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旅发展实践与创新

2021-09-05 03:05徐冰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高校图书馆

徐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旅发展;实践创新

摘 要: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服务地方文旅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新课题。文章以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其与当地著名景点嘉应观的互助协作,在实践与创新中共同弘扬黄河文化,助力地方文旅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7-0068-04

2018年3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标志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文化战略。作为文化育人阵地的高校图书馆主动探索文化旅游融合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其创新服务的影响力,更能为自身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全新的思路及指导,协助地方推动文旅融合,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提质升级,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让优秀文化“活”起来。

1 现状分析

1.1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旅游是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深入黄河沿线区域视察调研,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加强文旅融合,唱响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在旅游中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使旅游充满文化味道和元素,让黄河文化的精神世代传承与弘扬,是地处黄河流域的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1.2 黄河交通学院地理优势

随着《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正式颁发,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郑焦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策略,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文旅康养产业展示区、区域一体化改革创新引领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的发展定位。

黄河交通学院位于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焦作市武陟县,距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嘉应观仅8公里;距离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18公里,而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修建的“永济渠”渠首遗址就在学院校园内。此外,青龙宫、千佛阁、妙乐寺塔等武陟县其他著名景点与黄河交通学院相距也不足2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见下页表1。黄河交通学院发展文旅融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院校加景区可加速文旅资源融合,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1.3 资源优势

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纸质图书150余万,电子图书100多万册,大型数据库近20个),馆藏中与文化旅游类相关的图书两万余册,这些资源能够支撑研究、创新活动等。自2020年起,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与嘉应观景区共同组建高素质科研团队,团队人员工作经验丰富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团队完成2020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嘉应观文献与黄河文化”(已结项)、2021年焦作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重点课题“焦作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与模式”(已立项)、2021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嘉应观黄河治理文献数字化保护研究”(立项中)等科研工作。

2 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的实践与创新

近年来,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在开展全民阅读、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加强服务,与嘉应观景区联合开展黄河文化主题活动,进一步发挥文旅融合的积极作用。黄河交通学院以嘉应观历史文化和黄河治理文化为切入点,聚焦武陟历史文化遗存,传承黄河文化,以文化載体打开历史的一角、赋予新时代文化内涵,使文化更加富有活力,让旅游更加富有魅力。

2.1 深挖景区价值,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灵魂,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收集整理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实地走访调查,总结深化,从多个维度深度开发其文化内涵。

嘉应观是清朝雍正皇帝为表彰封赏治河功臣、祭祀河神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其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观内以御制蛟龙碑为代表的“三绝三奇”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嘉应观就像是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治理黄河的历史,还可以领略黄河文化。嘉应观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意义深远,堪称古建之精华、文化之瑰宝、黄河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地,身临其境能愈发感受其承载的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挖掘、整理嘉应观文献,厘清存藏情况,通过普查、整理、保护、研究工作,揭示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精神特质。高校图书馆应与地域特色文化、文物保护及文献数字化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黄河治理文化中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让历史文化遗产、文献典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将武陟县遗存碑刻搜集拓印并进行数字化制作,让档案文献动态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通过网络共享形成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

2.2 锻造景区特色,打造图书馆黄河文化创意空间

黄河交通学院3万平方米新图书馆建成在即,在新馆功能布局中,设置了黄河文化图书专架及展区,举办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各类主题展,如治黄文化展、黄河文化民俗展等,并不断完善馆内文化装饰,强化文化内涵,如:嘉应观御碑拓印展示、65幅彩绘龙凤图高清图片展览以及长期陈列的《嘉应笔会》书画作品等,以展览和文化装饰引领读者深度了解黄河文化,在产生极大的兴趣后到实景中学习参观,带来不同的旅游感受,加深他们对文化旅游意义的理解。

2.3 强化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泥埙文化中心景观亮点

黄河泥埙作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地域特色乐器,是黄河文化的符号,可以演奏出抑扬顿挫、波澜壮阔的黄河之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河泥埙演奏家王建受邀多次到黄河交通学院传承、弘扬中国传统埙艺术。图书馆作为媒介,在馆内设置泥埙工作室,传授、展示极具特色的黄河泥埙制作工艺,组织爱好者学习制作与吹奏。未来,图书馆还要成立大学生埙乐团,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走出学校、走进景区,青春学子吹响古老泥埙,用亘古之音让景观更加璀璨迷人。

2.4 整理地方文献资源,推广地方特色文化

图书馆依托自身优势,多渠道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借助翔实史料和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设置地方文献展藏室,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持续推广地方特色文化;支持配合本地旅游业发展,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积极参与旅游宣传与推广,推动文化信息和旅游信息的传播融合,让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更加高效地服务于文旅融合发展,同时通过网络持续开展地域文化主题活动和文化宣传。

图书馆通过展览、各种读书活动等持续强化宣传,并将有关宣传展板从图书馆延伸至景区内,同时通过各种对外交流活动推介黄河交通学院,推介嘉应观景区,组织读者参观景区,使嘉应观成为全民阅读活动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5 为文旅发展献计献策,创新服务模式

