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解构与建构

2021-09-07 05:19张康桥
江苏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摘 要】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标志。想要建构良好的学校文化,首先要对其进行解构,一般来说,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校情、学情等因素,针对文化建设在不同层面的困难与问题,理性思考其成因,探索新的建构路径,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建设;解构与建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3-0145-04

【作者简介】张康桥,江苏省溧阳市燕湖小学(江苏溧阳,213300)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文化正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主题之一,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品质。在教育领域,学校文化建设也正成为当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建构良好的学校文化生态系统,首先要揭示并解构其内涵。在空间概念上,文化是一所学校以及学校中这群人存在方式的描述,在时间概念上,学校文化还意味着传承和创造。总的来说,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使命与愿景在时空维度的综合表达。一般意义上,可以将学校文化解构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本文试图从这四个层面,结合当下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成因与路径,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高品质发展。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在实践中,很多校长将物质文化建设理解为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严重窄化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内涵。物质文化不仅包括校园环境,还包括教育教学装备与基础设施等所处的状态。目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大体上有四种:宣传式、景观式、博物馆式和学习现场式。

1.宣传式。

宣传式物质文化建设就是“广而告之”学校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学校文化表达需要管理者非常慎重地看待“宣传”的立场与视角,因为立场与视角不同,它传达的价值观念也不同。例如,学校的橱窗如果只是宣传学校的各种荣誉与成绩,那这种文化建设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而并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样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很可能引发一种功利性文化。相反,如果透过橱窗传达的是学校的教育理解与追求,那么就可能创生一种专业追求的文化;如果传达的是师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那么就会传播一种学生立场与学习中心的文化。

在宣传式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与管理者要从学校的现实情况出发,谨慎确立学校“宣传”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愿景,能否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并有效促进人的发展。

2.景观式。

创设景观式学校文化符号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另一种路径。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拥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选择在校园里造景:有的是为了美化环境,有的是为了体现特色,还有的只是为了打造景点,这些景观式物质文化建设不能说毫无价值,但至少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追求的学校教育中,它们是不必要、不准确的价值表征,不具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育人可能性。

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物质文化景观对于学校来说是必要的表达。但其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学校的文化底蕴、发展愿景和育人价值等核心因素。

3.博物馆式。

学校建微博物馆可谓方兴未艾。有的基于“地缘政治”需要,如学校处在运河边上的小镇,因此,学校把过去的船、船桨、缆绳以及船民生活的锅碗瓢盆等都搬进了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建造运河文化地方微博物馆;有的基于弘扬“地方特色”需要,学校把地方非遗文化项目相关的旧物件与代表作全搬进了学校;有的基于学校社团或者校本课程做出特色的需要,建设蝴蝶标本博物馆、蚕桑文化博物馆和剪纸博物馆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校博物馆的观赏价值大于教育价值,真正基于学与教的互动还需走进“田野”。一方面真正的地方文化还是扎根在一方水土中,另一方面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大多数学校建设的博物馆远达不到教学博物馆或真正博物馆的要求。事实上,学校基于真正的博物馆研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4.学习现场式。

学习现场式指的是把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成学习的现场,把整个学校变成多元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学习现场环境。学习现场环境需体现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活动”与“成果”。例如,常州市博爱小学把学校建成了圖书馆,称之为“图书馆里的学校”。学校利用图书馆的学习现场,设置了面向每个学生的岗位角色、阅读任务和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容易推广,除了“图书馆里的学校”外,还可以建设“艺术馆里的学校”“体育场里的学校”等。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从艺术社区式学校、体育社区式学校或茶文化学校等主题中提炼学校的愿景、使命与价值观,并用隐喻、象征、演绎等方式辐射、引领全校各项工作。但这种物质文化建设的形式不能仅仅服务于学校的文化特色项目或特色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特征与需求以及教师与家长的期待,避免学校文化建设的本末倒置。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学校制度建构的过程也是学校制度文化生成的过程。从制度文化的角度观察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制度和非文本制度两个方面。

1.文本制度。

文本制度一般是指学校的章程、各类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大多数学校都会汇编一本《学校管理制度集》。一般而言,对学校文本制度的考察须抓住一基本“法”、一重大“法”、数重要“法”来观察其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学校文化建构的影响。具体来说,一基本“法”指的是学校章程,一重大“法”即学校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与行动纲领,数重要“法”是指与师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法”。例如,学校教职工职称推荐与技术岗位等级晋升办法、学校杰出与优秀学生评选办法等。

