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视野下的傈僳族文化传播研究

2021-09-05 15:25宁晓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傈僳族乡土文化文化传播

【摘要】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迁徙史的民族,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历史发展均呈现出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从乡土文化视野看,傈僳族社会文化呈现出信仰对象多元、重视女性智慧、喜爱唱歌对调的特征。在融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有效传播傈僳民族文化,要尊重傈僳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加强傈僳族民族文化开发保护、建立多元傈僳族民族文化传播机制。

【关键词】乡土文化;傈僳族;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3-069-03

【本文著录格式】宁晓洁.乡土文化视野下的傈僳族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3):69-71.

乡土文化凝结了千百年来乡土建设与发展的道德品行与民风民俗,在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1]傈僳族属我国西南地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特殊地域和人文环境下产生的傈僳族文化,有着它独特的属性。加强对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提升各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民族文化认同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傈僳族历史发展概述

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迁徙史的民族。关于傈僳族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名类》:“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从樊绰的记载看,“栗粟两姓蛮”即今傈僳族先民。现阶段,傈僳族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国云南省有傈僳族733108人,四川省有傈僳族40000余人。其中云南的傈僳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泸水、兰坪等县,其余散居在迪庆、丽江、保山、大理、德宏、楚雄等地州;四川的傈僳族主要集中分布在的凉山州、攀枝花一带,采取与其他民族混杂居住模式。

从政治上看,氏族组织是傈僳族社会极为重要的联系纽带,由于受战乱和迁徙频繁因素等影响,原有的氏族组织逐渐散居各地,在经济上的联系日渐淡漠。在现实生活中,家族及村社组织对维持傈僳族日常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上看,傈僳族人多居住于海拔1500米—2500米的山地上,交通十分闭塞。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两个傈僳族自治乡,由于其主要居住二半山地,土质薄瘦,耕地少,草坡多,适宜放牧,因此该地区傈僳人多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农业方面以前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食,现在玉米主要用来喂猪,米饭和洋芋是主食,经济作物是土产花椒、蜂蜜、板栗、核桃等。

从文化上看,傈僳族群众普遍信奉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等都作为傈僳族观念中的“神灵”或“鬼魂”,是他们信奉和崇拜的对象。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傈僳族逐渐形成了不脱离劳动的巫师群体。傈僳族语言多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历史上的傈僳族也没有创立文字,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刻木记事进行民族文化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傈僳族逐渐有了自己的部分文字。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各民族通用傈僳语和老傈僳文。

二、傈僳族民族社会文化特点

作为一个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傈僳族的文字并不发达,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更多依赖于人民的口耳相传。因此,对该民族的社会文化追寻可更多聚焦于傈僳族的口头文学和民俗生活。具体而言,可包括傈僳族的婚嫁仪式、丧葬仪式、东巴仪式以及日常生产劳动、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纵观傈僳族的文化发展,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信仰对象多元

傈僳族信仰万物有灵,在傈僳族神话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自然物都被赋予了神性色彩。一是对弱小动物的崇拜。在原始思想观念作用下,傈僳人赋予小动物以神性或者人性,颂扬他们团结友爱、机智勇敢。傈僳族文化中《李杂和蚂蚁的故事》讲述蚂蚁在人类遭遇困难时,助其脱困;其民族谚语“森林欺不死蜜蜂儿,蜜蜂列子满蜂桶”“蚂蚁都会找来吃,有力不出何用”“树笑蜜蜂笑,水笑鱼也笑”展示了傈僳族对小动物的喜爱与赞美[2]。这种将小动物赋予神性色彩,表征了傈僳族人民对自我生存状况的一个关照,同时也彰显了傈僳族人民自我激励、自强不息、自尊自强的一种深层次的民族意识。二是对山神的祭祀。由于傈僳族身居海拔较高的山脉,早期又是以狩猎采集为主。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傈僳族对山神颇为尊敬。例如在古老的民族传说中流传着《傈僳人祭祀梅山菩萨的由来》这样的传说,该传说将“梅山”比喻成“菩萨”,表达了傈僳族对其的尊重。与此同时,在傈僳族人的家中,经常可以看到墙壁上供设有简单的神龛,通过这一物化形式表达傈僳族人对梅山菩萨帮助人民获得猎物的感谢与尊重。此外,傈僳族在获得猎物后,一般都需要将猎物先祭祀山神,然后才能自己享用,以表达自己对山神的尊重和崇拜。三是对家神的崇拜。在傈僳族人心中,祖先享受神圣崇高的地位。具体表现在婚嫁丧葬等礼俗场合,傈僳族人往往要唱仪式歌,借助语言力量祈求祖先庇佑,祛灾降福。

