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深化务实合作

2021-09-06 18:56寇佳丽
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东欧倡议国家

寇佳丽

回望过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经走过9年历程。9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起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引领、涵盖20多个领域的立体合作架构,在多个领域取得早期收获和重要成果。如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区域合作平台。

多因素带来多挑战

提起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我们会想到“16+1”和“17+1”,其实他们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2012年4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在波兰华沙举行会晤,提出了设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100亿美元专项优惠贷款、中国-中东欧投资基金等在内的12项举措,由此形成“16+1”合作机制。2019年4月,希腊正式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6+1”合作也升级为“17+1”。至此,“17+1”合作机制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方向,以跨区域合作为平台,成为发展中欧关系的重要探索,而相关合作成果也非常瞩目。

例如,2012年—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年均增速8%,是中国与欧盟贸易增速的2倍以上;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达1034.5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8.4%;2021年一季度,双方贸易额达到301.3亿美元,同比增长50.2%。

不过,就像所有国际合作机制一样,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17+1合作内含两组结构性矛盾关系,一是区域整体性与国家特殊性矛盾,二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矛盾,前者具有长期静态特点,后者则会随中东欧地区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动态特点。针对前一个矛盾关系,中东欧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但国家间差异明显,对继续深化中国-中东欧务实合作构成挑战。针对后一个矛盾关系,与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建立之初比较,中东欧地区的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新变化,尤其是2018年以来,在美国加大对中东欧的战略倚重以及欧盟突出地缘政治作用的背景下,中东欧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对‘17+1合作机制的目标并不完全契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希望把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打造成为跨区域多边合作的典范,而中东欧国家把‘17+1合作机制作为其在对欧关系和跨大西洋联盟关系之外的补充。”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晓川这样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解释。

“2007年以后,欧洲开始反思对华政策,提出对华合作走到了‘竞争合作期,认为中国是经济竞争者与体制对手;拜登上台以来,多次宣称‘美国回来了,折回亚太地区攻击中国,逼迫一些国家选边站。”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丁纯这样分析。

美国重新介入中东欧地区,采取安全与经贸结合的方式强化其在欧洲的地缘利益,并把能源和数字经济合作作为强化自身与中东欧国家联盟关系的新突破口。美国把为东盟基础设施融资的“蓝点网络”计划复制到中东欧,拜登上台后也表示将进一步强化与中东欧盟友的关系与合作发展。此外,受美国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影响,在捷克、罗马尼亚等一些国家,不利于中国-中东欧合作的舆论已经出现。

因此,当我们看待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时候,中东欧各国的态度和利益取向不能错过,欧盟因素、美国因素也不能错过。

2019年5月8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与羅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关于切尔纳沃德核电厂3、4号机组成立合资公司的初步投资者协议》,标志着双方就该核电项目的合作迈出实质性的重要一步。该项目谈判多年,但是,仅在合约签署一年后,罗马尼亚就宣布“撤销与中国广核集团签署的建设2座核反应堆的协议”。2020年10月份,罗马尼亚同美国签署了一份协议草案;根据草案,美国将帮助罗马尼亚建造两个新的民用核反应堆。

与美国因素的直接作用不同,欧盟因素在发挥影响的时候更加“委婉”。

例如,2018年,欧盟制定欧亚互联互通战略,试图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制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积累的国际合作经验、模式。

务实合作增信心

“面对个别中东欧国家追随美国等对抗中国的政策路线、在涉华核心利益方面触碰红线的情况,中国政府将坚守中国原则和利益,这是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根本基础。没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无从谈起。事实上,个别中东欧国家的反华举动并不能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整体合作局面。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中国-中东欧合作应该更加注重互惠互利,特别是要注重未来怎么样更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构建更加互惠的贸易关系,让合作红利惠及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地区层面、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实现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一凡这样说。

2021年2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强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务实均衡、开放包容、创新进取,是多边主义的生动实践,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愿同中东欧国家顺应时代大势,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愿积极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平台扩大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继续推进双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建设。

高晓川指出:“峰会上,中方提出将加大从中东欧国家的进口力度,这是对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主要关切的积极回应。而未来,中国也应该继续采取加强多、双边务实合作的举措,通过实践增强中东欧国家对合作机制的发展信心。”

“国际形势比从前更复杂,传统意义上的双边政策可能带来联动效应。因此,对于中国-中东欧合作,我们既要有总体的战略性策略,也要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一国一策,同时处理好双边、次区域和区域合作关系。中国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推动高质量发展,只要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足够开放,就会对欧洲国家越来越有吸引力。欧洲国家普遍面临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压力,但凡务实一点,就不会放弃中国市场。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也要研究怎样把中国和中东欧各国的需求、优势转化为互利共赢的机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曲兵这样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推进对接“三海倡议”

2021年7月份,“三海倡议”第六次首脑峰会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峰会倡导促进交通、能源和数字化三个主要领域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海倡议”即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倡议,由克罗地亚和波兰两国于2015年提出。倡议旨在加强地区国家间贸易、基础设施、能源和政治合作,波兰、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等12个中东欧国家均为其成员国。

“三海倡议”聚焦能源、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优先方向在于中欧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二者存在可对接的内在基础。“后疫情时期,中东欧国家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速绿色和数字经济转型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优先手段,为推动中国-中东欧合作与‘三海倡议对接提供了政策机遇与市场契机。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特点决定了与‘三海倡议对接将是深化中国-中东欧合作务实有效的路径。促进中国-中东欧合作与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划相融合,既可以充分调动这一地区国家的积极性,又可以合理规避内外部地缘政治风险,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顺利推进具有重大意义。”高晓川这样强调。

猜你喜欢
中东欧倡议国家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把国家“租”出去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
2010年中东欧国家选举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