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行为分析

2021-09-06 10:49陶远城王中伟李书炜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安理会叙利亚

陶远城 王中伟 李书炜

[摘要] 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回望历史,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事务,呼吁各国和平解决争端,在促进国际社会发展、推动联合国机构改革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伴随大国外交的深入开展,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和责任日益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宏伟蓝图拉开了序幕,并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对2013—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投票统计,分析投票背后的原因及演进,对研究中国外交理念和联合国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理会;否决票;大国外交;叙利亚

[作者简介]陶远城(1991-),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交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王中伟(1978-),山东省潍坊市人,山东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书炜(1993-),山东省济南市人,山东高速路桥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党建组织员,研究方向:党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CKSJ17);2020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SKZZ-29);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SWOT分析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J16WA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D8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8-0040-04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原有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不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化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外交,推动中美、中俄、中欧等大国关系的发展,不断强调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伴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全方位外交图景的展开,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是否在安理会会议中更为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中俄、中美大国投票是否趋同?中国在联合国投票的趋势是怎样的?为此,笔者力图通过统计2013—2020年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历次决议草案中的投票,分析中国的投票结构变化,进而揭示投票的内在规律,对于深入研究中国的联合国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五大常任理事国投票情况

在聯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案表决中,共有三种投票方式,即赞成票、反对票和弃权票。根据《联合国宪章》,每一个(非争端冲突)安理会成员国都有投票权,在非程序性决议案中,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必须有9票以上赞成,且5个常任理事国没有一张反对票,该项决议案才能通过,由此可见常任理事国的投票情况尤为重要。2013—2020年,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主要针对维和行动、常年报告、特殊报告,特别是地区争端的调查和调解等。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投票情况,笔者依据联合国历次开会记录,将其投票情况进行整理。①在2013—2020年间,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共投出否决票57张,其中俄罗斯20张、美国12张、中国9张,英国和法国各8张;弃权票共102张,其中俄罗斯48张、中国37张、英国8张、法国5张、美国4张。

在510项决议案中,共通过475项决议,其中2013年通过率为97.9%,2014年为95.5%,2015年为97.0%,2016年为95.1%,2017年为89.7%,2018年为91.5%,2019年为89.7%,2020年为89.1%,协商一致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见下图)。

在所有的投票中发现,中俄美三国在联合国中的弃权票和反对票,是导致整体投票一致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中国投票情况及投票原因,笔者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作为研究重点。

二、中国投票统计描述

2013—2020年,中国在安理会共投赞成票464张,否决票9张,弃权票37张。在8年中,赞成率分别为100%、96.97%、95.45%、92.59%、89.71%、83.05%、87.93%和82.81%,赞成率呈现出整体递减趋势;弃权票在逐年增加;否决票也有上涨趋势。研究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主要看其弃权票和否决票。

(一)弃权票

弃权票涉及乌克兰、苏丹、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1、乌克兰危机。外部的干预是导致乌克兰局势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原因,提出法律和秩序框架内的对话和谈判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所在。中国呼吁各方应从维护乌克兰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持冷静以避免事件紧张的升级,举行会议商讨决议草案。

2、小武器。在磋商过程中,未听取非洲成员国安哥拉、乍得和尼日利亚关于“停止向非国家行为体提供小武器和轻武器”的意见和建议,而非国家行为体正是许多恐怖主义和武装冲突的主要推行者,决议中并未得到充分反映。

3、波黑局势。决议草案将事件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冲突的一方,忽视了局势的复杂性,盲目通过将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并加剧该地区的紧张,俄罗斯、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国家代表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鉴于草案与推动地区和解的精神不符,且存在重大分歧,中国投弃权票。

4、马航事件。针对2014年马航MH-17航班坠落事件,安理会曾在第2166号决议中提出对事件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调查,但在2015年决议草案S/2015/562的磋商过程中,各国在设立刑事法庭方面产生了分歧,强行推动表决不利于安理会成员国的团结,更不利于事件真相的查明,不利于抚慰MH-17航班坠毁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在此草案中投弃权票。