(二)重视女性智慧

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在傈僳族文化中常常展示出傈僳族女性的智慧,其特有的女性文化在傈僳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一,女性形象勇敢而机智。傈僳族流传的故事和传说中有许多关于女性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如《傈僳裙子花边为啥不相连》的传说,反映了女性在族群迁徙过程中的聪明智慧,也映照着傈僳族女性服饰的特点。又如《能干的女当家》这一故事,通过展示傈僳族女性有主见、有思想,在生活方式中的变化。又如《女儿哭诉的歌》,通过歌曲内容反映了少女反抗包办婚姻恶俗,展现傈僳族女性勤劳勇敢、聪慧坚强的民族性格。其二,女性性格勤劳而坚韧。傈僳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担负生产火草麻布、照顾家庭的责任。以穿衣为例,傈僳族妇女早期制作衣服的原料多來源于自然,其需要借助一种“火草”背面的绒毛纤维搓成线,进而制造成麻布,再加工成衣服。火草麻布的整个制造过程极为复杂,前后需要经过种麻、扯火草、割麻、泡麻、刮麻、晒麻、吊麻线、绩麻、纺麻、煮麻、洗麻、染麻、牵线等一系列的过程与加工程序,但是傈僳族女性主动担当家庭责任,自信而坚韧的坚持将担负生产火草麻布的全部劳动。这种傈僳族女性文化为傈僳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喜爱唱歌对调

傈僳族有着“以歌传媒,以歌传教”的特点,借助歌曲的形式,傈僳族能够将自身的喜怒哀乐进行表达和传递。根据傈僳族现有的民族歌曲表达,可以发现傈僳族民歌各式各样,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甚至形成了“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的特点[3]。首先,傈僳族的民歌承担着讲解自身历史,传递民族文化的功能。傈僳族的文字并不发达,在口传心授的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代一代由老人进行传承而来的歌曲表现了傈僳族在迁徙过程中的社会遭遇与特点。其次,傈僳族民歌肩负着表达傈僳族人民心情的任务。歌舞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载体,能够传达出傈僳族人在进行不同社会活动之时的一种心态和情感,同时也能够通过曲调不一的民族歌曲,将自己的所感所得进行真挚地传递。再次,傈僳族形成了以“阔时节”为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阔时节”作为傈僳族较为隆重的节日,是傈僳族歌手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节日。在这个传统节日中,傈僳族人通过边饮酒边抒怀歌唱的形式,借助“木刮”“摆时”“优叶”等传统傈僳族舞蹈,形成了极具傈僳特色的表演节目。与此同时,通过“一领众合”的多声部民歌,借助比赛对调等形式,使“阔时节”成为傈僳民族参与度极高的一种节日。

三、乡土文化视野下的傈僳族文化传播策略

通过对上述傈僳族文化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傈僳族文化记录了傈僳族的发展历史,彰显着傈僳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展示着傈僳族人民独特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4]。对傈僳民族文化,其本身就是活的文化,代表了傈僳族的民族文化精神,蕴含了傈僳族人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着傈僳族治理育人的经验,有着极强的教化功能。通过对傈僳族优秀文化的重塑、传承和传播,一方面能够积极引导傈僳族人民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自身民族的独特文化,提高傈僳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也能够将傈僳族的民族文化自信融入到民族文化建设的内涵中,增强傈僳族自身的文化自信,推动傈僳族更好的发展自己。然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极富特色的傈僳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要注意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解读偏差以及信息权威性缺乏等问题。具体说来,在乡土文化视野下,傈僳族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尊重傈僳族文化独特个性

