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课改聚一端,“以生为本”我践行

2021-09-09 13:49吕新辉
中国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理念新课改

吕新辉

课改,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这是我从教之初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今天,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回答:课改让我树立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虽然我曾经苦心钻研技术,但最后反思那些成功的课堂实践和精彩的教学细节,回味那些温暖的教育事件和喜人的奋斗成果,我发现都是生本理念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才有好课堂、好教育。

让生本理念在课堂上落地

2001年8月,我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恰逢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颁布、施行,算是新课改启动的第一年。有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说:“年轻人碰上了新课改,这是机遇;老教师碰上了新课改,这是折磨。”确实,要把全新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新课改的推动势在必行,为了促使一线教师学习新课改理念,上级教育部门组织了相关的通识培训和基本功比赛,要求人人参加。很幸运,我在这次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虽然奖次不高,但我“知道新课改理念是怎么一回事了”,重要的是“怎样在课堂上实践”。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理念,我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专业杂志,不断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甚至复制课堂实录进行教学。在不断的实践中,我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越来越强。我不满足于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如果有机会外出听课,我就努力争取。师父也大力支持,有教研活动就带我参加,开眼界、长能力,从教的最初两年我听了不少高质量的语文课。

也许是看我上进心比较强,教务处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听课机会,派我到北仑顾国和中学观摩宁波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当时北仑区是新课程改革的国家级试验区,优质课展评活动放在北仑当然有更深的意味,汇聚在这里的语文课是全省乃至全国有示范意义的课。当时交通不便,我几经辗转才到目的地,但那次观摩经历对我的语文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那次活动中,我第一次在具体的课堂中感受到了“互动”“生本”“语文素养”等富有新理念风格的大词。第一堂课,教师从课堂伊始就提问,整节课师生之间的问答非常多也非常精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解放了学生,就一定有精彩”的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理念;想起以往那种被教师控制的课堂,真的是天翻地覆。有一堂课,教师出了上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出下联。整堂课以一个上联开始,以若干个下联结束,最后师生配上横批,就像行云流水的艺术展示,对我而言超级震撼。还有一堂课,教师从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谈起,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留白”处联想、填充、交流,把课上得摇曳生姿。我记得在一堂课上有个细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标点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意,那真是“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眼界开阔之后,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有一回上《黄河颂》,我现场让学生当了一回“摄影师”。我问:“如果你是一名摄影师,你打算怎么拍出黄河的气势?”这个“奇葩”问题让学生愣了,一回神,课堂紧接着又沸腾起来。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远景,有的说拍近景,有的说从空中拍俯视镜头,还有的说从细部拍特写镜头。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但都没有脱离这堂课的教学主题—体会黄河澎湃的气势美。从摄影师的角度出发拍出黄河的气势,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语文活动。这堂语文课上得酣畅淋漓,精彩纷呈。课后我意犹未尽,写了生平第一篇教学实践及反思类文章,投到《语文教学通讯》的“镇西茶馆”,竟然发表了。李镇西老师还对我的课堂进行了精要点评,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從那时起,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每堂课都要有一个亮点,一个让学生思维发光的亮点。这是我对生本课堂最初的追求。

当我发现理念开出的鲜艳之花后,我的课堂行动就开始加速。在语文课堂上组织活动,在课外布置语文任务,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作文、写作文、评作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语文学习更加引人入胜。后来,我参评教坛新秀,听课教师说我的课堂跟学生的心贴得很近,学生乐于参与,这不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那时我心里想:“生本理念就像一道光,她始终在我的课堂上照亮学生的心田,培育温暖的力量。”

让语文素养在减负中起立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经常想:在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的今天,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衡量?

简而言之,无非在于听、说、读、写、思,但实际判断起来非常复杂。同样的时间,听同样一段话,每个学生捕捉到的信息一样吗?设定一个话题,让不同的学生阐述观点,每个学生能一样流畅吗?同一本名著,不同的学生阅读,他们的阅读速度和质量差异有多大呢?考场上写作文,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平时写随笔,为什么不想动笔呢?贯穿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思”,每个人大脑是如何运行的呢?