5、布隆迪形势。中国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非盟和东部非洲共同体所作出的努力,但决议内容,特别是关于部署维和行动和政治特派团部分,应当争取布隆迪当事国的同意,充分尊重布隆迪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决议并未明确体现这些内容。

6、苏丹报告。2016年8月12日,安理会第2304(2016)决议中提出建立区域保护部队,但并未就具体问题与苏丹过渡政府进行充分协商以征得政府同意,不利于执行“冲突解决协定”的推进。中国在有争议的S/2016/1085号决议草案中,与俄罗斯等8个国家共同行使弃权票,主张慎用制裁手段,不赞成利用制裁手段对发展中国家施压,避免苏丹局势复杂化。

7、索马里局势。第2317(2016)、2385(2017)号决议中的制裁内容对于实现地区协商解决分歧、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中国希望各国坚持睦邻为善的原则,重新考虑决议中的内容,采取切实措施为实现非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8、海地问题。在当前海地局势总体稳定的形势下,联海支助团授权应当清晰明确,重点帮助海地应对和平与安全问题,不过多涉及海地国内人权问题。安理会成员应就决议草案进行耐心磋商,不应在部分安理会成员对草案仍存在关切的情况下强行推动表决,草案未充分照顾到有关成员的合理关切。

9、中东局势。安理会内部各成员在部分决议草案中表现出很大的分歧,有些合理关切不能被完全采纳,破坏了安理会的团结,进而导致中东局势不断恶化。决议草案虽然包含了停火、禁止化学武器、政治解决和反恐等内容,但并未体现对叙利亚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充分尊重,未体现出“叙人所有、叙人主导”的原则,中国在安理会相关几份决议草案中投了弃权票。

10、利比亚局势。利比亚局势近期出现积极势头,总体依然敏感脆弱。中方提议授权特派团协助利比亚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他成员国建议未来任何监督停火安排都应征得当事方同意。这些都没有在决议中得到反映。

(二)否决票

否决票主要针对于中东地区的叙利亚问题。

关于叙利亚问题,各国提出多项决议草案付诸于投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关于销毁叙利亚化学库存的第2118(2013)号决议以及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第2139(2014)号决议,为致力于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联合国一直未能商定出有效措施来制止这场极为残酷的战争,这与联合国安理会内部的缺乏团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多次投票中,有7次中国和俄罗斯投了反对票。

中东局势。安理会一直密切关注叙利亚人道局势,多次就此召开专门会议。解决叙利亚问题必须兼顾人道主义和反恐兩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叙利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充分听取叙利亚政府的意见,通过政治手段寻求叙利亚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坚决反对选择性地关注某些问题或将人道问题政治化。对于叙利亚问题,中国所否决草案的共同特点:不公正的政治立场,偏袒叙反对派;批评叙政府压迫人权,借希望干涉叙事务,变相帮助叙反对派壮大力量。②

此外,关于委内瑞拉局势,中方呼吁委内瑞拉各方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寻求政治解决方案;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委内瑞拉内政,反对对委内瑞拉进行军事干预。关于伊朗问题,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逐步恢复对伊非法单边制裁,不断升级对伊“极限施压”政策,极力阻挠其他各方执行全面协议,甚至要求延长安理会对伊武器禁运,不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俄英法等国均不支持美方决议草案。

从否决票的统计中,2014年1次、2016年1次,2017年1次,2019年3次,2020年3次,否决票呈上涨趋势,同时也说明国际问题愈来愈复杂,中美俄博弈更加激烈;中东关系仍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各类国际重大事务中,中俄两国的态度和投票具有很强的趋同性。

三、中国投票的深层原因

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意识到联合国的重要性并投身于各项国际事务的斡旋和处理中。面对当今世界上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广泛参与联合国经济、政治领域的各项活动,审慎对待并提出解决或改革的对策和方案,且在各项决议草案中灵活运用投票权表达自己的原则和立场。2013—2020年中国在历次决议草案的投票,均为中国在分析国内外复杂局势,充分结合中国自身发展的情况下的决策,有力地回应了美国学者关于“中国在安理会中对一系列问题表示原则反对……中国则多采取弃权的方式表示反对立场”③的质疑。