傈僳族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在传播傈僳族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傈僳族文化的特殊性。在当前新媒体传播渠道的迅猛冲击下,傈僳族文化传播要坚持走以下道路。首先,由官方发布傈僳族文化,保持傈僳族文化传播的权威性。傈僳族文化是其不断迁徙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对其传播与发布要避免个人断章取义地发布,使傈僳族文化的真正内涵被误导。对不能真实反映傈僳族文化的一些自媒体,要坚决由监管部门予以取缔。其次,坚持辩证看待外来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傈僳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此要尊重傈僳族文化的特性。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傈僳族文化也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在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傈僳族自身文化也经历了创新与发展。面对新媒体和其他外来文化的碰撞,傈僳族文化要坚持辩证看待,采取吸收、包容的姿态,对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可以进行吸收,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傈僳族文化在保持原有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在保持原有特点的状况下进一步与时代进行结合,实现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再次,要坚持傈僳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傈僳人民在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应守住自己民族的根基,坚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维护好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守得住自己文化的根。保护与传播傈僳族文化,不要随波逐流和被同化,也不能轻易放弃自身文化的特色,而是要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傈僳族人民的自信心,使傈僳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不断用先进的东西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进而确保傈僳族文化能够长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二)加强傈僳族文化的开发保护

对傈僳族文化的传播,要坚持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在有关傈僳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依靠官方媒体控制舆论导向只是措施之一,往往力度较小,只能起到监督和制约作用。加强傈僳民族文化开发保护,其一,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法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能够通过法律的层面约束人们行为,避免傈僳族文化被过度开采。通过政府部门制定和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能够帮助傈僳族文化在商业传播过程中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其二,加强对傈僳族文化传播与保护的宣传。可利用政府网站进行关于傈僳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宣传,对保护傈僳族文化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傈僳族人民自觉形成保护民族文化的风气。其三,增强对傈僳文化保护的监督。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对傈僳文化的传播与宣传,除了加强教育,还需要有相对应的约束监督机制。傈僳族的人们可以监督政府,也可以对破坏傈僳族文化的人或组织进行举报,通过录像、录音、视频的形式,形成人人保护傈僳族文化的生态环境。

(三)建立多元的傈僳族文化传播机制

傈僳族文化的传播需要顺应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建立多元化的傈僳族文化传播机制,进而推动乡土文化背景下的傈僳族文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是要注重对傈僳族文化的创意传播。对傈僳族文化的传播,如果将民族文化内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往往就不能得到傈僳族文化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了解傈僳族文化实质问题,尤其要注重加大宣传那些具有爱国精神、积极向上的思考和正能量,弘扬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傈僳族文化[5]。二是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傈僳族文化传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同时也要发挥民间媒体的作用,将官方媒体与民间媒体进行融合,尽可能的把傈僳族文化真善美的一面展示给受众。三是构建专门的傈僳族文化传播系统。现阶段自媒体中的QQ、微信、微博日益发展,个人传播与民间传播不断发展壮大,要正视这些自媒体传播的力量,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同时构建专门的纪录性、专题性傈僳族文化专题,介绍傈僳族文化的婚俗、生活方式、传说故事、人文地理、唱歌对调、生活美食等,引导各界媒体进行多样化的传播,对傈僳族文化传播做出贡献。同时,要将认真监督与正确引导进行有机集合,既要鼓励发展,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开、不闻不问,只有将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进行联合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傈僳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傈僳族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推动傈僳族发展过程中起着教育传承、娱乐宣泄和文化认同的作用。在乡土文化视野下总结傈僳族文化特点,发挥傈僳族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引导傈僳族文化的传播,能够增强傈僳族自身的文化自信,推动傈僳族更好的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张青青.文学与生活:德昌傈僳族口头文学的人类学考察[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段林叶.怒江干本村傈僳族“擺时”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4]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 .

[5]刘静.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宁晓洁(1978-),女,云南昆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少数民族三语教育。

猜你喜欢
傈僳族乡土文化文化传播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少数民族音乐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