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相随

2021-09-06 01:46陈辉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六法意气谢赫

陈辉荣

摘 要: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绘画承担德育、美育和智育的作用。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同时,与之对应的绘画理论不断被诠释和创新,尤其是蕴藏无限智慧和具有独特审美的谢赫“六法”,对中国绘画创作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就谢赫“六法”之于中国绘画的作用和影响,重点分析“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绘画创作的重要性。“气韵生动”位于谢赫“六法”之首,在艺术实践中,强调画家表现形状与色彩的同时,还要体现特有的意气和精神。为了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艺术魅力更好地表现可以“得意忘形”,但“得意忘形”并非不注重形象塑造。意和气在绘画中具有统领作用,呈现绘画艺术的精、气、神。从中可知绘画不仅仅涉及绘画技巧、功力,还要学养其心,精神贯入,达到心与画的高度统一,才能做到人之意气与画之魅力相互依存、融会贯通,以升华到一定的精神高度。

关键词:谢赫“六法”;中国绘画;意气

中国绘画经过演化,不断完善技法和理论,从隋唐时期绘画的记事刻画发展到宋代院体绘画,其技法和功能已日趋成熟并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研究绘画的理论也发展起来。这些发展都避不开谢赫“六法”的理论,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见解独到,造诣极高,对前人和同代人的绘画经验和理论进行了精炼、客观的总结,形成了一套促进中国绘画艺术不断发展的绘画理论,对后来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六法”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界品评绘画内在精神的准绳和重要准则,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认可和推广。谢赫“六法”不断地被运用着、丰富着、发展与完善着,其地位不断被巩固着,深刻影响着现如今的美学理论和思维理念的发展。

一、谢赫“六法”解读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对绘画作品的品评并不多,大多依赖于经史。谢赫“六法”自提出以来,得到历朝历代文人学者的研究和完善。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谢赫“六法”进行了探析。

就“六法”的内涵来看:第一,所谓“气韵生动”,一开始被用来衡量画中的人物、形象,而后延伸到绘画的题材作品、形式因素等。如中国画在画面中注重精神和伦理的体现,整幅画的意和气也时时被提及,如若创作者过分注重于技巧,而忽略了生动展现对象的精、气、神,这幅创作无疑是失败的。故“气韵生动”意指一幅画作不能只表现色彩与形象,更要表现出一定的精神境界,要有对生命的敬畏、热情和活力,意和气需要贯穿画的始终。第二,“骨法用笔”,即创作者创作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骨法和笔法,其中,“骨”字暗指人内在秉性、品性气质的坚韧、果断、勇敢、刚毅,也指观者通过所画对象骨相能体会到的身份气质和精神风貌。“骨法”指用笔所包含的骨力展现出的气力美,这与创作者的民族特色和所选取绘画材料有关。第三,所谓“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笔下的作品形象要与绘画对象本身相似。将“应物象形”放于“气韵”和“骨法”之后,说明不仅要掌握事物的内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还要重视作品的真实性。第四,所谓“随类赋彩”,其中“随类”,可以解释为以集中体现所画物象本身的色彩为准,贴近所画对象色彩,即“随物”;而“赋彩”可解释为“设色”,是在描绘对象时根据其质感和画面的需要进行着染,随着写意画的发展,延伸为主观地处理画面的色彩和笔墨的关系。第五,“经营位置”,创作时要讲究位置的设定和选择,这是创作作品非常关键的一步,创作之前要思考如何构图、布局,正如写文章时构思和谋篇布局,如果构图不到位,再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也于事无补。第六,“传移模写”,一方面可理解为师法古人,一方面是师法自然。既要学习古人的技法套路和笔墨精髓,也要到大自然中观察揣摩万物的生态和变幻,践行真知。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身体力行,其心得所在其中。

二、中国绘画之意气相随

“气韵生动”之于中国画而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是创作主体的精神贯注的内在表现。绘画创作源于创作者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创作灵感,也是艺术家心境的充分体现。其目的是创作吻合作者所表达意愿的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追求精神格调、气质神韵等审美设定的目标,充分诠释出作者的思想。那么创作一件优秀的作品,除了画面布局、色彩格调、技法实施外,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的艺术魅力,就是体现出画面的精、气、神,这是能够触动观者内心的关要。因此,画面必须形神兼备,其内在核心就是意气相随而趣味层生,意者造境,气者生韵,而非人工技術,更重要的是学养其心,实现心与画的高度统一,人之意气与画之生动融为一体。

(一)“气韵生动”之品位高度

谢赫将前人的艺术理论不断地应用推广与升华,形成了一套见解独到的绘画理论。在《古画品录》中,谢赫对“气韵”的内在精髓给出了深入精辟的见解,提出了引领绘画艺术界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思维标准,实现了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完美对接。修身养性是文人之立身之本,其本质在于养气养心,因此“天人合一”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文人们的文化思维,绘画中对“气韵生动”的倡导也符合这一审美原则,从精神层面来看待,能够实现心境与画境的高度统一。龚贤在画论中指出:“画家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不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不可否认,“气韵生动”是文人思维中评判艺术作品的第一审美要素。

