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去分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1-09-06 02:53高婉婉卢林明焦南林徐国祥刘银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颞叶肉瘤免疫组化

高婉婉,李 明,卢林明,焦南林,徐国祥,刘银华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是好发于胸膜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临床多呈良性,恶性SFT较少见。而去分化SFT是指SFT中含有高度恶性的肉瘤区域,瘤细胞呈上皮细胞样或梭形细胞肉瘤样。发生于颅内的去分化SFT极为罕见,目前国外文献仅报道5例,国内仅报道1例。本文现报道1例发生于右颞叶的SFT复发后恶变伴有横纹肌肉瘤分化,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旨在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2018年1月17日因出现间断性左侧肢体麻木,头痛伴行走不稳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头颅MRI示右侧颞部占位灶,考虑脑膜瘤(图1A)。2月21日全麻下翼点入路行右侧颞叶占位显微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颞叶,大小5.0 cm×4.5 cm×4.0 cm,质中,切面呈鱼肉状,肿瘤完整切除。2019年12月30日,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下双眼视力下降,突发四肢麻木伴乏力。头颅MRI示原颅内占位术后,右侧颞叶占位,考虑肿瘤复发(图1B)。于2020年1月2日全麻下行右侧额颞开颅翼点入路肿瘤显微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组织呈实性、淡黄色,质嫩,血供丰富,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逐步切除肿瘤及周围水肿脑组织。

1.2 方法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6~72 h,全部取材,石蜡包埋,3 μm厚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所用一抗均为即用型,包括CK(AE1/AE3)、EMA、CD34、BCL-2、CD99、PR、S-100、desmin、p53、MyoD1、Myogenin、Myoglobin、SMA、Ki-67。抗体及相关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设置阳性、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眼观初发标本:灰白的碎组织一堆,合计大小5.5 cm×4.2 cm×3.5 cm,切面灰白色,质中;复发标本:灰白的碎组织一堆,合计大小6.0 cm×5.0 cm×4.0 cm,切面均灰白、灰红色,实性,质嫩。

2.2 镜检初发肿瘤细胞低倍镜下可见细胞富集区和细胞稀疏区;细胞富集区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星芒状,呈杂乱状、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围绕薄壁血管排列,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稀疏区可见粗细不等的条索样或瘢痕样胶原纤维束(图2A)。高倍镜下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细胞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复发肿瘤部分区域仍表现为经典型SFT图像,肿瘤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核异型性明显,胞质少,染色质不均且粗糙,核分裂象易见(10~15个/10 HPF),局灶可见出血、肿瘤性坏死及脑组织侵犯;部分区域细胞形态不规则呈圆形、蝌蚪样、蜘蛛状,胞质丰富、嗜伊红,细胞核偏位,核仁可见(图2B)。

图2 A.初发肿瘤:肿瘤细胞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B.复发肿瘤:肿瘤细胞密度增加,异型性明显 图3 A.初发肿瘤:细胞核STAT6阳性,EnVision法;B.复发肿瘤:肿瘤细胞核STAT6阳性,EnVision法;C.复发肿瘤:细胞质CD34局灶阳性,EnVision法;D.复发肿瘤:细胞核MyoD1局灶阳性,EnVision法

2.3 免疫表型初发肿瘤:瘤细胞BCL-2、CD34、STAT6(图3A)弥漫强阳性,PR部分阳性,EMA、GFAP、S-100蛋白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复发肿瘤:瘤细胞STAT6(图3B)、BCL-2弥漫阳性,CK(AE1/AE3)、EMA、CD34(图3C)、CD99、desmin、MyoD1(图3D)、Myogenin、Myoglobin及SMA局灶阳性,p53约20%瘤细胞阳性,S-100蛋白及PR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50%。

2.4 病理诊断初发肿瘤:(右侧颞叶)SFT伴梗死,WHO Ⅱ级;复发肿瘤:(右侧颞叶)去分化SFT,部分区域伴有横纹肌肉瘤分化。

2.5 随访患者首次术后未行放、化疗。2020年1月27日患者二次手术后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家属要求出院;随访截至2020年3月,患者死亡。

3 讨论

SFT最初在1931年由Klemperer和Rabin提出[1],认为其是好发于脏层胸膜的良性肿瘤。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SFT可能是来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如腹膜后、四肢及颅内等部位。HPC是由Stout和Muray于1942年首先命名[2]。WHO(2007)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颅内SFT及HPC分别作为颅内间叶源性肿瘤的两个独立疾病。然而,两种肿瘤在形态学上有重叠,免疫表型基本一致,并且均有12q13染色体倒置、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基因A结合蛋白2(NAB2)和胞核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基因融合,从而出现STAT6核转位表达。因此,WHO(2016)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SFT及HPC合并为一类,归为纤维母细胞肿瘤,并将其分为三个级别,即:WHOⅠ级,相对低密度的梭形细胞肿瘤,胶原丰富,类似经典的SFT;WHOⅡ级,肿瘤细胞密度稍增加,胶原减少,可见“鹿角”样的薄壁血管,核分裂象<5个/10 HPF,类似于经典的HPC;WHOⅢ级,肿瘤细胞密度明显增加、胶原稀少,可有出血、坏死,核分裂象≥5个/10 HPF,可由间变型HPC和恶性SFT混合存在[3]。对于颅内恶性SFT出现分化较差的上皮样细胞、圆形细胞及梭形细胞肉瘤区域时则称之为去分化SFT,其中去分化的成分可以是骨肉瘤、纤维肉瘤及脂肪肉瘤等。去分化SFT可以发生于初发肿瘤,或是分化好的SFT复发后进展为去分化SFT。

