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期临安地区书坊刻本研究

2021-09-05 04:18贾若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贾若婧

摘 要:南宋中期的临安书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临安书坊所刻的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艺术等价值。南宋中期的临安书坊虽已成形,但由于印制技术和出版意识方面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故而南宋中期书坊刻印仍停留在以文字为内容的阶段,较少的人为规定让书籍以其最原始质朴的状态呈现于世。

关键词:南宋临安; 书坊; 坊刻本; 刻书特点

中图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51-002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在古籍研究界,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说法。这种说法之所以被大家所认同,是因为宋版书印制精良,做工精美,纸坚刻软,字画如写,其所展现的装帧版式在今时今日依旧得以沿用,宋人的审美习惯也延续至今。与此同时,现在的各类历史学术研究,其资料也来源于这些珍贵的古籍善本。因此,南宋临安地区所刻古籍在艺术、文献和历史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南宋中期临安书坊刻书概况

(一)政策限制被突破

在南宋初年时候,临安的雕版印刷书坊并不盛行,其大多还依附于纸铺或者纸马铺。临安的书坊业自孝宗时才开始有所发展,但还是未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国家法律禁止私人刻书:“淳熙七年五月己卯,申饬书坊擅刻书籍之禁1。”然而,这种禁令在南宋中晚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被冲破了,当朝也默认了印刷技术在民间的广泛使用。正因此,南宋临安之书棚、书铺,风行一时。再加上南宋时期买官现象的加重,使得文官数量大大增加,又介于职位数量并未与之同涨,由此,大量文官闲赋在家,消遣时光的方法也多是读书,对书坊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农商并重”致使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南宋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只增不减。以政策支持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也同样促进着书坊业的发展。因为只有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大量需要精神上的补给。从经济方面来看,南宋前期刚刚定都,百废待兴;北方的文化随着人流来到南方需要时间适应;书坊业的融合也需要时间。临安成为南宋都城后也就享受着“都城效应”带来的好处,国家资源也在向此处倾斜。居民的消费水平日益上升,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迅速膨胀,还有更大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商家、游客无疑是临安工商业发展的有力促进者之一。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道:

国朝承平之时,四方之人以趋京邑为喜。盖士大夫则用功名进取系心,商家则贪舟车南北之利,后生嬉戏则以纷华盛丽而悦2。

其中的“京邑”就是指临安,无论是出于来此处考取功名之心,还是来此游玩享乐也好,这都说明南来北往的人们大都会聚于此。而在这些来往过程中进行着大量的交易活动,出版产业也得以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技术汇集和文化思想的共同促进

从技术发展上看,在迁都的过程中,许多有着精湛技艺的刻工也北移来到了临安,这对临安当时的坊刻技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这些刻工在参与书坊刻书的过程中,将北方的雕版技术带来临安;另一方面,临安作为都城,更是汇聚了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用纸还是刻板,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

最后,是文化思想方面的因素,宋代统治者将“崇经办学”作为立国之本。也是程朱理学思想发展的时期。大量的思想要通过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使得书坊开始大量刊印此类书籍以及科举用书等。坊刻本的印刷速度、选题标准等较官刻本和私刻本也有较大区别。其选题往往是依据能否盈利以及成书周期长短。基于这种特点,文化传播的速度也会相对变快,让更多的人在相对短的时间读到其刊发的著作。种种举措都大大刺激了文人墨客读书买书的需求。这样一来,书坊作为一种带有盈利性质的民间“书籍供应商”发展迅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南宋中期临安书坊刻本的分类及特点

南宋中期,时局日渐稳定,行都临安日益繁华。在朝代更替和迁都定都的巨大事变之下,在技术变革和社会风气的推力之下,此时的書坊刻书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南宋中期临安书坊刻本的分类

前人对古籍分类多用“四部分类法”,即将古籍按“经、史、子、集”四种分类。经过对南宋中期临安书坊刻书进行一定的梳理后,将其刻书题材及相应版式分类整理为如下四类:

1.佛经类

佛经类图书在南宋中期通常上是有专门经营的经坊,所刻佛经可考证的有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每半版5行,每行17字)。在南宋之前,大量佛经的装帧方式还是经折装,但在南宋中期时,已逐渐向包背装发展。这一改变使佛经更易翻阅,被普通市民接受。也更易携带,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2.诗词文集类

唐宋文人的诗词文集是这个时期的畅销书。像上面所列举的陈宅书籍铺所刻印的大量书籍都是诗词文集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陈起和陈思两人都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并且自己也有着写诗写文的爱好。而版面大多数是为每半版10行,每行18字,也有9行或者8行,以及每行更多字数的情况出现,通常在诗名前空三字符。

3.市民文学类

市民文学是一个很概括的概念,其定义是给普通市民看的书。例如一些小说和游记等等。它并不是以增长知识或者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书籍,而是可能并没有太高文学素养的普通人的精神消费。同时,这一类书籍的发行也恰恰说明,普通市民的精神需求在不断的上升,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结果,人们不只满足于裹腹,而是在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此类书籍的排版方式并无特定格式,同样是在每半版8至10行,每行在18到20字之间。

4.杂书类

杂书类主要包括医用类书籍或地理类书籍等等,这些书籍的使用者往往是有特定需求的人群。所以相对来说其受众是小部分的,传世下来的刻印种类及数量也相对较少,版式也较上述二、三种书籍无较大差异,但在插图方面较为丰富

