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心里的“坏孩子”

2021-09-07 20:35殷音
科学24小时 2021年9期
关键词:坏孩子攻击性同学

殷音

进入新学期,两个月未见的同学们又聚在一起,免不了有很多校园“新闻”要聊。而占据“新闻主角”地位的除了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还有一些“坏孩子”。甚至,同学们对“坏孩子”的事情往往更感兴趣。有时候,似乎也想体验一把做“坏孩子”的感觉,却又怕自己真的变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

“坏孩子”的吸引力

不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现实中,似乎总有一些“坏孩子”格外吸引我们的注意,甚至还会让我们产生羡慕的感觉。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坏孩子”并不总是令人讨厌的,相反,他们身上有一些颇受人欢迎的特征。比如:

1 桀骜不驯,富于个人英雄主义

那些经常被同学们提起的“坏孩子”,往往有一个共同点:敢于冒险。他们敢说敢做,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胆量将其付诸实践;敢于挑战权威,可以不在乎他人的评价,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较随性。而大多数同学则由于从小被教导要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习惯于循规蹈矩,总是担心会因犯错而受到惩罚,平时少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也因害怕他人的质疑而习惯于将一些想法藏在心里。

羡慕“坏孩子”,其实是我们在渴望勇敢。青春期是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阶段,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大部分来源于他人的看法,因此显得更为敏感和患得患失。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坚定,不因外界因素而产生自我怀疑,“坏孩子”的表现满足了这一想法。

2 怡然自得,拥有更多自由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有许多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按时上学、按时写作业等。还有许多不允许做的事情,比如去网吧、带手机等。有时候就连一日三餐吃什么都被安排好了。生活单一,并没有多少可以自由选择的事情。再看看那些“坏孩子”,似乎他们可以自己做很多决定,似乎他们的世界更加自由快乐。

羡慕“坏孩子”,其实体现了我们对自主权的渴望。对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来说,随着自主性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在家长眼中,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会给我们施加较多限制。我们无法说服父母给予自己更多自由,便更加希望能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掌控感,而“坏孩子”的一些表现恰好满足了这一想法。

3广交朋友,充分展现社交魅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人际交往圈逐渐从家庭转移到学校,交往群体也自然从家人转为同学,这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开始。

我们会发现,刚进入新班级时,大家都还比较拘束,但“坏孩子”们已经认了好几个“兄弟”;当我们刚与同学建立稳定友谊时,“坏孩子”们已经与高年级的同学打成一片,不管在哪个班提到他们的名字,同学们都有所耳闻,论知名度不输学习优异的学生。尽管“坏孩子”们有时令老师和家长头疼,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在群体中显得独特和耀眼。

羡慕“坏孩子”,其实是渴望获得支持与认可。随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日渐丰富,对交流领域的要求比儿时更广泛,需要通过接触不同的人来满足不同的交流需求。但在学校,我们的社交圈往往集中在班级内,能够获得的支持感来源单一。同时我们更希望自己容易被他人关注,感受到更多的接纳与认可,“坏孩子”再一次满足了这一想法。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被“坏孩子”吸引,并不是被他们的不良品行所吸引,真正让我们羡慕的是他们敢于冒险、自由瀟洒和引人瞩目的特质。在“坏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自己想拥有却还没有拥有的东西。

拥抱你心中的“坏孩子”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好奇、调皮甚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这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提到攻击性,我们常常会认为是一种坏的品性,所以我们习惯性地压制它,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家喜欢的乖孩子。但是,如果攻击性不能被合理释放,比如经常为了得到夸奖而迎合他人的要求,压抑自己的需求,避免攻击性外露,过久地累积压抑后,我们可能会把攻击性朝向自身,导致对外界的评价敏感而自卑,出现缺乏动力、疲惫乏味的表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也会大打折扣。

其实攻击性如果能够恰当地表达与转化,也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驱力。承认自己心中有一个“坏孩子”并不容易,但一直努力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也很辛苦。偶尔我们也需要合理地释放。

1 允许自己达不到别人的要求。别人的要求和期待并不一定是你人生的正确答案。我们虽然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但也要找寻自己的步调和方向。如果你对此感到担忧,可以寻找你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或心理老师等能够陪伴、倾听而不加以评判的群体,去分享这种脆弱、恐惧和尴尬的感受,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2 尝试用多种途径表达“躁动不安”的自我。你可以时不时地画几笔画,哼歌,学着话剧里的演员模仿一段表演,或跟随音乐乱跳一通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练习技艺或是赢得好成绩,只是单纯地释放一下心中顽皮的那个“我”。想一想在淋浴时的歌唱,想一想在纸上随性的涂鸦,我们要找一个安全的角落尽情放松自己,不必担心失败和不完美,这会带给你活力和元气。

3 专注体会当下的生活乐趣,建构自己的自由天地。虽然我们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忙于学业可能让我们对原先喜欢的一些事也失去了兴趣,但其实身边的事物每天都在变化,有很多小惊喜等着我们发现。你留心过校园走廊边的紫藤萝吗?凌霄花什么时候开得最盛?燕子筑巢何时离开?是否感受到迎面的风在温热中混入了一丝凉意……当你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填满,请更多地用你的感官去体会身边事物,让乐趣来得更简单些。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内心里藏着一个“坏孩子”,别担心,这并不是你“变坏”的预兆。透过“坏孩子”,我们能够看见自己真正渴望获得的东西,从而合理释放内在的攻击性和力量。接纳自己的内心,就能拥抱一个更完整的“我”,一个更真实的“我”,一个更自在、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的“我”!

猜你喜欢
坏孩子攻击性同学
没带作业的“坏孩子”
坏孩子和好孩子,你爱哪一个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动物也秒懂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有坏孩子问我要钱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坏孩子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