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留白的起源与表达形式

2021-09-06 01:46申大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留白起源中国画

申大伟

摘 要:留白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刻意留下的空白,往往是通过简化画面布景或者对部分画面进行虚化从而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整个艺术创作更加协调、更有意境、更具审美价值,通过留白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画的美感。文章概括了留白基本概念,选取部分案例进行探讨,对留白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起源与表达形式进行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留白;中国画;起源;表达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20JG006Q)资助成果。

中国画的创作与基本架构往往讲究形式美,关于留白的艺术精神可以追溯到老庄时代,很早以前,中国画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与独到的画面章法。例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虚实结合、繁简得当等等,讲究营造一种意境美,而想要营造这种意境,塑造这种形式美,艺术家们常常会用到的一种构图手法就是留白,艺术创作者往往通过设置一定的留白来打造中国画的形式美[1]。

留白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白纸中没有笔墨触碰的地方,即没有画画的地方;另一层是指没有画出具体的物象,即便画出了底色,若没有具体的物也是留白。

一、中国画中留白的起源

老子曾有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再则《論语》中也有“绘事后素”的说法。留白与这些哲学思想可谓是一脉相承。清朝的张式曾于其著作《画谭》中言:“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2]这里的空白便不是笔墨未触碰之处,而是指没有具体的意象,刻意留出的虚处,从而营造一种想象空间。所以说,中国画中的留白,不仅仅是白纸中的空白之处,而是为了整体画面服务而留下的虚处,它也是整体画面的一部分,使整个作品画面更加精美,更具章法,从而渲染出更美的意境。

从东晋著名书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作品中的陈设布景十分简单,仅以少量的山水为点缀,大部分为留白。例如他的《洛神赋图》,以大量留白和少量物的点缀来刻画人物和地点,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又好像超脱于现实,营造出了十分优美的意境。

中国画不在于对所见之物的形象描绘得多么具体,不是照搬所见之物,不重写实而是在于写意,通过笔墨直观表现出自己的本心,这是中国画独特的精神内核与美学态度。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入侵,对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中国画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艺术构图形式逐渐转化为一种满构图的形式,传统中国画中的大量留白逐渐减少,艺术家们开始用更多的物象来代替留白,画中的陈设布景也逐渐丰富起来。虽然如此,留白还是中国画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研究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中国画留白的表现形式

艺术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古人关于黑白之美可以这样总结:黑为实,白为虚,黑白与虚实往往相对应存在,二者缺一不可。在中国画创作工作中,关于留白的运用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

(一)虚实

清郑绩言:“深处必消一淡,密处要间以疏……所谓虚实实虚,虚实相生,相生不尽,如此作法,虽千山万树,全幅写满,岂有见其迫塞者耶?”这句话中何为“实”,实则是在画面中具体物化的形象[3-4]。何为“虚”呢,则是没有具体的物象,被虚化了的物。

具体可以以马远《寒江独钓图》为例,其整个画面存在大量留白,白雾茫茫,图中可见一叶扁舟独自漂流,还有一人独自垂钓,画中没有山,也没有具体的水,只有寥寥数笔用来展示微波。大面积的留白以及虚实之间展现整体画面的苍凉与空洞,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也让观者不禁感到悲凉与萧瑟。大量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不禁让人对着萧条的景象浮想联翩。

李可染先生对于留白的运用也十分熟练,他认为艺术创作有其规律,景与景、物与物之间应当严格分开,留有一定的空白,要注意虚实结合。例如其画作《江南水乡》中,李可染先生关于江南水乡的刻画就用了留白来展现。画中有很多江南实景,例如白墙青瓦的小屋、拱桥,在实景描绘之际,通过刻意留白来展现意境。例如刻画渔人撑篙、在水面刻画树木倒影,体现出水面的波动,使整个画面十分灵动、意境十分悠远,完美地体现了江南水乡水汽氤氲的氛围,使观者仿佛身处其中。

黑与白结合,实与虚相间,只有有效结合,合理搭配,二者统一才能使画面更加精彩,并营造出意境。比如华嵒的《天山积雪图》,画中想要描绘风雪即将来临之景,通过低垂的云幕与层层阴霾,描绘出天空的晦暗。画中重重叠叠的雪峰雪白透亮,与天空的晦暗形成反差,给人视觉上带来巨大冲击,再加上作者在画面留下大量的空白,更是表现出整个画面的意境之美,营造出瑰丽的视觉盛宴,很容易吸引观者眼球。