(二)书坊刻本特点

1.印刷用纸

纸是印刷物的载体,所以为了减少运输成本,书坊的聚集性存在也依附于自然生长的原材料。南宋时期的临安做书多用竹纸,其原因大致分为两个:一是在临安地区周围有着大片的竹林,原材料十分充裕。二是印刷用纸不同于书写用纸,在纸质上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达到不洇墨的要求即可,市民对于书籍的品质需求共同造就了当时书籍的面貌。因此竹纸的使用较为广泛。

2.版式特点

南宋时期的坊刻本较北宋时期,设置了中线隔开两版面,便于装帧,在日本岛田翰的《古文旧书考》中有写道:

宋之初,去古未远,其刊四部之书,以其多出于卷子本,界栏尚是则乌丝界栏之旧,大抵用单边画,其非美观也,则有左右双边。宋之南渡,流风既远,古法几乎息也,于是始有四周双边。

这是说宋初时的出版物依旧受到前朝的影响,最常见的是单边或者左右双边的版式设计,但到南宋的时候则以白口、四周双边的版式设计居多。这种形式的改变其实并不是偶然的,从两宋时期的其他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可略窥一二。一种极简之风已经在宋人的审美方式中显现出来。

3.字体及插画

此时的临安书坊刻书字体也多用欧体字上下细长、左右较窄、字形整体偏瘦。而明版书的字体由起初多用赵体字,到正德、嘉靖时期仿宋浙本,使用欧体字。最后在明后期形成了一种长方形横细竖粗的宋体字。

插画方面,在南宋时期基本上只有少量插图存在,其中还是佛经类和杂书类的书籍插图居多。到了明代,印刷技术日益精进,出现了许多彩色套印的技艺,不论是单色还是多色,插图都远远多于南宋时期。福建地区刻书中版画插图较临安地区也稍多。

4.校勘特点

从校勘方面来看,南宋中期的书坊主也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校勘精审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而反观明代,尤其是建阳坊刻本,以校勘粗疏闻名,学风空疏,脱漏尤多。但由于价格低廉,翻印迅速,所刻又多为市民所追捧的小说戏曲,因此长盛不衰。此外,明人常随意篡改古书,曾有“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的说法。

综上述四类书籍,可以发现在南宋中期时,临安书坊刻书的版式并无固定标准,佛经类书籍由于装帧方式采用经折装而区别于其他书籍,其行数往往较少。而普通的蝴蝶装和包背装则视开本大小和各书坊的刻书习惯开确定行数。至于是四周双边还是左右双边,是白口还是细黑口,也是依据不同书坊而有不同设置,但仍是四周双边居多。此时对行数字数的要求并无统一标准,而是根据开本大小和题材字体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

三、南宋中期临安书坊刻本对后世的影响

(一)文学创作得以发展及流传

对当时社会来说,书坊作为南宋中期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盛行使得文学、史学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在无形中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文化风气。南宋时期书院较北宋时期多了三倍还多。诸多学者在书院讲学,应举的读书之人也比北宋时期多了许多。就算单是识字之人,其比例也达至顶峰。在国家外有敌人威胁之时,这些文人墨客忧国忧民,写下来许多有名的诗篇。例如此时的“江湖诗派”,正是因为书坊的存在,才使得这些诗集流传下来。

(二)版刻风格及形式奠定基础

对南宋之后的各时代的书坊来说,南宋中期作为书坊发展的黄金阶段,为其后的书坊刻书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宋刻字体横细竖粗,字形方正,也成为了后世历代所用的字体之一。在南宋中期时也已有熟练工艺的职人,以此谋生。除此之外,在造纸技术也更加精进。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出版业,环环相扣。其促进种种技术的演变和发展的现象,更加证明了南宋中期临安书坊为后世书坊一步步走向鼎盛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在历史研究和现代设计中产生影响

从文献价值上来看,南宋中期的书坊刻本保存不易,能流传至今的存本已不多见。临安书坊作为当时刊刻尤为精良的书坊群体,其刻印的书籍对于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非常好的载体作用。对现在的学术界来说,这些书籍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的文人诗词文集留存下来也为我们研究南宋文学及社会风气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艺术价值上来看,此时的坊刻本在雕版、印刷、用纸、装帧等各个方面都已见雏形。从版式设计、字体选择等角度看也是独具一格。其版面清爽直观,在现代的设计理念下看也是运用得当。

南宋中期的临安书坊虽已有影响,但其在版式设计以及题材与版式之间的关系上却依旧保有独有的个性。相比于严格的版式要求,在这一时期中同一书坊内所印制的同类书籍在版式也略有不同。同样的装帧艺术和封面设计时常会泯灭书籍的个性。虽然在当时书坊主还并未拥有这种意识,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令人十分惊喜。可见,此时书坊印制的书籍并没有统一的样范。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见这些各有风味的书籍。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全四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672

[2](宋)洪邁.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徐吉军.《南宋临安工商业》[M]人民出版社,2009

[4]肖东发.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J]编辑之友,1990(05):60-64

[5]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2

[6]茆意宏.浅谈坊刻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J]图书馆学研究,1988(02):96-100

[7]杨玲.宋刻研究[D]西北大学,2003

[8]徐金铸.宋代书坊业的发展及其成因[J]贵图学苑,2016(01):50-52+61

1(元)脱脱.宋史(全四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672.

2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