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或许是对名利的释然

2021-09-06 08:53林采宜
东方企业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太傅李叔同躺平

林采宜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

躺平之人,古已有之,晋代王羲之就是一位。太傅郗鉴,派一位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回来告诉郗鉴说:“王家的男孩都很好,听说我来选女婿,都很振作(拘谨)。只有一个男孩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子躺着,好像没听到似的。”郗鉴说:“这个人做女婿最好。”躺床上无视太傅选婿的就是王羲之,他后来成了郗鉴的女婿。成语“东床快婿”由此而生。

除了晋代王羲之的“坦腹东床”,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文人李叔同也是说躺平就躺平的一位名士。

1918年的春天,一代才子李叔同在杭州削发为僧,放下红尘皈依佛门,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彻底躺平。出家前的李叔同,家财万贯,而且多才多艺,音乐、书法、篆刻,戏剧无所不通,为什么在38岁的盛年,突然放下一切,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谁也说不清。

当然,国外也有以躺平而著名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传说求贤若渴的亚历山大找到第欧根尼,说:“我是亚历山大,请问你有什么要求?”当时正在木桶里晒太阳的第欧根尼回答说:“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比这更惊人的是,亚历山大告别他之后,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那我宁愿是第欧根尼。”

可见,躺平是一种生活哲学,也可以理解为对名利的态度。比如王羲之、李叔同,比如第欧根尼。

有人视躺平为低欲望,我以为未必。躺平,只是对物质欲望,或者说社会名望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而言。比如王羲之,他在太傅选婿时坦腹东床,只能说他对能不能被权贵选为女婿无所谓,他在书法上的追求可是精益求精,欲无止境。再比如第欧根尼,他对亚历山大可以给他的富贵不感兴趣,对思想、对哲学并非没有追求。

自然之美好在于其丰富多彩,社会之美好也在于人各有追求。花有各色,人有各种,本来有人躺着,有人站着,有人跑着……是最正常不过的多元社会,然而最近关于躺平是否合理成了是非对错的争议焦点。

这是时代的狭隘。

在一个言必称努力,志必谈奋斗的拜金时代,除了名利,其他的一切都没有了立足之地。

“优秀”文化本质上是一種攀比文化,所谓优秀,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追求优秀的人总是在攀比中寻求他人肯定,而奋斗、竞争恰好就是参与攀比的必然条件。无数家长对孩子“必须优秀”的期待,无数人对自己“必须优秀”的渴求,是目前社会内卷式竞争的根源所在。

躺平,不仅是对奋斗的否定,也是对优秀和攀比的不屑。

就生活日常而言,物,丰有丰的好,简有简的好;境遇,富贵有富贵的好,清静也有清静的好。且不说不同的人对生存状态可以有不同的偏爱,就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名利态度。这无关乎房价,无关乎社会阶层是否固化、无关乎年青一代活得有没有“希望”。

多元文化的社会,功名利禄就未必是每个人的“希望”,每一个人的追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允许一些人躺平、随遇而安?

猜你喜欢
太傅李叔同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弘一法师的账单
李叔同谈“咸与淡”
公公偏头痛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李叔同的一个动作
朱元璋与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