再以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为例,该图是一幅写意水墨画,通过对笔墨水分的掌控来写意,于枯湿浓淡间点画葡萄枝叶,布局十分特别。此画也用了留白,通过巧妙地选择了留白位置,且水墨与留白体量大致相同,不但没有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让人觉得十分有趣。对于繁盛的枝叶选择用比较大块的水墨来点缀,笔墨挥洒间展现了作者的真性情,虽然画中仅有一枝葡萄,但却通过虚实结合以及巧妙的留白使观者想象出葡萄千千万万,十分具有画面感,这就是黑与白、虚与实的巧妙之处。动静、虚实结合,有聚有散,互相照应,从而使整体的画面十分灵动和活跃,充满节奏感和画面感。

(二)繁简

明代恽向云:“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洁则抹尽云雾,独存孤贵,翠黛烟鬟,敛容而退矣。而或者以笔之寡少为简,非也……予尝以画品高贵在繁简之外,世尚无有知者。”画家对于自己的画面一般都要求简单整洁,然而这里要求的简单只是表面上画面上的简单,而不是意境简单,简单的画面也能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千思万想,往往越是极简的画面,越能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复杂。不能以画面上物的多少、线条描绘的多少来判定一个作品是否简单,也不能凭借表面上线条的描绘来判断这个作品是否具有意境和深意,而是应当探究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与营造出的巧妙意境。

以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为例,这幅画表面来看关于实物描写十分繁杂,在繁杂的景物描绘之下用了少量的留白,例如一小片晴空、一小股清泉,再加上几缕青烟,让整个画面不再那么沉重。如若没有这些留白,整个画面则会十分压抑和沉重,且毫无趣味,因此并不是景物描绘越繁多,整个画作就越有意思。中国画讲究简约,而这个“简”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而是对物象的高度概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设置大量的留白其实是对具体物象的简化,不仅不简单和单调,反而使得作者想要表现的物象与画面更加集中和具体,通过留白使画面变得简洁,在繁与简的对比之中达成良好的效果。

再比如朱耷的《禽鸟图》,这幅画中,一只鸟单脚站立,并翻着白眼,另一只鸟则作蜷缩样,弓背缩脖,显得畏手畏脚,畏惧之中又有几分孤傲,十分有趣。整体画面上关于禽鸟的描绘,作者用笔十分矫健和泼辣,用墨十分流畅,一气呵成,整个动作十分灵动有趣,仅通过对一只鸟的描绘便能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与真实意图。作者十分擅长对画面进行高度概括,通过一只鸟,加上大量的留白便给观者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并营造出神奇的画面感,意境悠长深远。

这也可以说明表面上的简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简单,不是越复杂的内容与画面越能表现更多的趣味和意境,也就是说画面的表达不应该是内容的堆砌,而应当是繁简得当,在细微之处展现作者的艺术功力,注入作者的真实情感并给观者留以想象。

(三)疏密

清代邓石如云:“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里的“疏”,不是指空白无物,而应当有物与景的描绘,只是不应当只是物的繁杂堆砌,使人感到窒息和沉重,而是应当疏密结合、虚实相当,使画面协调统一。例如吴历的《墨井草堂消夏图》,这幅画是描绘一个雨后的清晨,画中可见,关于景物描绘有疏有密,且画面对比十分鲜明,例如关于山石树木的描绘边缘十分清晰,再加以适当的留白来表现水面的平静,水边还有树木和稻田。吴历画中的自己则是一个逍遥自在的隐士,画中人物是一个袒胸露乳的形象,慵懒地翘着二郎腿,仅穿着一只鞋,手上捧着一本书好生自在悠闲,这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想要隐匿山水的渴望。再看画卷局部,清晨树上滴着雨,树的枝叶也被雨水打湿低垂,从远处看雾气沉沉,有一片稻田隱匿其中,然而有几只水鸟的出现打破了这片宁静。整个画面中笔墨清淡精细,层次十分分明,营造出寂静的氛围,虚实与动静对比鲜明,加上专门设置的留白给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因此使整个画面不是那么沉重和压抑,巧妙恰当的疏密对比使整个画面生动形象。

三、结语

留白是中国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画的外在形象特点,因此关于留白的处理与运用,也体现了中国画的画面章法。只有巧妙运用留白,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繁有简,整个画面才生动形象。留白不是简简单单的空白,它是有形有质的,往往是与画中的形象互为表里且相得益彰的,通过留白来展现虚实之景、繁简之分,从而形成营造出微妙的意境。因此,在中国画绘画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留白的把握十分关键,巧妙地运用留白对整个画面形象的呈现、对于作者内心的真正情感的表达都十分关键,只有巧妙运用留白,才能给观者留下更大的想象余地,让整个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范春晓,徐文生.中国画的形式美:留白[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26-27.

[2]万怡.“留白”:中国艺术审美的新境界[J].文学界(理论版),2011(4):266-267.

[3]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齐鲁艺苑,2008(1):19-21.

[4]徐邠.想象的空间:中国画留白之诠释[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5):62-63.

作者单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留白起源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