那天,已经是过小年,我们的井还没打出水来。我说就是过小年,我们也要接着打,不打出水来,我们就不回家过年了。这一天,我带头下井了,同时下井的还有两位工作队员。那时的井下只能容三个人干活儿,人多了也转不开身。

当时天气特别冷,可是我们挥动着洋镐,一刻不停地使劲往下刨。到下午时,我们的脚下出现了一块大鹅卵石,我们用洋镐一别、又一撬,水就一下滋出来了。大冬天的,把我的棉裤都浇湿了。当时我兴奋地大声喊了起来:‘出水啦!出水啦!那两个工作队员也喊:‘出水啦!上面的人不肯相信,说:‘你们又做梦了吧。我大声地喊:‘你们把水桶放下来,这次是真出水了,我给你们提桶水上去,你们就信了!不一会儿,下面的人把水桶放了下来,我们装满了一桶水。这时井里的水已经快没到膝盖了。满满的一桶水被提了上去,老百姓一看,真的是打出水来了,是一桶水,这回都信了。大家都一起喊了起来,打出水来啦!打出水来啦!这消息从下滴答水大队很快就传到了上嘀嗒水大队,全沟里的男女老少,就都涌到井台上来了。那欢乐场面,真是让人激动啊!

这时我们顾不上激动,我说这井现在是锥子形,我们要尽快地拓帮,尽快地把井砌上。我们几个人又干了一个多小时,因为这时我们特别兴奋,特别有干劲儿,已经感觉不到苦和累了。水都没到膝盖了,活儿不能继续干了,我们三个就被上面的人用筐拉上地面。我从井下一露出头来,这时我看到井台四周全都站满了老百姓,他们高兴得喊啊、欢呼啊,说有水了!有水了!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我当时就掉泪了。

这时村里有个叫项广的老人,是村里年龄最大的,我叫他项大爷。他端着一个盘子,盘子底下还铺了一块红布,盘子上面放了一个碗,碗里放满了酒。项广大爷把酒递给了我,我一口气就把这一碗酒喝了下去。”

林声先生说到这里掉泪了。他停顿了一下,擦了擦眼泪,接着说:

“我一看到井台上人山人海的,老百姓像欢迎英雄一样,把我们从井里拽上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碗酒,当时村里人不走,就围在那井台前,说着笑着。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们工作队用实际行动给老百姓送上了最珍贵的过年礼物。当时我看着许多孩子们在井台旁跑来跑去,我说:‘快把井盖上,别让孩子们掉下去。第二天,我们工作队离开滴答水大队回家过年。这年过春节,村里的老百姓用新打出来的井水,吃上了年三十儿的饺子。

春节过后的正月初六,我们回到了村里,看到井水已经满了,我们赶紧想办法砌井。当时我任阜新市科委主任,我找到交通局,请他们帮助我们解决了井架子、井轳轳头、潜水泵等。我们先用潜水泵把井里的水抽干,然后下凹木。当时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用潜水泵把井水抽上来,形成了一条小河,当时,全村的鸡鸭狗啊都涌到河里来了,孩子们在小河里玩水,玩得特别开心。”

说到这时,林声先生绽放了满脸的笑容。他接着说:

“几天之后,整个井砌好了,井的轳轳也安上了。老百姓们又都围过来,说说笑笑,村里嫁出去的姑娘们也都回来了,说娘家有水了,打出井水来了,都来见证这个奇迹。当时他们把工作队说得可神了,说工作队真有本事,我们好多辈子的人打井都没打出水来,工作队来了给打出水来了。我们把井砌好以后,老百姓就说:‘这个井是连心井,是生命井,这口井让老百姓和工作队的心贴得更紧。这口井是工作队为我们打下的生命井,有了这口井,我们的生存就有了保障,我们的生活就有了幸福的希望!也有的老百姓说,就叫‘四清井吧,这是‘四清工作队为老百姓办的最大的好事。他们又商量着,在井旁的围墙上写上了‘四清井三个字,在这三个字的左边写上了‘共产党万岁,右边写上了‘毛主席万岁。

工作队分团的领导听说我们打出井水,也前来祝贺。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刘运通也来了。因为我们工作队有许多部队干部,他也特别高兴,特别称赞我们,敢于克服困难,敢于给老百姓做事儿。我记得我们很高兴地招待了刘部长,给他做的高粱米饭、白菜、豆腐,用豆油炸辣椒,浇到豆腐上。他表扬我们说你们干得好,我回去以后要给沈阳军区报告一下。时过不久,沈阳军区的文工团就到这里来慰问演出节目,老百姓们兴高采烈地看节目,就连他们十里八村的亲戚也都赶来了,来看文艺演出,来看这口‘连心井  生命井。

