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铺的“红军桥”

2021-09-05 12:57谭明楚
湘潮 2021年2期
关键词:革命军赤水工农

谭明楚

在衡阳县西渡镇赤水铺的赤水河上,有一座宽约0.7米、长约12米的石板桥,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桥”。这座桥,是1928年由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四连在原有桥基、桥墩基础上架设的。

1928年初,湘南起义的熊熊烈火燃遍湘南大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以西渡镇赤水铺至桐桥一线为大本营,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及郴耒地区工农革命武装遥相呼应。

2月23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征战南岳回到西渡镇,以赤水铺排子堂为前沿阵地,团部驻扎桐桥蒋氏祠堂。赤水铺有一条赤水河,连接赤水河两岸的桥叫堰花桥。堰花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简易桥,河两岸用石料筑基,河心修一石墩,中间用捆绑的树木搭架,再在上面横铺小石板,供人通行。由于长年风雨侵蚀,树木腐朽,小桥岌岌可危,过桥的行人莫不胆战心惊。就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驻扎在附近时,发生了一起负重行人从桥面坠河的事故。

堰花桥负重行人坠河的事发生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团长朱克敏向师长屈淼澄保证说,三团一定会帮助老百姓把这座桥修好。

朱克敏带领四连连长周志彤奔赴堰花桥。經过现场勘察,朱克敏决定从三团军费中挤出资金,将堰花桥由木桥改造为石板桥,责成周志彤率四连驻扎车培第,具体组织群众实施。

周志彤是赤水铺交声堂人,四连的战士大多也是赤水铺周边的人,对当地情况熟悉,便于隐蔽身份。周志彤商请当地几个有声望的长者出面,具体负责监修事宜。自己则亲自带领石匠翻山越岭,在4千米开外的曹埠桥冠山冲找到了石料。其间,三团出击衡阳西北两乡,横扫各地土豪劣绅和团防局,游击作战20余天,但修桥工作一直未停止。不到一个月,4块长约4.6米、宽约0.35米的长桥面,两块长约2.6米、宽约0.35米的短桥面制作完成。

4月底的一天,周志彤选派30多名身强体壮的战士,装扮成帮工农民,与群众同心协力,采用滑道的方法,将沉重的桥面拖到了车培第。

第二天,周志彤率四连战士,会同当地群众把石质桥板安放到桥墩上去。由于石板沉重,河水又深,人工架设难度不小。周志彤在周边布置岗哨后,带领全连战士砍的砍树木、搭的搭支架、抬的抬桥板,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座稳固的石板桥就架设完成了。从此,人们过桥,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由于中国工农革命军战士脖子上都系着红布条,人们习惯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称为“红七师”,因此当地老百姓将新建起来的石板桥命名为“红军桥”。

1928年5月下旬,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师(简称“红七师”),由于遭到敌军多路“围剿”,损失惨重。

7月29日,红七师在“五里牌事变”中再次遭受重创,屈淼澄率余部离开衡阳,转战湘南。

国民党在西渡镇赤水铺一带疯狂“清乡”,残酷迫害被打散的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但国民党的“清乡”,抹不掉红军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1929年10月,被打散后与部队失去联系、隐藏在家的红军战士刘俊涛,联合周边群众,在桥面石板下刻下了一枚五角星,并在五角星旁边刻上“红军桥”3个大字,表达了对红军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如今,“红军桥”依旧巍然横跨在赤水河上,成为当年中国工农革命军(红军)浴血奋战、为民办事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革命军赤水工农
刀子会不会落在我们头上
国民党大烧大杀下的工农劳苦群众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
梭镖
赤水情
关于学生和工农结合的问题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