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封家书

2021-09-09 11:43文化产业孙香凝
文化产业 2021年19期
关键词:赵一曼家书信仰

《文化产业》记者 孙香凝

家书是一个家族、家庭、家风最为直接、形象的体现,更是历史、时代的见证。尤其是老一辈革命英雄,他们感人肺腑的书信、刻骨铭心的事迹所传达出来的人间大爱、家国情怀历久弥坚。残缺的纸张,褪色的字迹,流年经转不息,家书所承载的精神却不曾失去色彩,在记忆深处汩汩流淌。

一封家书,一个故事,一种传承。“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家书是写信人真情实感的流露,它表现的是真善美的东西。《红色家书》编辑的革命先辈们抱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写下一封封最后的别离家书,呈现出革命先辈们对家庭的深情牵挂,流露出炽热的政治追求和使命信仰。“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我们的思想也会得到升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些家书面前受到精神的洗礼。”品阅他们的家书,字字千钧、拳拳赤诚,从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铭记,更多的是共同奋进的力量。

反哺义

在甘肃省博物馆《红色甘肃》展厅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张《遂五遗书》,是甘肃早期共产党员、甘肃农村党组织创建人——王孝锡在英勇就义前写给父母的最后一封家书:

“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祈苍天!何不行方便,命神童,驶慈云,驾慧船,援救我到日月边。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望椿萱,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

品读王孝锡临刑前留下的这封绝笔家书,让我们感悟到其中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真挚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铭记革命先辈的伟大奉献。王孝锡烈士把身为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革命大义,把对残年父母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写进家书,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信仰与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孝锡,字遂五,1930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太昌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发起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青年组织太昌青年社,1927年创建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彬宁支部。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被国民党陕甘青“剿匪”总司令部逮捕。在狱中,面对一次次的酷刑审讯,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严守党的机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2月30日清晨,兰州古城寒风凛凛,云迷雾锁。当一辆囚车在武装士兵的押解下,经过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时,突然响起“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精神不死!”的呼喊声。行人不顾军警驱赶,纷纷驻足观看。只见刑车上一名青年奋力挣开4个刽子手的揪押,放声高呼。惊慌失措的刽子手举起马刀朝他身上乱砍,却仍然制止不了他的喊声,便将一团毛巾硬塞进他的口中。敌人的枪声响了,王孝锡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他年仅25岁的宝贵生命。王孝锡的革命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用鲜血和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这封最后的家书,让伟大的追求和高尚的使命都有了光亮和温度;这封最后的家书,把浓烈恢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字里行间,让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散发出无比崇高的光辉,让共产党人的亲情和孝心弥漫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芬芳。

雎鸠情

给你一封过去的家书,看看烽火年代的爱情。

1942年5月22日,左权将军和往常一样给妻子写书信,思念多情之心跃然纸上。谁也没有料到,三天后,日军的炮弹击中了他,左权将军壮烈牺牲,这封平常书信也成为他的最后一封家书:

《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志兰:

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来不久你就可以看到我的信。

……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望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会儿在地下、一会儿爬在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地,假如在一块的话,真是痛快极了。

……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风之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好!

左权年少离家,投身军旅,戎马倥偬十余年,无暇顾及个人问题,直到34岁时在抗战前线遇到了北师大才女刘志兰。两个人的相爱,不仅是革命同志的惺惺相惜,更有着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就像在信末,他忍不住呼唤:“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四个“念”字,一片深情赋予谁?是刻骨铭心的想念,是隐含着时刻准备牺牲的诀别。左权的烽火家书流露出人间最为美好的夫妻爱情、父女亲情和爱国之情,铮铮铁骨亦柔情,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永远感动、震撼着我们。

舐犊情

她为了心中的信念离开家人隐姓埋名,她为了抵御外辱四处奔波。她是宁死不屈的战士,她用31年的壮烈岁月,谱写了一曲光辉的生命之歌,她就是赵一曼。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陈列着赵一曼同志最后一封家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是1936年8月2日,即将被押往刑场的“女犯人”赵一曼,强忍着酷刑拷打带来的疼痛,给尚在远方的儿子写下的两封遗书之一。寥寥数句,她多次提笔“我的孩子”,诉尽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思念。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夸张的修饰,赵一曼女士用最朴实的话语书写着最动人的深情,告诉她最深爱的儿子:“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二十一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进行抗战,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一匹白马组成了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女战士赵一曼。她是战士们的女政委,是群众心中和蔼的李姐,也是一位看着照片偷偷思念年幼儿子的母亲。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5年11月,在与日军的一次作战中,赵一曼率部突围,她的左腿被子弹打中,昏倒在了雪地里,不幸被日军俘获。赵一曼从被捕到走上刑场,历时整整九个月,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严刑拷打,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几乎体无完肤。她却什么也不肯说,敌人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字。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行刑。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年仅31岁。

这封家书成为她与儿子的永别。赵一曼在生命尽头,将使命之憾、亲情之歉,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封家书写出了赵一曼同志对革命理想、信仰信念的矢志不渝,写出了她的人间大爱、家国情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无数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无怨无悔地奋斗。他们不只坚信之、笃行之,而且不惜以生命和鲜血捍卫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留存下来的一封封带着风尘的家书,从时间深处走来,见字如面,展信如晤。铁血柔情里,纸短情长间,是他们对家人的牵挂思念,对儿女的殷切希望,是他们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赵一曼家书信仰
赵一曼:用“红枪白马”书写抗日传奇
致敬钢铁女战士:赵一曼鲜为人知的原名曝光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清晨忆家书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