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刍议

2021-09-07 05:29苏忱
江苏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系统构建学校文化

【摘 要】文化具有丰富而广泛的本质内涵,对学校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因人而异,但学校文化必定与特定的传统与历史密切相关联,并且需要长期培育。学校文化的系统建构主要可以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与环境文化和课程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在培育学校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选择学校发展的合适阶段,不同学校或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对文化建设的若干方面优先突破,以取得明显成效。另外,不同学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以突破同质化办学,实现学校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学校文化;系统构建;关注重点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3-0157-04

【作者简介】苏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200000)副会长,教授。

2021年5月,笔者应邀参加了江苏组织举行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峰论坛”,并即席做了一个报告。此次论坛后,笔者对学校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文化和学校文化的概念广泛多样,学校管理者需要选择适切的定义作为支点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建构,实现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高位目标。

一、文化内涵广泛而多义

很多年前,笔者尝试通过溯源文化的定义研究学校文化,从各种资料上找到了150余种各有差异的定义和阐述,如《辞海》对文化做如下定义:从广义来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文化的定义则是:文化是群体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一切人群可观察的具有特色、表示各部落社会特性的一种特征群。显然,不同的定义存在着极大的差异。2000年,学者郑金洲的《教育文化学》出版,其中收集的文化定义多达300余种。近些年来,虽有更多的人讨论文化,但莫衷一是。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大小范围不一,内涵确定不同,论述角度多样。当然在如此众多的论述与表述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得有所选择,并做出相对自洽的定义,否则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与思考便失去了支点。在反复考量和比较中,笔者对文化做出如下表述。所谓文化,那就是在一个相对的时空内,特定的人群形成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文化有着群体性、引领性、时代性、民族性、阶段性等基本特点。

二、对学校文化的一般理解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因此研究学校文化,首先应该从认识组织文化开始,而这也得到了学校文化研究者的基本认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出现一些学校管理的代表性著作,如霍伊(W.K. Hoy)等的《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斯诺登(P.E. Snowden)等的《学校领导与管理:重要概念、个案研究与模拟练习》,还有欧文斯(R.G. Owens)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等。这些著作在探讨学校文化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起点。学校文化的研究与建构,更多的是受到企业中组织文化的影响。赫克曼(Heckman)对学校文化的理解经常被引用:“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学校文化与自身的传统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赫克曼基于学校文化的理解和归纳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极具启示作用,但要特别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文化共建,信念共享,二是文化需要与特定的传统与历史密切相关,三是文化需要长期培育。

三、学校文化的系统构建

学校文化大致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与环境文化和课程文化等五个方面。

一是精神文化类。精神文化处于最上端,引领着整个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也引导着学校共同的体发展走向,因此,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其中,又可以考虑从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分别是价值观表达、精神风貌阐述和学校形象确立。当然价值观表达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曾看到过很多学校有好的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彰显,既简单易懂,又激励人心。例如,黄炎培先生在他曾任校长的上海浦江小学题下的校训,就是“学做人”三个字。又如,当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为任教的江苏震泽中学题词“活泼泼地”,一语道出教育真谛。再如,上海市北中学的前身是上海“市北公学”,办学者唐乃康先生,在办学之初便题下校训:“勤、恕、勇”。题词简单朴素,却又深意无限,勤以律己,恕以待人,勇于对天下。对己负责,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把教育的育人功能呈现得完整而准确。作为价值观的表达,切忌为了显现学校有文化,找一些深奥难懂的雅句,或佶屈聱牙的古人训言作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的倡导需要把价值引领演化成师生共同体的具体行为方式,只有明确直白,朗朗上口,好学好记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二是制度文化类。制度是规矩,是对人群和团队底线的设置,以达到维护工作秩序的目的。制度的作用是通过对个体的束缚达到群体的和谐。它的进步作用是克服依靠个别人,特别是依靠管理者的人格、良心、智慧和能力办学。但制度只是规定底线,以刚性为主,缺乏对人深层次的激励。把制度上升为制度文化,除了制度建设中应该包括的职能分析与设计、组织机构的框架和人员配备与训练等各项运行方式和管理规范,还必须有人员之间开放式的沟通互动联系方式和反馈修正通道。制度文化建设让学校共同体中存在的矛盾與分歧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使每一个成员看得到个体的价值,并自觉努力朝着学校规划的方向行进。制度不仅仅管人,更是助力个体融入团队。

三是行为文化类。学校文化最直接有效的价值体现在行为文化的改善与跟进上。行为文化需要维护优良传统,需要尝试新事物,需要有共同的认知基础,需要有追求卓越的高期望,需要有师生间的信任与信心,需要有领导的认可与赏识,需要有把精神文化转变成行为的制度设计与支持策略,但更需要有同心协力的行为呈现。多年前,笔者第一次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看到了两块很大的宣传牌,一块是《学生宣言》,内容如下:“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大胆创想,勇于创造,自信大方,敢于承担,不求第一,但求唯一。”又看到了另一块《教师宣言》,内容如下:“我是星河小学教师,我的肩上扛着民族的希望,心中装着祖国的未来,手中捧着孩子的明天,我要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创新激发创造,用爱心教育学生,以智慧培育英才,为让每一个孩子成为银河中闪亮的星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两个宣言令人感触颇深,学校能把精神文化引导的内容,用宣言的方式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的监督,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在此后的几年中我屡次到过这所学校,悄悄地观察教师、学生、课堂、活动,发现师生的行为正在践行这两个宣言。当一个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演化成同心、同向、同圆的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就标志着这个学习共同体已趋向成熟,标志着学校精神文化已经落地生根。

