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科研人员仪器设备采购话语权的路径探究

2021-09-09 06:28彭华松吴冠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年8期
关键词:话语权仪器设备科研人员

何 磬, 彭华松, 吴冠仪

(上海交通大学a.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办公室;b.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上海200240)

0 引 言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是配置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单位,作为科技创新发展中坚力量的科研人员,其话语权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现代大学制度下“学者治校”“学者治学”软生态竞争环境的体现。“话语权”是指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和借此影响他人的“权力”[1],高校科研人员的话语权就是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内行作用的权利,是高校吸引、留住人才不可或缺的软环境。建立更加自主灵活、高效开放的现代大学制度,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挥他们在高校治理中的话语权,是提升我国高校创新实力的关键举措。仪器设备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科研人员是使用仪器设备的行家,发挥他们在采购中话语权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硬件保障。

1 高校科研人员在设备采购活动中的地位

分析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在设备采购活动中的地位,有助于全面把握科研人员的需求、解决采购中的痛难点问题。

1.1 采购流程过于刚性,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实践中,通用类仪器设备需进行集中采购,但采购渠道过窄、目录产品无法满足需要、中标价格高于电商价格;特殊仪器设备采购的要求过于刚性、缺乏灵活性;单一来源采购的审批程序繁琐、周期长。采购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的审批限制过多,制约了科研平台建设以及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自主权[2]。在招标采购中,专家是否为业内人士,是否具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经验,是否了解供应商情况等均会影响到优质供应商的选择。非本专业评委更注重合规性和低价优先,难以兼顾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导致投标文件做得完美且以价格取胜的非优质供应商中标几率更大,导致在评标时,话语权由科研人员转移到评标专家手中。

在高校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采购管理部门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避免廉政风险,有时最低价中标不完全符合科研人员的需要。在合规情况下,二者具有内部利益的一致性,违规操作中双方都存在逆向选择供应商的可能。虽然国家“放管服”文件陆续出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采购管理流程烦琐、经费管理刚性、审计管理过分强调执行进度,对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殊性考虑不够,造成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实不到位,话语权时有缺失。

1.2 特殊设备难以形成规模,造成交易权利不平衡

由于特殊仪器设备采购量小,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在与供应商谈判时,几乎直接匹配对方的报价,很少作价格协商。科研人员作为消费者,没有享受消费者讨价还价的权利。在面对只能单一来源采购产品时,选择默认固定涨价趋势,严重影响科研人员在交易中的地位[3]。不同的学科、专业对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各不相同,很多功能和指标都需要专门研究定制,市场供应面相对狭窄。仪器设备采购的品种多、数量少是难以形成大规模集中采购的主要原因。投标商数量不足,难以组织起有效的竞争和实现政府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低的政策功能,造成科研人员的采购交易权利的不平衡,削弱科研人员采购话语权。

此外,采购后期的评价指标不全面、跟踪评价时间不连续、对影响仪器设备使用寿命的因素研究不够等不足,导致科研人员在后续仪器设备购置中不能有效利用先前采购的经验指导后续采购,降低采购谈判中的话语权。

2 高校科研人员采购话语权的削弱分析

高校科研人员在采购活动中的地位削弱了他们参与的话语权,分析采购活动中科研人员话语权削弱的主要原因,对提升科研人员仪器设备采购话语权具有指导作用。

2.1 设备的“异质性”

部分科研仪器设备供应商在高校处于垄断地位,不同于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即并非依靠行政强制力或行业准入制度来维护自身利益,其垄断属于自由竞争垄断,是通过商业运营、财力等各种资源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4]。科研仪器设备与普通货物不同,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如购买毫米波电磁波反射系统,只能选择法国Microwave VIsion GRoup公司的产品;购买超高性能电子束曝光机,只能选择日本Elionix株式会社的产品;购买快速扫描环境控制原子力显微镜,只能选择牛津仪器Asylum Research的产品;购买核磁超低温探头,只能选择布鲁克科学仪器香港有限公司的产品。这种异质性促成了一个自然垄断市场,也在不同产品之间形成了差别保护。每一种产品的差异性极大,科研人员不得不为了某几种仪器设备去和不同的供应商谈判。这种多头的谈判机制将分散科研人员对谈判的控制力。

图1为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为某高校提供的液相色谱仪从2013~2018年的价格变化趋势,其服务对象涵盖该校的生命科学科研人员,化学化工科研人员,产业技术科研人员,医药科研人员等。由图1可知,该款液相色谱仪从2013年的2.3万美元上涨至2018年的5.45万美元;对于供应商提出的要求,科研人员很难找到可以替代的第三方,只能被迫接受供应商的价格,丧失谈判的话语权。