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但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学校的章程。一方面,学校诸多权限已被上级多个部门接管,只剩下理论意义上的权限,如教工聘任权、财务支配权等;另一方面,公办学校的章程远没有上级文件具有约束力与引领力。这导致许多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的章程形同虚设。

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之所以“失魂落魄”,是因为一般学校已失去了自主办学的环境。但这并不代表学校失去了自主建构学校制度文化的空间,学校仍可以在育人场景、课程与教学、学科建设、校园生活、家校合作和师生评价等方面,建构凝聚集体智慧、获得集体认同并能够长期延续的学校制度文化。

2.非文本制度。

非文本制度一般指学校虽然没有用文本的形式确定为规章制度,但绝大多数人都遵守的惯例或习俗。例如,重庆谢家湾小学取消了上下课铃声,成为一所没有铃声的学校。当下,很多学校还在细化铃声,如预备铃、上课铃等,这种做法在凸显精致管理的同时,也造成學生对信号的依赖,且不能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谢家湾小学的“移风易俗”,其实是对全校师生的时间管理、规则意识与不影响他人的良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铃声之外,学校还有大扫除、会议惯例、教研活动惯例、家长会惯例和节日活动等非文本制度。面对非文本制度,有的校长以精细化管理为名,不断把好的习俗上升为文本制度,也有校长不断改良优化,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就学校习俗而言,学校管理者需要做更深入的观察研究,警惕以精细化管理为名将习俗、惯例上升编织为无所不包的文本制度。这种方式虽然强化了领导力,但更容易失去群体的文化创造力。

三、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指个体行动所表达的状态以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中最关键的行为就是学与教的行为。学与教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校课程、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政治生活”。

1.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样态。不同的办学理念创生不同的学校课程结构,不同的课程结构也反映着不同的学校文化。首先,从课程决策层面看,很多学校既没有专家委员会,也没有学术委员会和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机制与体系的建构更是严重缺位。其次,从课程改革层面看,一些学校试图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整体系统建构,但课程整合更多体现在课表名称等形式上的变化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等依旧没有质的改变。

诚然,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标志,课程架构最能直观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学校都在改革甚至重建学校的课程。但是,学校课程的建构不仅需要严肃的顶层设计,还需要严谨的课程规划;不仅需要充分的多方论证,还需要科学的资源分配;不仅需要将育人目标具体化,构建序列化的评价标准,还需要不断针对评价工具进行实验与改进。但在现实中,许多学校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开展并完成了这些工作。这种急功近利的课程改革文化或许会营造暂时的发展繁荣现象,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样态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数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三步五环”等教学过程的优化改革,到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再到效率主义变革,直至各种理念主张下的课堂重建。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主张主导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但这样的改革由于政策取向、评价标准和教师素质与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较好地落地和推广,很难扎根校园并形成一种生态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

3.学生的“政治生活”。

“一校一世界,一班一国家”,学校即社会。在一所学校里,学生过着怎样的“政治生活”就体现了怎样的学校文化。如果所有的班干部都只由班主任任命,那学校就谈不上民主,如果学校的所有决策从来不听取学生的意见,那么这所学校就不可能秉持儿童立场。

我国倡导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校就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学生“政治生活方式”。例如,溧阳有一些学校以“教育就是服务”为基本理念,采用全员服务、服务育人的办法,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相应的服务岗位,并明确岗位要求,依据民主集中原则,先自主申请,后协调到岗。作为一种尝试,这离真正建构学生的“政治生活方式”还很远,而这恰恰又是学校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探究的课题之一。

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一般是对办学愿景和学校价值观的总结提炼,以使命或校训的方式呈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有表达无载体,二是有表达有载体,但没有行动或行动的凝聚力不强。文化凝聚力是串联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最终升华为精神文化的钥匙,强化学校的文化凝聚力是建设学校精神文化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设“神圣建筑”。“神圣建筑”是文化的标识,例如,古罗马的角斗场、中国的长城等。同样,学校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也须通过一些具有审美价值和育人价值的“神圣建筑”来达成。第二,撰写“学校经书”。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撰写“学校经书”,“学校经书”需要校长的文化自觉,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教育行政人员的广泛参与。第三,创造“文化仪式”。仪式即理念的表达,文化的传播。文化仪式能让价值与理念可视化、可衍生。第四,树立“榜样人物”。形成文化凝聚力需要借助榜样力量。榜样作为文化内在的凝聚力,是引领学校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第五,讲述“英雄故事”。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英雄故事又称教育传奇。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传奇”。第六,关注教育细节。只有注重教育细节才能把学校宏大的表达转换为具体的教育行动。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文化建设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