(二)绘画作品之“气韵生动”

1.“气韵生动”之“气”的概念源于我国古典哲学思想

伴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气”这一概念逐渐被引申化、具体化,现在泛指人的才情、内在的品质气格。“韵”也由单纯地指所画对象的精神延伸渗透到各绘画作品中的精神、主客体之间的融会贯通。绘画中巧妙地运用“气”和“韵”,可提升和升华所画对象的生命力和绘画艺术内在精神、气质,“气”“韵”的巧妙运用和结合使观赏者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画面的内在精神气质,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获得共鸣。如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笔墨洒脱洗练,水墨浑然一体,精确表现出一位智者神韵。至明代青藤老人、清初八大山人之绘画,皆得“气韵”之精妙。再以韩干的《牧马图》为例,其画风精炼、真实、生动描绘了牧马人的威武、生动的形象以及骏马的强壮体魄、充满生命意识的强劲体态。而赵孟■《浴马图》,画面骏马十四匹,体格雄健,神态各异,立于水渚岸边,或饮水吃草,或卧立嘶鸣,或昂首顾盼,生动传神。画家要做到“气韵生动”,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术素养和丰富的绘画技法,以及天赋和内在的文化素质修养,再加上敏锐的视觉角度、精确的瞬间捕捉,才能绘制出绮丽、生动的永恒画面。

2.“气”和“韵”的互化相生

绘画各部分构成形式遵循各自之基本法则,这个最基本法则即人们常说的“气”,也是绘画艺术最为发扬与倡导的精神,可体现意识之美,可凸显中国文化重人性本体的特点。随着绘画艺术的演变和日益发展,后代绘画理论家、艺术家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对传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气韵”用来表达一幅作品生动与否的具体运用有了新思路,“气韵”乃画的灵魂。

绘画时常提到的开合与聚散,其实就是指“气韵”的贯通与聚散,二者的和谐与否和绘画的意是否淋漓展现紧密相关。处理好组织画面的点、线、面乃至整体的开合、聚散的相互呼应关系是构造作品画面节奏和统一的要领。从这一角度分析,气动韵生就是其互化的过程,中国画讲求用笔的呼应关系,笔笔相生,用笔有情,气韵相生,绵延不断,营造出生动的气局。

3.“气韵生动”的美学观

“气韵生动”可以理解为精、气、神的集中表现。中国绘画重在表现精、气、神,常常以一种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心中的意境。例如,五代后梁的画家荆浩,常常作画写山中古松,展现山中古松的坚韧顽强、高风亮节之气,此外,画中的云中山顶,展现四面峰峦的雄伟之气势,意气相随。再如朱耷的作品《荷花水鸟图》,用高简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荷花几朵,危石之上栖息一只孤独而怒视的小鸟,表达其孤独、无奈和愤怒反抗的内心世界。作者很好地运用表达的载体,将内心的心境映入纸上,在平面的画面注入灵魂,意气相随地驱动着笔墨五彩,洗练的几笔,妙笔生辉,一时间,荷花、小鸟跃然于纸上,展现对生命的敬畏和完美诠释,达到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地,而这正是“意”和“气”的运化过程、心画合一的境界。

三、“气韵生动”于美学理论和绘画思维理念的启示

(一)对美学的影响

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中国后,一些人一度怀疑中国绘画艺术的存在和意义,认为其缺乏张力,不够夺人眼球,不够直接,过于保守等。这种基于形式的评判,给中国绘画艺术和理论研究带来不少的冲击,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时候,无疑发现我们对于传统认知的肤浅和薄弱。正因如此,我们要溯源,回归到“传移模写”的精神来,寻找我们绘画本质所在,“六法”的再度发掘,将其作用无限放大,而“气韵生动”的精神标杆,能够穿透表象看到精神内核,无疑促进了美学理论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理解“气韵”并不难,但要真正做到“气韵生动”并不容易,需要统筹形象塑造与神韵,对作品倾注深情,贯入主体的精神,赋予其生命力,才能更好呈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二)“氣韵生动”——生命之永恒

黄宾虹提到,“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由此可见,功夫先修“力”然后渐化“气”,气乃生命力的内在表征,解决“气韵生动”的关键在于气能否押住画面。生命的存活在于一口气,而绘画的魅力是富有生命力的、有体量和空间的。绘画承载着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神韵、精神气质和生命意识。综上所述,绘画要实现生命之恒久,跨越时空依然彰显其艺术魅力,除了巧妙的构思,基于自然和实际生活,深入了解和理解物象品性,应有才艺独运,还要意气相随的精神高度统领贯之。激活作品的生命力量,融化人格的精神品质,升华为至纯至真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明玉.应物象形 气韵生动:宋金磁州窑婴戏图的意境内涵[J].中国陶瓷工业,2021(2):58-64.

[2]孟香香.谈宋代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J].艺术品鉴,2021(8):137-138.

[3]陈若鸥.谢赫“六法论”的当代意义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46-47.

作者单位:

广州画院

猜你喜欢
六法意气谢赫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探析
雪夜读书
浅析刘道醇之“六要论”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西汉秘密花园
不该丢失的意气
谈意气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