图1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液相色谱仪2013——2018年价格趋势

2.2 采购的“惯性”特质

科研人员在对专用科学研究仪器设备进行选择时,普遍首选进口仪器设备或知名度较高的仪器设备。在实务工作中,部分科研人员反映有些知名度较低的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如某品牌的CO2培养箱返修率较高,导致实验重复性差,耽误实验进展等[5]。科研人员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文章时,很多国外有影响力的审稿人对国产仪器设备不了解,会因不了解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参数、精度等问题而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此外,部分“海归”学者回国后为减少对实验条件的摸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与延续性,倾向于选择采购以前使用的同品牌同型号仪器设备。很多科研人员认为进口产品或名牌产品的议价空间很大,但不少供应商在报价和涨幅方面基本不作太大让步。科研人员的心理预期和采购惯性与供应商的表现形成了极大反差,供应商的坚决态度在谈判中占据了心理优势而反向消解了科研人员的话语权。

2.3 科研的“即时性”特质

“即时性”在经济上可以解释为虽然可以免费,但是更想比别人早得到。科研人员需要以最短的时间购置相关设备启动科研和实验,以便能领先其他人发表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为避免预算收回,宁愿放弃话语权,购买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清零预算,导致年底突击花钱现象激增,为供应商的涨价提供了借口。科研人员在“选择成本为零”时倾向于尽快购置仪器设备而非花大量精力进行论证、比较、调研。在缺乏科学评价体系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否定科研人员这种做法的经济性和合理性,但在商业交易中这种指定式定向采购大大消解了科研人员与供应商谈判的话语权[6]。当购买并非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一种指派性任务时,购买者在市场上很难有议价的意愿和能力,完成采购任务成为第一要务。因此,科研人员为产品所支付的高昂价格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即时性需求所担负的额外成本,这种即时性的强烈需求反向演化为一种压力,要求科研人员为即时性买单。与此同时,“需求的普遍假象”也会将个别需求伪装为大多数人的意志,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权威人士通过“指定”的形式让科研人员购买某些产品也间接推高了产品价格[7-8]。实践中,经常看到学校为购买某知名品牌仪器而下拨专款;部分领导面对一些教授的强烈要求,指令科研人员购买某特定仪器设备,即科研人员的即时性需求和仪器设备采购即时性的缺陷为供应商增加了谈判的筹码,同时消解了科研人员的话语权。

2.4 信息结构的“不对称性”

目前高校经费主要来自基本科研业务费、横向经费结余和成果转化收入,可自主支配的科研经费有限,缺少用于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的稳定性经费。科研人员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以实证为根基,以理性为先导,稳定性科研经费支持不足和统筹规划的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科研人员采购自主权。采购管理部门的关注要点在于大批量经常性的采购,目的在于节资、廉政、防风险;科研人员的关注要点在于突发零星的采购,目的在于学术的求“异”。信息结构的不对称让科研人员在与采购管理部门的合作中处于“错位”的地位,科研人员的话语权被这种错位的信息结构消解。

3 提高科研人员仪器设备采购话语权的路径

科研人员和供应商的矛盾,本质上来源于高校的采购结构和供应商的经济结构未能够很好地匹配,导致价格信号没有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传递信息和调节需求的作用;科研人员和采购部门的矛盾,本质上来源于双方掌握的信息量和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具体采购过程中频频出现“招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现象。

3.1 精准把握个性化需求

把握科研人员个性化、差异化采购的需求,针对同类小额科研材料具有采购金额小、频次高的特点,以及材料性能稳定性和科研实验持续性等方面的要求,设计公开遴选、固定单价、定期结算的采购模式,既规范了采购行为,又固定了年度价格,保障了货源供应,也减少了科研人员一年内多次反复办理招标采购的麻烦。另外,为服务科研人员对采购计划和执行的精细化管理,主动为其定制和推送年度招标采购信息和数据分析。通过采购进度的实时提醒,为科研人员合理分配采购计划,实现“采购批次、采购时间、采购金额”三位一体的统一,规避“突击采购”现象;运用以往招标采购的大数据分析,为科研人员提供既往招标结果和综合查询台账,使科研人员在二次购买时具有信息可参照性和价格可比性,用知情权助力话语权,协助科研人员做好招采管理工作。

