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1-09-05 03:15吴英林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吴英林

摘 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水平提升意义重大,我国一直注重农业领域的相关研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豆薯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加强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意义重大。从豆薯的生长习性及形态特征入手,重点对豆薯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 豆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3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10

豆薯又名凉薯、沙葛、地瓜,是一年生草质藤本蔬菜。豆薯的块根肥大,肉质洁白、脆嫩、香甜多汁,可生食、熟食,并能加工制成沙葛粉。豆薯含丰富的水分、碳水化合物,富含糖类、蛋白质及一些矿物质、维生素等。豆薯块根耐贮藏,可调节蔬菜供应。

1 豆薯的生长习性及形态特征

1.1 生长习性

豆薯性喜高温,生长适温20~30 ℃,肉质块根膨大期适温20~25 ℃,温度低于15 ℃时生长发育受抑制[1],要求日照充足,长日照条件下适于长茎叶,短日照条件下适于块根膨大。自播种至块根收获需经历120~180 d。豆薯种植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但豆薯根系强大、耐旱、耐瘠力强,在过分肥沃的土壤地栽培,往往茎叶徒长,其肉质块根反而不易肥大。

1.2 形态特征

豆薯属于草质藤本,茎缠绕、粗壮,稍被毛,有时茎基部稍木质。根部为块状,形态呈现出扁球形或纺锤形,通常情况下,直径范围在20~30 cm,肉质。在叶片方面,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长度范围在5~11 mm;小叶呈卵形或菱形,长度范围在4~18 cm,宽度范围在4~20 cm,中部以上位置呈现不规则浅裂;小托叶锥状,长约4 mm;侧生小叶的两侧极不等。在花朵方面,中状花序长范围在15~30 cm,花朵数量为每节3~5朵;花冠呈现出淡红色或浅紫色[2],长度范围在15~20 mm,旗瓣近圆形。荚果带形,长度范围在7.5~13.0 cm,宽度范围在12~15 mm,扁平,被细长糙伏毛,8月属于豆薯花期,果期在11月。

2 品种分类

豆薯品种按其块根形状分为扁圆、扁球、纺锤或圆锥形等。按其熟性分为早熟种、中熟种和晚熟种3类。

1)早熟种。植株生长势中等、叶片较小、块根膨大较早、生长期较短,为约130~150 d。块根扁圆或纺锤形、皮薄纤维少、水分多、单薯质量0.4~1.0 kg,667 m2产1 000~1 500 kg,适于鲜食或炒食。主要品种有水东沙葛(早沙葛)、贵州黄平地瓜等。

2)晚熟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能力强、叶较大、生长期长,为150~180 d,块根成熟较迟[3]。块根扁纺锤形或圆锥形、皮较厚、淡黄色、肉白色,纤维较多淀粉含量高、味甜、水分较少、肉质脆。单薯质量1~2 kg,大者重2.5~5.0 kg,667 m2产3 000~4 000 kg,最适加工制粉。主要品种有田阳大凉薯、合浦沙葛、湛江大葛薯、广州迟沙葛和台湾圆锥葛等。

3)中熟种。生长势介于早熟及晚熟种之间,块根扁纺锤形或圆锥形,生长期为140~160 d。主要品种有广东顺德沙葛、四川遂宁地瓜、成都牧马山凉薯等。

3 栽培技术

3.1 整地施基肥

豆薯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中等、保水保肥强的砂壤土种植为宜,丘陵红壤或新垦地生长良好。如果表土过深、过松,块根细长,肉质少而纤维多,一般以耕层17~20 cm为宜;若土质黏重,则块根发育不良、外皮粗糙、纤維多。块根生长需适当的氮肥和较多磷、钾肥。整地时,每667 m2施腐熟堆肥或厩肥2 000~2 500 kg,草木灰100~150 kg,过磷酸钙25~30 kg作基肥,播种前15 d将土块打碎耙平,做成1.2~1.3 m宽的高畦,以利排水。

3.2 播种育苗

豆薯种子坚硬,干播种子发芽慢且不整齐,生产上多用催芽播种。催芽时先用55 ℃左右温水浸30 min,再用冷水浸10~12 h,期间注意搅拌并换水3~4次,种子吸水膨胀后滤干放在25~28 ℃的温箱中催芽,每天取出漂洗1次并注意保持湿度,防止干燥,经4~5 d后选已萌芽的种子播种,分2~3次播完。一般早熟品种在3月播种,中晚熟品种4—5月播种。

3.3 栽培方式

1)爬地栽培。不设支架,任茎蔓匍匐地面生长,管理较粗放,产量较低。每穴播种1~2粒,行距50 cm,株距30 cm,每667 m2植3 000株左右,需种子2 kg左右。

2)支架栽培。采用密植、立支架、打权和摘心等措施,管理较精细,产量比爬地栽培高1倍以上[4]。支架栽培采用深沟高畦,畦高20~25 cm,沟宽50 cm,畦面宽90 cm,每畦栽两行,行距50 cm,株距30~35 cm,每穴留苗2~3株,每667 m2约栽3 500穴,6 000株左右需种子2.0~2.5 kg,播后盖土2~3 cm。

