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策略与原则

2021-09-07 05:19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品牌效应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摘 要】建设圆融统整,具有特色和教育性的学校文化系统是校长治校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与呈现存在缺乏个性、淡化“童味”、随意零碎和难觅历史内脉等问题。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校训、学校汉字、建筑物名称和课程或课堂的品牌名称的设计着手。另外,学校文化设计与重构须注意相机而行、精心炼意和内蕴结构,将学校文化传达的育人理念付诸实践。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建设;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3-0142-03

【作者简介】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学校文化的设计与建设作为“内部装修”的重要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整体上还存在巨大的改造和重构空间。

一、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个性,一校如此,他校亦然。对于校训,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员沈曙虹称有“老八股”“新八股”“新新八股”等三类情形。“勤奋、尊师、守纪、创新”之类属于“老八股”;直接引用《论语》《学记》等典籍中的一两句话属于“新八股”;而类似“做最好的自己”等激励式校训则属于“新新八股”。

二是太过刚性,背离“童质”,淡化“童味”。以小学为例,当前存有许多令人感觉“硬梆梆”的校园文化,而有一定游戏色彩、能让人感受到一点“童年乐园”意趣的校园文化则不多。

三是随意零碎,未立“主脑”,无有章法。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有言:“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作文一篇”尚须有“主脑”,又何况一所学校、一座校园的文化建设呢?

四是因人而异,文随主便,代有更迭,难觅内脉。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不断注入新思想,更关键的是要能从过往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梳理出一条内在的脉络。一个善于让学校文化“成熟”起来的校长,才是一个“成熟的校长”。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与策略

1.校训的设计与思考。

校训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精神,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而拟定的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较大指导意义、较高规范价值和较强劝勉作用,又具有一定哲理意蕴、意味隽永的教育箴言或训语。在广义上,它指学校校训系统,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精神以及师训、学训等;狭义则指其中起核心或灵魂作用的那一条箴言或训语。校训系统内部应圆融统整、自成一体,其他因素可在狭义“校训”的基础上向上推导,向下演绎。

校训是一所学校宝贵的财富,是学校文化设计的逻辑起点。校长理应高度重视校训的确立、阐释和宣传,努力让它深入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之中,促使它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例如,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学校确立的校训是“勤恳”(勤于为事,诚恳做人)。该校由两校合并,异地新建而成。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因而,以农耕文化来隐喻教育文化,不无道理。学校就此确立了“教育即耕耘,成人即陶冶”的办学理念、“将学校建成师生迷恋的精神家园”的办学追求、“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的师训、“让天天向上成为生命的惯性”的学训和“上善若水,脚踏实地,思变求通”的学校精神。又如,南通市陆洪闸小学确立的校训是“为今天,也为明天”,师训是“勤、恒、思、用”。它们都是从校友、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瑞龙的著作以及给子女的信件中精心选出的词句。

由此可见,设计适合的校训首先需要悉心寻找、精准瞄定一个校本性附着物,它们可以是校名、学校历史渊源、区域特色和地本资源等,其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思想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附着其上,使校训系统成为学校的校本化表达。

2.“学校汉字”的设计与思考。

精选一个字,作为“学校汉字”是设计学校文化的创新之举。如果把校训视为学校文化的灵魂或“主脑”,那“学校汉字”就是学校文化的眼睛。例如,南通市如东县栟茶小学的学校汉字为“秀”,原因有以下几点:(1)“栟”在古书上指棕榈。据说,在通讯不便的年代,当地渔民远望它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树高即为“秀”,古语有“木秀于林”。为此,学校早期名为“栟茶启秀两等小学堂”。(2)“秀”有谷类作物抽穗开花的意思,即“拔节孕穗”,学生的青少年阶段就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优秀的人。(3)“秀”英文单词谐音“show”,即呈现、展示的意思,代表学校希望僻处乡村的学生也能自信起来,向他人展示自我的风采。

“学校汉字”看似只有一字,实则为学校诸种文化元素的交集。围绕它,可以创造很多有意义的“文化事件”。这些事件都能为师生铭记于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一种育人资源,创生出一种文化氛围,使师生的生命成长与学校的过去与未来相融相生。

3.建筑物等名称的设计与思考。

校园内的建筑物等名称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但部分学校在此非常随意、凌乱,尽失应有和可有的文化气息,令人甚觉可惜。“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建筑物固然是“第二自然”,我们还应尽可能让它们“充满崇高的精神”,而这“崇高的精神”首先源于命名。例如,南通市通州区南山湖小学的楼名依次为“看山楼”“雨奇楼”“听水楼”“鸣涧楼”“映日楼”,还有一个“金蔷薇剧场”。楼名借用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山水诗”中的一些意象;而剧场名源自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集《金蔷薇》,其中收录了金厂清洁工积攒金屑,做成“金蔷薇”赠给心爱之人的动人故事。这样的楼名设计,既注意吸纳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当观照外民族文化,达到了中外文化相映成趣的效应。

学校建筑物等名称的命名不仅可以观照学校的历史背景文化和学校远大的发展愿景,还可以赋予学校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崇高的精神,使学校文化进一步迈向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

4.课程品牌的设计与思考。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品质的追求也随之提升,“品牌效应”在生活中变得举足轻重。同样,学校在学科课程建设时也要强化品牌意识,改变课程低层次、碎片化倾向,使品牌课程与课堂适应学生需求,赢得学生信任。例如,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学校四幢教学大楼之间有一条240米的长廊,学校在设计时将其做成“二十四节气课程长廊”,与农耕文化的教育隐喻相契合。“校园即课程”,围绕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情画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课程长廊做得颇有诗情画意,称得上是“课程上品”。

作为学校育人的载体,课程也是学校的“产品”,其质量决定着学校育人的质量,其特质决定着学校发展的特色。为了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学校要优化、打造好课程品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三、学校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其一,相机而立。对学校文化进行变革性设计,最好的时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重要节点,譬如异地新建等。当然,如果學校理念文化确实太过陈旧、老套,甚至与时代精神相去甚远、格格不入,那也应该对学校文化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与重构。总之,文化建设不应是个人行为,而应是以集体智慧结晶,赢得公众认同。

其二,精心炼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炼意”在这里指顶层设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让所有的教育细节都指向我们的教育追求,用所有的教育实践来展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所炼之意常能最集中、凝练地表达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解。

其三,内蕴结构。在所炼之意的统摄下,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整体考虑,结构全局。例如,苏锡通园区实验学校将“勤恳”或“农垦文化”的隐喻贯穿始终。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先生说:“学校文化建设要专注一致性,凝练一致性,实施一致性。”学校管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它有没有合理的内在结构。炼意既基于结构化思维,也有助于思维的结构化。

其四,赢在执行。创意固然重要,但把创意“做出来”,才最重要。正如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程红兵先生所说:“口号只有化为教育工作者的言行细节,才能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才有意义。”

猜你喜欢
品牌效应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长寿区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
透过世纪之窗再看中国南通纺织业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论新时代实施群众文化“品牌效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