如果拿分数衡量语文能力,那就简单多了。但分数跟能力不完全等同。

从课堂减负这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教师教得好跟学生学得好不是一回事。如果“教”是重点,那么“教师”就是核心,就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学”是重点,那么“学生”才是核心,才是课堂的主体。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一课一得”,而且做了大量的实践,写了不少案例,在“教”这方面,确实得心应手;但在“学”这方面,学生除了分数,根本没有别的变化。对此,我很不满意。

通过说提高说话能力,通过听提高倾听能力,通过读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写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思提高思考能力。课堂是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我必须改变课堂,“以生为本”的课堂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

我预设一个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写下自己的见解,然后请一组学生发言、交流,其他学生笔录、补充、分类。这样的活动就涵盖了读原文、写见解、说观点、听他人陈述等诸多方面,经常在课堂上演练,让更多学生获得听、说、读、写、思的锻炼机会,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让不敢说的敢说,让不会说的会说,让说得不好的说得好,让说得好的引领更多人说得更好。我定了一项课堂规则:谁说话,谁引领。只要有学生在发言,教师和其他学生必须“唯其言是听”,适时笔录,准备补充,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学习者。当这样的活动成为常态,语文课堂才是学生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课堂。

课堂之余,我重新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问题。我在教室设置了班级书架,我和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教室共享,开展师生同读共写活动;开展“书香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从阅读中寻找成长的精神养料。我们是阅读者,也是阅读的最大受益者,学生的阅读成果获得认可,作品屡见报端,在高级别征文大赛中站上巅峰。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是学生可以感知的。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构成一段成长史,我是不是越来越好呢?每个学生的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答案,那答案未必表现为分数。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干货”,能力提高,素养提升,成为更自信、更强大的语文学习者,那才是真正的“减负”。

让自我成长在学习中扬帆

在教育成长之路遭遇瓶颈时,我曾经问自己,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命拥有活力。当时,工作十年的我正在对自己从教以来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和反思,重新审视我的教育理念。

深思熟虑之后,我定下“学生自我成长四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长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不一定靠没有生命力的分数维持;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恰恰就是大家渴望听到的、发自肺腑的声音;每天抽出一刻钟读一页书,让最有魅力的思想始终牢牢占据自己的头脑,并借此在课堂上跟学生擦出创新的火花;静下心,拿起笔,写下自己每天的困惑、烦恼、快乐,让自己的教育生命有可以珍藏、回味的东西。

超越课堂,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成为我的生本理念实践指南。我的教育阅读与实践探索就此起步。

“我有如炬的眼,我有思想如泉。”郑振铎在20岁出头时写下的这句诗成为我的教育座右铭。看着这句话,我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生命拔节的声音。我阅读朱永新、陈桂生、佐藤学、檀传宝、张文质等学者的学术著作,也研究于漪、李镇西、窦桂梅、余映潮、肖培东等老师的课堂实践。我涉猎学习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也探路奈尔·诺丁斯的教育哲学。如饥似渴的阅读让我的理念不断刷新、沉淀,也给我实践的勇气和动力。

我承担“班级阅读推广人”的角色,在阅读中追寻教育的本色与常识。我号召学生参与“微阅读,巨能量”活动,每天阅读一刻钟,静心深思半小时,用阅读抵挡心灵的荒漠化;我把藏书带到教室,与学生一起分享,在“同读共写”活动中体验阅读创造的快感,彼此成就更丰盈的自己。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有幸教过的学生能在某一年的世界读书日一起曬出自己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全民阅读的绚烂篇章,其中有一页我要和学生们一起书写。

阅读给了我新的精神生命,也给了我灵感和创意。我不愿让课堂像一方死水,我喜欢它成为学生们自由言说绽放自我的新讲坛,于是就有了“三分钟,你最闪亮”的登场。有学生这样说:“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选自《读者》的故事……”有学生那样说:“我临时采访一下吕老师,听听他的少儿时代都看过哪些动漫……”敞开心怀,每一次言说都是来自肺腑的真言,纷纷展现青春年华的精彩。

我愿意为每一个爱做梦的学生注入不断前行的能量。有一名学生偷偷写道:“老师,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那时候她喜欢穿“潮服”,用吸引别人目光的方式为自己的混搭效果打分,别人以为她是“臭美”的模特,我相信她是未来的设计师。有一个学生因“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而被旁人嘲笑不够“高大上”,我表示“为有她这样的学生而倍感自豪”。当她得知我为她而写的教育日记发表在《人民日报》评论版后,她的脸上笑意粲然,她的心灵生机勃勃。

教育阅读和实践探索成就了一个全新的我。2017年,《中华读书报》以“同行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为题报道我的阅读经历;2018年,《中国教师报》用整版刊登了我的经典阅读书单。通过阅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让自己的教育教学保持新的活力,才能深刻理解教育为什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课改铸就了我今天的模样。课改20年,我的教龄20年,我有幸亲历课改的全过程,从懵懵懂懂的语文教学门外汉成长为地方名师。“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20年来一直在我心底闪耀,也开启了我教育人生的第三个10年探索之旅。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理念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用心处事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