3.2 聚焦精细化管理

(1)把控前期需求质量。针对重大采购项目的特点,运用区块链+数字化采购平台,从既往采购信息、现有使用状况、主流品牌、潜在供应商、前期询价、方案征集等入手,排摸市场供求关系,凝练需求技术标准,评估项目预算,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提高采购需求定位的精准度和有效性[9]。同时,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对招标文件技术、商务条款先行进行预审,强化采购需求描述的精准度和契合度,切实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不断优化招标文件的严谨性、科学性,并将关键信息反馈给科研人员。

(2)把控中期评审质量。在项目评标过程中充分听取科研人员的意见,发挥科研人员的专业优势,精准定位采购需求,保障招采质量。尊重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科研人员的特点,适应“放管服”下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转变科研采购的观念,创新科研管理的体制与方式,增加科研人员的话语权。增设项目经理现场答辩环节,对项目经理的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考评,进一步保障后期采购质量。

(3)把控后期履约质量。会同审计、监察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多元协同共治,持续实施项目巡查制,对中标单位的履约情况进行持续评估,对履约不佳或有潜在隐患的供应商实施约谈,充分重视科研人员在采购后期的话语权,并将科研人员的综合评价意见作为后续招标的重要参考,为其他科研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充分把控采购“惯性”中的话语权。

3.3 制定科研急需特殊采购政策

能否满足科研人员对“即时性”的需求是采购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简化招采程序和方式,缩短采购周期,积极推进“放管服”落地。高校应制定关于科研急需特殊采购项目的管理办法,并明确界定急需采购的情形:如科学研究仪器设备突然损坏,急需更新补充;对引进人才急需开展的科学研究配套支持项目;上级部门或学校计划之外下达的加急科学研究项目;科学研究项目资金计划出现急需调整的。通过改革现有的管理制度,让其更符合市场规律,打破“逢采必招”惯性思维。针对技术复杂、特殊、需求不明确的采购项目,更多采用竞争性磋商等方式进行采购,通过多轮技术、价格谈判,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招标方案,并且遴选在品牌、质量、质保期等方面皆优的供应商,减少刚性时间,增加科研人员的采购话语权。同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项目经费自由支配权[10],在总体预算不超标的前提下自由决定人员津贴奖励和各项支出,把科研人员的效益与科研人员购买仪器设备的最终价格联系起来,提高科研人员的谈判动力,谈判的话语权就会重新建立。

3.4 运用区块链技术采购平台

(1)安全信任机制改善市场信任。利用区块链实时管理投标业绩,打破地域限制,解决虚假业绩认定难等矛盾,提高科研人员知情权,从而提高招标采购的质效。通过建立区块链,实现业绩管理的点对点交易,由区块链上所有用户共同验证和维护的投标人业绩信息的真实性;利用区块链建立供应商诚信体系,详细记录供应商失信行为等,区块链上的信息长期保存、不可篡改、公开透明。运用区块链技术使参与者自动恪守契约精神,提供数据追踪和信息防伪路径,促进供应商的诚信建设,全方位提升科研人员的话语权。

(2)溯源公开机制提供新契机。运用区块链技术,将采购信息公告方式网络化、透明化,使特殊权利受到约束,形成竞争环境,提高价格传递市场信号的核心作用。“区块+链+时间戳”结构使得每个节点都参与数据处理,有效防止信息被篡改,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供应商可运用互联网身份标识技术,将生产出来的每件产品的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中,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到该区块查询、下载,科研人员可查询产品过往交易记录以及类似高校的购买历史,防止供应商哄抬物价,还可在交付验收时在区块链上查询相关产品信息,真正实现阳光、透明、可追溯。

(3)智能合约机制助力标准化建设。智能合约从内容和数据层面,为提升科研人员话语权提供了实现路径。科研人员将履约条件写入智能合约,通过规范交易双方的条件,将资金托管在合约中,直到双方确认服务结束,资金才会被释放,确保双方利益,获得多重限定条件下的最优解。当中标信息确认后,客户端自动同步相关数据,无需人为干涉与管控的情形下完成复杂交易过程,实现合约自动签订、公示信息自动发布流转、招标采购各平台的自动流转交互、项目进展的自动认证、检验、结算,使科研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在合约机制的运行中提升科研人员的话语权。

4 结 语

提升科研人员采购话语权是高校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与时俱进发展中不可或缺。针对个性化需求、设备“异质性”、采购“惯性”和信息不对称4个主要环节,提出科研人员话语权的提升路径。只有广大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话语权意识,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发挥设备招标采购中的主人翁作用,才能发挥科研人员在仪器设备采购和使用中的专家、内行作用。

猜你喜欢
话语权仪器设备科研人员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如何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证书的确认工作(二)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