(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2013年以来,世界总体局势平稳,但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热点问题错综复杂。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降低,内部分化问题严重,部分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希腊、西班牙等国因债务危机财政赤字不断攀升,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东地区叙利亚局势、巴以冲突和伊朗核问题等短时期内并没有解决的可能,特别是2017年初美国总统换届选举,特朗普上台以来,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局部性动荡和紧张在地区蔓延,对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一方面,美国在高度“关注”中东局势的同时,将目光锁定在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的亚太地区,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强对本地区的政治、军事等资源倾斜,与其盟友伙伴建立合作组织,增强自身对亚太局势的控制。受“再平衡”战略的鼓舞,美日韩三国频频军演,规模不断扩大,旨在震慑朝鲜,加剧了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南海的边界也受到威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联合冲击中国领土领海的底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国际局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全方位立体化外交

近几年来,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打消世界各国对中国崛起与发展的疑虑和猜疑,如何更好地阐述中国的发展目标和中国梦的含义,是摆在新一届领导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针对当前国际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一系列新的外交方针和重要思想。习近平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④第一,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创始国之一,自加入联合国以来,经历了由“体系反对者”“体系的改革者”到“体系的维护者”的角色转换。⑤中国始终奉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秉承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做出的各项工作。2014年5月19日,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既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联合国要高举这面旗帜。”⑥中国支持联合国通过机构改革进行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第二,大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一极,是国际政治走向的决定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此中国注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搁置争议,加强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的合作,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强化沟通交流,共同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中俄关系,习近平指出:“两国关系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第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深化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维护其主权、领土完整及利益。中国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外交之路,努力开创大国外交新局面。

(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千百年来,以仁、礼、信等为主要思想的孔孟文化经久不衰,已建立稳定的思维框架和道德文化体系,长期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睦邻友邦”等优秀传统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合作共赢”;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现“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处理国家冲突和地区冲突时主张“对话协商、和平谈判”,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努力实现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维护和平、兼顾利益、求同存异等外交理念,都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

(四)历史的教训和洗礼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列强欺凌侵略的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无数志士仁人奋起反抗,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中东地区一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苦难走出来的中华民族深知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知处于战火和动乱中人民的苦难,在始终致力于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飞跃的同时,致力于维护其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严禁战火重新复制利比亚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不断以大国身份出席各类活动、参与各类合作。由此很多人开始担心中国的“崛起”,开始戴有色眼镜看中国,将“发展”同“威胁”画等号;也有些人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事务中,始终持观望态度,不敢表达意见,不敢据理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免费搭乘”。通过对2013—2020年中国在安理会决议草案中的投票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始终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近几年来愈来愈明确大国地位和责任,在各类干涉国家内政、主权的决议草案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特别针对随意援引宪章内容而采取制裁的行为,在表决中明确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敢于投否决票,反对任何挑战联合国权威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决心和勇气,加强了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类恐怖主义、宗教势力威胁人类安全等问题,从世界政治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的中国将积极参与重大全球和地区事务,深化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努力整合系统的大国外交理论,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外交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负责任大国的视野和胸怀。

[注釋]

①数据根据联合国官网历次会议记录及U.S.Department of State官网中Vot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2013-2020中关于联合国安理会部分资料整理.详见https://www.un.org/securitycouncil/zh/content/meetings-records和https://www.un.org/securitycouncil/zh/content/veto网站.

②汪学磊.热点外交的“中国方式”:叙利亚问题中国话语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美]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参与世界[M].华宏勋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第295页.

⑤江忆恩.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52.

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251页.

猜你喜欢
安理会叙利亚
俄乌在安理会相互指责
叙利亚
美军撤离预示着新的叙利亚
俄罗斯撤军叙利亚
叙利亚难民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