3.4 田间管理

1)间苗补苗。播种后15 d左右幼苗出土,第1对基生叶出现后进行间苗、补苗,每穴留1~2株,选择阴天带土团移栽补苗,成活后发现缺株及时补苗,以保证全苗。

2)肥水管理。豆薯追肥以磷钾肥为主,不能偏施氮肥,否则易引起徒长(只长茎叶不长薯),同时追肥不能过迟,否则影响块根膨大,收获期推迟。一般在齐苗后施1次稀粪水提苗,在摘心后再施1次。在茎叶生长盛期重施1次钾肥或草木灰,结合中耕培土进行,注意培土以10 cm深为宜,过深块根易变细长[5]。豆薯苗期适当浇水,块根膨大期要经常保持湿沟,遇干旱天气可采用沟灌供水。

3)植株调整。豆薯植株开始抽蔓后及时立支架,多采用“人”字架或四支杆圆锥形架,每穴插1根架材。搭架后,抽蔓初期发现茎蔓混乱,应理蔓引蔓上架。

豆薯侧蔓发生多,为了减少养分消耗,一般只留下主蔓,把所有侧蔓摘除,操作时注意叶腋上的3个芽应同时摘除,摘侧蔓应不定期进行,越早摘除越好。主蔓18~24叶时摘心打顶,打顶早可提早收获但块根较小,产量低;打顶迟,块根较大,产量较高,但收获延迟。植株出现花序,除留种栽培外,应及早摘除花序,以便养分集中供应块根膨大。

4 采收

豆薯一般播种后5~6个月后收获肉质块根,早中熟品种7—8月收获,晚熟品种9—12月收获。生食块根应早收,块根脆嫩、汁多味甜,但不耐贮藏。晚熟品种应在霜冻前收获,否则不耐贮藏,在未受冻害的情况下块根可以贮藏供应至次年2月。

5 病虫害防治

豆薯茎叶中由于含有杀虫药剂鱼藤酮,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在种植环节,还是会受到一些病虫的为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豆薯的质量与产量,因此,需要针对豆薯较为常见的病虫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1)菌核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会对豆薯正常生长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在豆薯的幼苗时期,该病害的为害最为严重,不但会为害豆薯幼苗的茎部与基部,而且会对全株造成为害。菌核病发生后,豆薯植株患病位置会呈现为水渍状,同时,很容易引发猝倒病。成年豆薯中也会发生菌核病,这一时期,豆薯叶片由于受到菌核病的影响,其叶片出现水渍状,严重情况下会使叶片腐烂,针对于这一病害,需要在发病前期或者发病初期选择菌核净、异菌·多菌灵悬浮剂、灰核杀星可湿性粉剂等[6],有效防止菌核病的发生,确保豆薯健康生长。

2)病毒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若发现患病植株,需要将患病植株及时的拔除銷毁,同时,还要将病株所在土壤进行清理与消毒。豆薯的叶片是病毒病的主要为害部位,当豆薯患上病毒病后,发病时叶子会变黄,病情不断严重下,豆薯整个植株均会变成黄色,直至叶子掉落,整个植株死亡。针对病毒病,可以通过病毒必克或者胺鲜酯水剂等加以防治,以避免病毒病对豆薯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3)地上、地下害虫。豆薯生长过程中,为害其生长的虫害较多,包括地上虫害及地下虫害。地上虫害主要包括豆卷叶螟、斜纹夜蛾、小菜蛾及甘蓝夜蛾,它们主要对豆薯的叶片造成为害。通常针对地上虫害,可以通过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进行防治,以免对豆薯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地下虫害方面,一旦豆薯生长过程中出现地下害虫,会对豆薯生长产生较大的为害,地下虫害会贯穿于豆薯的整个生长期。在豆薯播种阶段,地下虫害会对豆薯种子造成一定的为害;在豆薯幼苗期,地下虫害会对豆薯幼苗的茎基部与根部造成为害;豆薯结果后,地下虫害会对地下块茎造成为害,在豆薯的整个生长周期,地下虫害会对豆薯的产量与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的地下虫害包括蝼蛄、白蚁、蛴螬及地老虎等,可通过毒死蜱乳油及辛硫磷乳油等,进行灌根灭虫,从而达到有效治理地下虫害的效果。

6 结语

豆薯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需要加大对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强对豆薯的生长习性及形态特征等方面的了解,做好整地施基肥、田间管理等工作,进而有效提升豆薯的产量与质量,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琼.浅析富源县墨红镇发展豆薯间作的可行性及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7,22(7):63-64.

[2] 田圣陶.番薯的营养价值与种植技术[J].乡村科技,2019(35):103.

[3] 王贵国,饶春英,邹国亮.凉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17(1):46.

[4] 庄纪然.地瓜的营养价值与种植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1):222.

[5] 冯尚军.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18):38.

[6] 王平,王晓黎,沈学善,等.凉山州春马铃薯高产新品种筛选及其稳产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6):21-28.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高原无公害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浅议脱毒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浅析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