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留”与“走”问题研究

2021-09-09 11:57房慧敏
市场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程度流动

房慧敏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

一、引言

人口大规模流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之一,长三角地区汇聚人才、资金、区位、科技等丰厚资源,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且活跃度极高,其流动人口的特性具备代表性。

妥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为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创造有利环境,提供有效的保障。其中父母的经济条件、工作类型和学历层次与子女随迁决策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流动人口的年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子女随迁机会越大(李静美和邬志辉,2017),且从事第三产业的父母比其他产业的更倾向于让子女随迁。洪小良(2007)根据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得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倾向于居留在城市,通常会选择以家庭方式整体迁移。吕利丹等(2013)研究认为,只有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时,受教育程度才会影响子女随迁。朱明芬(2009)在研究杭州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家庭先迁移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在城市找到职位较高、收入较好的工作,此时子女随迁的可能性更大。

本文通过研究考察父母文化程度,探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一方面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研究。因采用不同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所得的最终结果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子女的特征、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和政策制度等。

子女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子女年龄越小越有可能跟随父母到流入地读书。袁霓(2008)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数据进行Logit分析,发现是否有子女对家庭迁移的影响较大,有孩子的家庭迁移概率相对较低。梁宏和任焰(2010)对珠三角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抽样调查,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年龄越大,越倾向于留守农村,且性别差异对子女“走”或“留”的决策影响不大。而吕利丹等(2013)发现女孩的随迁概率比男孩低。

外部因素中,政策制度因素是较为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能否获取流入地的公共资源、取得公共资源的质量如何,其中,流入地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数量和可获得性会对子女随迁机会有重要影响(宋月萍和谢卓树,2017)。

上述研究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流动人口的子女随迁决策及影响因素存在特殊性,因此本研究选取经济活力较高、且是新的人口流动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父母受教育程度为视角,研究其对子女随迁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7年国家卫生计委等部门协作开展的监测调查。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流动人口数据,且本文主要研究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故仅保留了60岁以内且有未满18岁未成年子女的流动人口样本,剔除掉有缺失值的样本,最后剩余11627个有效样本。

(二)变量选择与描述统计

本文主要研究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概率的影响,将父母受教育程度由低到高细分为1~7个档次,分别对应未上过小学到研究生学历,并且分别讨论父亲、母亲的学历和两者最高学历对子女随迁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是否随迁的判断依据是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的“子女的现居住地”,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现居住地的梳理,将现居住地为本地的认定为子女随迁,赋值为1;现居住地为户籍地则是留守,赋值为0。

借鉴已有研究,本文把控制变量划分为四个类别,包括流动人口的子女特征(年龄、性别)、个体特征(民族、性别、年龄、户口)、流动特征(流动年限、流动范围)、其他特征(就业身份、配偶户口,居留意愿,留在本地原因,过去一年平均月家庭收入)。

从表1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流动人口会选择让子女随迁,以家庭为单位一起生活。从子女特征来看,流动人口的子女年龄大多处于12岁以下,男孩偏多;从流动特征来看,选择跨省流动的人高达85%,且常年在外工作生活,对其子女是否随迁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模型设定和实证结果

(一)模型设定

本文从父母受教育程度切入,考察对子女随迁机会的影响。其中仅保留了子女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且父母年龄控制在60岁以下,以子女随迁为被解释变量,父母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二元Logit模型如下:

模型(1)中,y表示流动人口子女是否随迁,子女随父母一起流动时赋值为1,子女没有跟随父母流动赋值为0;FED和MED分别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X为控制变量。

(二)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考察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

1.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机会的影响因素

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分别考察父亲、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得出表2所示的总体样本回归估计结果。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流动人口子女、个体等特征之后,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带子女随迁,与此同时,母亲受教育程度也显著影响子女随迁。此外,儿童年龄、户口性质、家庭月均收入、流动年限和居留意愿都对子女随迁有显著影响。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其随迁的可能性在减弱。因为年龄的增加,导致儿童面临的入学门槛在增加,生活学习成本也在增加,导致年龄较大的子女随迁会遇到更多现实的困难。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迁移时间越长,子女随迁的可能性越高。

比较模型(1)和(2)可以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作用系数要高于母亲,说明男性在家庭迁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力。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也和子女随迁呈正相关,系数介于分别讨论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的作用系数之间。

2.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机会的影响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动子女随迁机会越大。父母受教育水平的上升极有可能带来经济地位的提升,居住生活条件会得到改善,并且,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很少会从事低端服务业或制造业,他们更有时间来陪伴子女,监督子女的学习。除了物质方面的支持,父母的心理因素也较重要,最突出的就是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接受教育带来的好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Davis-Kean和Pamela(2005)的研究也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更高。因此,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流动人口愿意将子女带在身边共同生活,享受城市丰富的高质量资源。

(三)稳健性检验

在基本模型中,本文将父母受教育程度按教育级别转化为有序类别变量,具体包括未上过小学到研究生7类。为验证上述模型结果的稳健性,在控制子女特征、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其他特征的基础上,将父母受教育程度转换成数值型变量,没有上过小学的为0,小学一到六年级为1~6,初中毕业为9,高中毕业为12,大专为15,以此类推。与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的显著度没有太大变化,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的受教育程度均对子女随迁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的模型估计结果及相关结论是稳健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稳健性检验——变更父母受教育程度衡量方式

(四)异质性分析

上述模型结果的前提是子女特征、个体特征等其他特征都默认一致,然而子女特征除年龄、性别外,是否独生子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将流动人口子女划分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两类后,还分样本考察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随迁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大。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流动人口子女的异质性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选用2017年度国家卫健委调查的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数据,实证研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当以父母亲一方受教育程度区分进行分析时,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随迁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母亲。②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子女随迁可能性越大。

本研究发现可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实证结果有力证明,提高流动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进而提升其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会增加子女随迁的可能性。可见,对流动家庭父母进行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将使整个家庭获益匪浅。实际上,流动父母接受再教育的意愿是强烈的,但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曾荣青等(2009)针对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发现有53.6%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但这些人中有76.5%愿意参加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但缺乏学习时间和金钱。因此,第一,政府需对流动人口再教育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流动人口通过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获得更高收入,有能力有意愿投资子女教育,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第二,政府应最大可能地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宣扬流动人口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减弱因户籍带来的歧视,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程度流动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日语程度的类型与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
流动的画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