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关键能力的策略与路径

2021-09-09 13:54何铁
中国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结构化综合实践活动

何铁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向“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的一门课程,也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的一种育人方式,为中小学解构与重建教育文化,催生学校教育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得力的抓手。在学校层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细化育人目标、明晰育人路径、规范评价标准,着力建设实践课程、实践教育和实践育人环境,促进从获得“一时记得住的知识”到形成“受益一生的关键能力”的育人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能力 结构化 课题化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对于发挥该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以及引领该课程的发展方向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经过17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关键能力要素结构化、关键能力水平层级化、关键能力载体序列化、关键能力培养课题化、关键能力评价表现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关键能力的策略与路径。

一、关键能力要素结构化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实践中自然地形成一个结构,正是这一结构的和谐性才促使人的整体性发展,进而形成完整的人格。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面对和解决真实的、跨学科的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生理特征、心理调节机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经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学校的育人体系,我们构建了综合实践关键能力结构模型(见图1)。

二、关键能力水平层级化

关键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每种能力包含多个要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只有分解其结构要素,构建层级表现水平,教师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有了目标,学生能力的评价才有了标准。以问题解决能力为例,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要素。提出问题要素可表述成三个层级水平。

表现水平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能够将问题表达清楚、完整,让他人理解。

表现水平二: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能将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问题整合归纳,提出更合理的问题。

表现水平三:能够清晰地将问题表达出来;能主动关注自然、生活、社会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基于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三级表现水平是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和学生能力的层级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三、关键能力载体序列化

关键能力不是通过“灌输”和“机械式传授”得来的,它需要以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通过亲自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构建内化形成。因此,我校提出了“从学科小课题探究到跨学科综合课题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策略,提出了“学科问题拓展与衍生、社会问题加工与改造、生活问题挖掘与提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路径,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即“问题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四个课程主题和“小组研究性学习、国际理解、社区志愿者、种植探究、科创发明”等十二个序列。

在活动主题与序列之间,我们特别注重关键能力各个维度的横向贯通和能力层级的纵向递进,从而实现关键能力在序列化的活动主题实践中自然地、循序渐进地生成。比如,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考察探究主题的小组研究性学习序列下我校持续15年开展“双流区城市河道—白河生态系统调查及治理措施”的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技术能力,学校建立了一个30余亩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七年级学生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主阵地,开展“体验劳动,积极探究—走进彭镇种植基地”的实践活动,以课题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农技员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农作物种植栽培与劳动体验活动。为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不断进阶,学校在楼顶建立了名为“蔬香园”的空中生态园,供八年级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种植探究实践,如“空中生态园—羊肚菌种植实践研究”。

四、关键能力培养课题化

关键能力培养该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内容不同,实施样态也有区别,但就实施流程而言,都要经过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的基本阶段。基于此,我校构建了“三段六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化实施模式。

1. 三段:构建课题实施框架

(1)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生成课题,制订活动方案,所以要明确“课题生成”和“方案交流”的要点。

(2)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二是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学生的研究行为进行矫正,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

(3)活动总结阶段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涉及将研究获取的资料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回答猜想,并在此基础上准备成果展示(汇报)方案,接受答辩。

2. 六环:落实课题实施细节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驱动学习发生

学习是情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自我生活世界的情境中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和探究的主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获得,探究的问题由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和感悟到学习的意义所在。

比如,为了引出“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这一研究活动主题,我们创设了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活动一:实地参观。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食堂,观摩食材的加工过程,学生观察到我们的饭菜每天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垃圾,学生用餐后还会有不少的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活动二:实践体验。每个同学用一个塑料袋子收集在教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一周后对每个人的垃圾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全班在一周的时间里产生的垃圾总量。活动三:角色扮演。扮演学校和社区的清洁工人,调查学校和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体验垃圾回收和分類的过程。活动四:阅读体验。阅读有关垃圾的绘本故事、真实的新闻事件,观看与垃圾主题有关的电影、纪录片。