四是物质与环境文化类。物质和环境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相,包括代表性的标志、校园环境、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等方面。每次走进北京师范大学,都会有这种感受,这里的环境文化把这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办学历史进行了合理的组合。走进主楼,首先看到的是留下百年历史印痕的“京师学堂”牌匾,大草坪上立着“孔子圣像”,在校园的另一侧立着的是“陈垣校长像”,在学校广场架起的是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所建造的“木铎今声100年”大型雕塑。环境育人尽现其中。江苏省震泽中学是一所有着98年办学历史的名校。近些年来,政府出资,移址建造了占地250亩的新校园。现代气息的校园使人眼前一亮,但百年老校的魂与根如何传承?如何再造?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着“学校文化承创”这一核心内容,学校除了保留与强化“树诚笃之风,造朴茂之才”的精神风貌,加强文化建设中制度、课程等方面的设计,还专门就学校环境建设开展了面向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讨论。得出的共识是:学校建筑洋气高档了,但陷入同质化的校园模样,看不出近百年老校的痕迹。学校设施完善了,却闻不到江南水乡名校的味道了。最后,政府、社会、师生、校友齐努力,做了三件非常有价值的事:一是在政府和规划部门的支持下,引河入校,并沿河建起十余处江南特色的楼台亭阁和水榭长廊。二是在校友会的众筹和襄助下,学校把原校中最有标识作用的“藏经楼”(图书馆)移址复建。三是学校中所有公共建筑上的匾额、楹联和诗书的表达内容均由师生讨论提议,竞选入围,其书写也全部由本校师生完成。笔者认为这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范例,它很好地解决了物质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契合,很好地体现了传统继承与现代风貌的融合,很好地处理了师生共同体价值观确立与行为变化的共同提升。

五是课程文化类。课程建设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课程是围绕着三个向度适时作出调整的:以人的发展为主要导向、以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和以学科或专业建构为主要导向。今日学校课程建设要把目标对接国家课程要求和立德树人、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要围绕培养对象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要形成合适的融合课程主题;要符合该学段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与兴趣特长;要打破各学科各自为重的旧有模式;要为国家课程落地和课程有效实施努力创设相适应的教学环境;等等。这些也许是所有教育单位需要遵循的共同规则。对各个学校来说,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契机。2021年5月,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的“指向学生创新素养的‘智立方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在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因为参评成果时间跨度长(2014—2020年),参评对象广,涵盖地处上海16个地区的所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单位,参评成果包括理论创新、决策咨询研究和改革实践成果,入围的优秀成果共49项。考察这项成果的价值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这所学校设计的校本课程连通着学校百年根脉,沉淀着历史文化基因。第二,这所学校设计的课程秉持着教育的灵魂,倡导“多经历、慢成长”,寄托大情怀。第三,这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与实施。学校通过问题梳理、实践探索、行为改善和经验提升,逐步完善了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课程目标,逐步丰富了课程内容。学校在明确各年段学生的能力与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课程系列。笔者认为,这也许就是称得上课程文化的课程。课程文化更鼓励学校群体为了真正达成教育目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凝练团队的专业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

四、培育学校文化须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本组文章的前几篇中,各位校长就学校文化建设表述了成熟的认识与成功的做法,同时也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应然与实然脱节、知行背离等现象进行了辨析。笔者认为很有价值。但回到主题,培育学校文化到底有没有价值?回答是肯定而坚定的。因为培育健康的学校文化一定会对学习共同体及其个体带来认知、陶冶、规范、凝聚、调节等多方面的作用。如何培育学校文化?组织氛围是基础,管理模式是手段,领导方式是关键。笔者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时机需要选择学校发展的合适阶段。学校发展势态大概分成四个阶段:学校基本规范发展阶段、优质发展基本定型阶段、特色学校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学校建设阶段。在学校初创阶段或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规范办学,需要一位有能力、有人格魅力、有威望的好校长,校长治校过程中,需要实施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要素治理学校。这一时期尚属人治阶段,不宜过早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建设步骤。二是不同学校或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对文化建设的若干方面优先突破,以取得明显成效。如学校正处于课程建设阶段,就可把课程文化列入建设重点,既可解决课程的有效实施,又可同时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水平。三是高品质的好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校情与目标设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以突破同质化办学,实现学校文化的多样性。各自的校训都把学校类别、学科特点、育人目标与价值观引领结合在一起。四是用文化治校是校长的使命。校长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规划共同愿景、建设学习共同体和改变行為模式上,并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开始,用文化自觉实现文化引领。

猜你喜欢
系统构建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新时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探究
电视演播室系统如何提高安全性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体系构建探讨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