3.1 临床特征颅内SFT较为少见,大量研究显示其仅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4%[3],而去分化SFT更为罕见。2011年Moritani等[4]首次报道了颅内SFT出现去分化现象。目前文献报道的6例去分化SFT(表1)[4-9],其中5例为普通型SFT复发后进展为去分化SFT,1例为初发肿瘤即为去分化SFT;4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4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生部位分别为右后颅窝、矢状窦、左枕部、左侧桥小脑角、右侧蝶骨脊和蝶鞍区。本例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发生于右侧颞叶近脑膜处的病变。肿瘤发生部位及肿瘤大小不同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肿瘤阻碍脑脊液回流,患者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表现。当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视物模糊等表现。有文献报道[10],SFT患者出现顽固性低血糖(Doege-Potter综合征),可能与肿瘤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有关。本例患者未出现相关症状。

表1 7例颅内去分化SFT的临床病理特征

3.2 病理特征颅内去分化SFT眼观多呈灰白色至灰褐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并压迫甚至侵犯周围组织。组织学上去分化SFT中仍然可找及经典的SFT图像,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异型性不明显,细胞密集区与稀疏区交错分布,可见绳索样的胶原及“鹿角”样的薄壁血管。周围去分化SFT细胞出现上皮样、梭形或圆形细胞的形态特点,细胞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可达4~50个/10 HFP。同时,高级别区域可出现异源性成分,如骨肉瘤、纤维肉瘤及高级别肉瘤等。文献报道的6例颅内去分化SFT中,出现的去分化成分分别为纤维肉瘤[4]、多形性肉瘤[5]、鳞状细胞癌[6]、腺癌[7]、骨肉瘤[8]和高级别肉瘤[9]。本例复发肿瘤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10~15个/10 HPF)。部分区域瘤细胞呈上皮样或不规则形状,胞质丰富红染、核偏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该区域瘤细胞CK(AE1/AE3)、EMA、desmin、MyoD1、Myogenin、Myoglobin均阳性。这提示复发肿瘤伴上皮样细胞分化,并出现异源性成分,即横纹肌肉瘤成分。免疫表型:CD34弥漫阳性,多数病例BCL-2、CD99及vimtenin呈部分阳性。近年来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SFT均出现12q13倒置、NAB2及STAT6基因的融合,并且认为该融合基因是这类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而STAT6免疫组化染色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此认为STAT6是诊断SFT较为特异性的指标[11-13]。本例患者初发肿瘤及复发肿瘤STAT6均呈弥漫核强阳性。本例肿瘤分化良好区域CD34弥漫阳性,去分化区域CD34不同程度的表达缺失,与Mosquera等[14]报道的去分化SFT中去分化的区域常常伴随CD34表达缺失的结果一致。Kaneko等[10]认为颅内SFT中CD34表达的缺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及转移相关。

3.3 鉴别诊断颅内去分化SFT与发生于脑膜部的梭形细胞肿瘤在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相似,因此还需与以下肿瘤鉴别。(1)恶性脑膜瘤:可见沙砾体及漩涡状结构,而去分化SFT多可见经典的SFT样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标记恶性脑膜瘤表达SSTR-2、PR及EMA,而去分化SFT表达STAT6及CD34。(2)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发生于桥小脑的梭形细胞肿瘤需与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鉴别。可借助免疫组化标志物STAT6、CD34、及S-100进行鉴别,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S-100蛋白阳性,STAT6、CD34均阴性。(3)胶质肉瘤:当去分化SFT弥漫浸润脑组织时,需与胶质肉瘤相互鉴别。胶质肉瘤镜下可见栅栏样坏死、肾小球样增生的血管,而去分化SFT中常见薄壁血管。免疫组化染色示胶质肉瘤中GFAP阳性,STAT6、CD34均呈阴性。

3.4 治疗及预后目前,颅内去分化SFT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措施,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疗、伽玛刀治疗,患者预后一般不理想,文献报道的6例患者中有5例在出现去分化成分的0~14个月后死亡。有3例患者在采用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很快出现复发及进展[4,7-8]。文献报道[15],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可使79%的颅内SFT患者受益。然而WHO Ⅲ级的SFT患者术后即使联合放、化疗,仍易复发和转移。有文献报道颅内去分化SFT颅内及椎骨转移[4,7]。本例患者未见其它脏器转移,仅在首次术后22个月出现复发,且肿瘤恶性进展出现横纹肌肉瘤转化。颅内SFT中出现去分化成分可能是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且颅内去分化SFT比经典的SFT具有更致命的临床病程。目前,颅内去分化SFT报道较少,需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颞叶肉瘤免疫组化
肉瘤和癌
——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快乐感丧失是痴呆征兆
肉瘤和癌,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记性不好?因为久坐“伤脑”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中年的行为异常——认识痴呆的另一面
记性不好?可能是久坐伤脑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