图书馆与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意向,多次赴嘉应观进行实地调研,产生了若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申报了多项与嘉应观有关的研究课题,如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嘉应观文献与黄河文化”(已结项)、“嘉应观黄河治理文献数字化保护研究”等,并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开展弘扬黄河文化的实践活动,全校师生踊跃参与,得到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认可和鼓励。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又能助力嘉应观景区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2.5.1 组织学者考察,探索文旅发展路径。2020年秋,由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组织,邀请省内多位图书馆界專家学者赴嘉应观景区考察,嘉应观精美的古建筑、承载的治黄历史、有趣的传说故事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嘉应观有了新的思考与解读。专家学者对建筑特色、牌匾内容、治黄功臣、名人题词等提出整理意见,并对景区新的规划布局提出前瞻性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景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2.5.2 联合举办文旅活动,扩大景区影响力。自2019年起,图书馆在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中,以“嘉应”为名,举办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笔会,邀请多位省内书画名家向学生讲解和教授书画创作知识和技巧,为师生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2020年11月4日第二届嘉应笔会特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河泥埙演奏家王建展示了泥埙表演,嘉应观景区管理局书记翟嵩峰为师生们讲解了“嘉应”二字的含义及嘉应观的由来和治黄历史,并与王建埙篪相和了《妆台秋思》《阳关三叠》等多首名曲以及王建自创作品《念》,和着古意盎然的雅乐,书画家泼墨挥毫,挥洒自如的创作正和了“嘉应”之意。嘉应笔会已举办两届,是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探索道路上的创新举措,也成为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中的特色品牌活动。

2.5.3 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2021年,在第十三届“大学生读书节”开幕式上,图书馆邀请嘉应观景区管理局书记翟嵩峰、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和“子衿”汉服社社长廉富朝等,为四百名师生作了主题为“我在黄河边等你探寻黄河文明”专场汇演。汇演分为五个篇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文明之始,成于大河;社稷永固,治于大河;黄河精神,代代相传;生态文明,重在大河。汇演中使用的黄河泥埙制作原料来自武陟的黄河胶泥。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深耕于黄河泥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潜心研究将近三十年,不断创新、推广黄河泥埙文化。他精心烧制的黄河泥埙轻巧坚固,精致脱俗,凝聚着厚重大气、深沉悠远的黄河文化气息。王建在翟嵩峰书记娓娓讲述下以埙乐相和,结合“子衿”汉服社表演的古风舞蹈,数千年的黄河文化通过讲述、聆听、表演,跨越时空呈现在观众眼前,荡涤人心。图书馆刘靖雯馆长和嘉应观翟嵩峰书记联袂朗诵了光未然的《黄河颂》,也是文旅融合的象征体现。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原儿女对黄河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格外强烈,对黄河文化力量的体会格外深切。河南是黄河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最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黄河文化。通过汇演的方式广泛传播黄河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重要途径,相同的文化认同感可进一步凝聚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

2.5.4 延伸服务项目,开展研学活动。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旅机构”的合作方式也为高校图书馆延伸社会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明确定位和工作使命,丰富服务和管理方式,实现文化服务的不断延伸是图书馆的最终目的,如: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嘉应观每年二月二举办的传统庙会、清明节“感恩黄河寻根祭祖”祭拜活动,参与实景演出,近距离细致观察嘉应观的主体建筑和重要藏品,深入了解历史,感受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学习泥埙制作、吹奏技巧,组成校埙乐团,在嘉应观举办朗诵或埙乐的快闪表演;根据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观内御碑、彩绘等文化元素与管理人员一起探讨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举办“拓字讲堂”,以嘉应观碑刻为例,学习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欣赏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文旅茶艺表演,学习茶艺、领悟茶道,亲身体会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图书馆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景区,参与景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既展示了大学生的才艺,又丰富了景区的文化活动,增强了旅游的文化特色,使悠久灿烂的文化被赋予新时代文化内涵,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3 结语

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职能作用,服务地方文旅发展,挖掘黄河文化意义,推广黄河文化内涵,开展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旅融合的切入方式,实现了载体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焦作文化创意旅游特色,以实际行动谋划文旅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中迈出新步伐。

参考文献:

[1] 杨凡.文旅融合环境下河南黄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4):70-72.

[2]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奋斗,2019(20):4-10.

[3] 刘翠玉.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机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1(3):70-72.

[4] 赵永春.黄河文化元素在水彩主题创作作品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21(2):58-59.

[5] 刘靖雯.弘扬黄河文化创新服务模式:以黄河交通学院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9):7-10.

[6] 牛建强.抓住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新的历史机遇[J].人民黄河,2019(10):156.

[7] 杨白柳.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及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10):14-16.

[8] 王少英,王广兴,叶桐.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J].财富时代,2021(2):205-207.

[9] 斯日.黄河的前世今生[J].传记文学,2021(1):6-7.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高校图书馆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