后来我还到县里介绍了学习《愚公移山》给老百姓打井的经验。當时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邹建秋也来到滴答水村,总结我们的经验,省委和东北局也来人总结了经验。

那一次,我们很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我们解决了一些干部‘四不清的问题,我们没有触及很多人,因为多数干部是好的,是没有问题的。少数干部有些问题也受到了教育,重新组建了班子。最重要的是,我们为老百姓办了老百姓最急需办的事儿,给老百姓打了一口井。

在滴答水村驻了七个月后,我们的工作要结束了。听说工作队要走了,老百姓都慌了,他们很留恋工作队,他们不愿意让工作队走。许多老百姓天刚亮就来到工作队的驻地,坐在炕上的,站在地下的,站在外面的,他们都舍不得工作队离开,都要请工作队的人吃饭。他们说工作队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好事儿,连一顿饭也没吃上,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们说有纪律,不能吃,老百姓就掉眼泪。后来我们想,实在拒绝了,老百姓也伤心,我就答应那就吃一顿吧。老百姓就给我们用黄米做成黏饼子,豆腐是用盐腌过然后晒干的,也就是豆腐干,这是当时老百姓最好吃的东西了,都拿出来给我们吃。这样我们就吃了两三天的派饭,吃完饭按标准给钱,不让老百姓伤心。

我们工作队走的头一天晚上,我记得在一个大的空房子里——是三间房子,老百姓都拥到那里,有的在院子里,有的在屋子里,一直不走,说:‘你们给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明天就要走了,我们一定要陪陪你们。记得当时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说:‘我这一辈子没演过节目,我今天给你们唱个小调。她就唱了起来。大家依依不舍,他们就在那里唱歌,一直唱到后半夜。第二天早上,全村的老百姓都出来送我们了。我们走时,用大板车拉着行李,我们在前面走着,老百姓就跟在后面相送,一边送一边哭,一直把我们送到沟口,送上大马路。这时我们就劝他们回去,他们还要送。滴答水村离六官营子乡十八里路,年龄大的人被我们劝回去了,年轻人却一直走着把我们送到六官营子公社。我们到公社里吃饭,他们就在外面等。我们要坐公共汽车回县里了,他们还是依依不舍地相送。我们的汽车开走了,他们还在后面跟着跑,哭着喊着……坐在车里面的工作队员全部都哭了。”

说到这时,林声先生的眼睛又湿润了。他深有感触地说:

“我这一生,最最感动的就是这个场面,现在说起来还特别感动。我们就给老百姓做了那么一点儿好事儿,老百姓一辈子都不忘记啊!这个地方也是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在这里我虽然只待了七个月,但是,却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这个地方我时常就想起啊!我先后回去了五次,每一次,都非常感动。”

这时林声先生又陷入了回忆:

“记得那是离开滴答水村18年之后,现在算起来,也就是1982年,我陪同省政协副主席章岩同志一起到那里去看这口井。当时,我们也没有通知县里、乡里,我们直接到村子里。可是我们一下车,就被认了出来。老百姓就说:‘你不是林队长吗?我说是啊,是当年的林队长。我们到了那口井旁,很多人已经等在那里了,全村人都出來了。其实这个时候,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已经用上了压水井,有的家里也有了水泵。可是这口井还被留存着,他们把它当文物保护了。当时跟我同去的崔秘书,被群众的热烈场面所感动了,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党群关系,干部群众心连心,鱼水情深啊!老百姓的感情是真感情!同去的还有当时省委书记陈宪清的女儿,她正好给章岩同志当秘书。我给她介绍,当时他爸爸来时就坐在哪里,在哪个房子里讲的话。她也特别感动,说那时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是多么亲切,感情是多么真挚啊!”

林声先生讲完了这个“连心井 生命井”的故事后,深情地说:

“我觉得这口井的故事,就是一面镜子,就是一部教材。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就是为老百姓谋福祉的。共产党为老百姓办实事儿,老百姓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我的党龄70年了,那年老百姓十里相送的场面,令我刻骨铭心,对我的教育最为深刻,以至于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我觉得,我在革命队伍里做了一件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滴答水村的老百姓打井打出了水,解决了他们长期吃水难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可是老百姓却一直不忘我们,感激我们,感激共产党。我们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党就永远跟人民心连心,就永远会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刘文艳,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散文学会名誉主席。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团主席、辽宁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决策委员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文艺报》《散文海外版》《读者》等报刊发表。曾出版《尹湛纳希传》《春风秋雨》《爱的诉说》《一纸情深》等文学著作。曾获全国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八届辽宁文学奖等文学奖项。

猜你喜欢
工作队老百姓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7.今天工作队进村
老百姓的话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老百姓的福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张家界:打造“永不走”的建设扶贫工作队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