丰富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对所学习的主题产生兴趣或认知冲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问题越具体,范围越聚焦,研究活动越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基于问题,设计方案,搭建学习脚手架

在提出研究问题后,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确定活动的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探究实践活动有序展开。我们围绕学生任务和教师任务两个方面来设计此阶段的活动。

学生任务:理解任务是什么—要做什么;理解成果与目标—要做成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展示成果;理解问题解决方式—怎么做;理解分工—和谁一起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明确工具支撑—用什么来做。

教师任务:判断任务类型,建议问题解决方式;准备合适的工具和学习脚手架;确定小组规模、成员分工;建议合作步骤、时间分配;设计评价方案;确定成果的展示形式和汇报方式。

(3)实践探索,动态调整,让学习真正发生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放性和探究任务的挑战性,在实践探索阶段,学生设计的方案往往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过程中遭遇的新问题或失败的经验来修订和优化之前的方案。教师需要根据探究的内容、遭遇的问题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比如,在实施“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研究”课题时,学生设计让水火箭飞起来时,有在瓶身开孔打气、在瓶子底部开孔打气、在瓶盖上开孔打气三个方案。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在瓶身和瓶底开孔打气很难保证瓶体的气密性。在尝试在瓶盖开孔打气的方案时,瓶盖与瓶口的螺纹设计又使得瓶盖无法冲出。学生遭遇了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失败,在生成新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重新审视原方案并做出修改和调整。

(4)深度实践,解决问题,让能力自然生长

优化活动方案后,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学生需要根据修订方案展开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探究、调查取证、活动记录、模型设计制作等,保证全员参与问题解决,在互动交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观,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往往很难进行课程的深度实践,因此教师要根据探究的主题,整合学校、基地、社区、场馆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活动的实施提供积极支持。教师的任务包括组织协调、巡视记录、从旁指导,重点是观察小组活动是否有困难,理解学生问题解决过程,有选择性地指导小组活动的重难点问题解决,现场收集证据和设计后续活动程序。

(5)成果梳理,总结提炼,让学习成效可见

成果梳理是学生完成系列调查、探究实践活动后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形成结论的阶段。比如,我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走进黄龙溪”之“古韵黄龙溪 探寻龙文化”课题组的学生在完成调查研究后,各个子课题小组一共收集图片237张、视频85个、调查问卷62份、书籍10本、文字资料6袋。各小组对前期研究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从浩瀚的资料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结论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成果梳理,小组间对成果进行初步表达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把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主要确定为:资料整理,得出结论;针对结论,提出建议。学生任务包括阅读本组已经分类好的电子文件包及纸质文件袋,整理分类小组展示资料并阐述理由,复盘问题的解决情况。教师任务包括点评学生已有的资料分类整理情况,总结资料分类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审视本组问题及解决的情况。

在资料整理上,教师要提供学习的支架,总结资料分类的一般规律和思路,如按照研究内容、研究过程、资料来源进行分类整理。根据探究问题的解决情况,教师答疑解惑,对仍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在结论归纳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证据意识,利用数据统计软件制作图、表,描述事物的发展规律。叙述现象要掌握语言技巧,描述结论要言简意赅,一般句式为“从、通过、对于、根据……可知……”等。

(6)成果表达,总结交流,促进系统反思

成果表达是实践活动成果的公开。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模型制作、绘画作品等。通过创意物化使成果得以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阶段性成果,为学生表现成果的方式和方法提供建议,促进学生成果的交流,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成果,如个人汇报、集体汇报、路演等。此过程要避免仅停留在活动结果的展示和表述上,而要借助成果表达引起学生对活动过程及结果的系统反思,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关键能力评价表现化

1. 能力形成过程的表现性评价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观察其能力发展情况。表现性评价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强调学生的独创性、首创性。比如,在“校服的诞生”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校服设计,在设计展示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性表现,并予以描述性评价。

2. 能力表现的成长记录评价

我校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收集、整理、保存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特色的重要事实性材料。借助对学生在关键性事件和标志性成果中所做的写实性描述,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DHA16036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雙流中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结构化综合实践活动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