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评估与分析

2021-09-09 16:19郝琴
科学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区域

郝琴

摘要:《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科普作为创新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翼,区域科普工作也需协同高效发展。本文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长三角、成渝地区四个重大区域为评估对象,以2015—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省级数据为面板,从科普资源密集度和科普资源利用度两个层面建立区域科普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分析影响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专业化促进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关键词:区域;科普资源;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1.04.0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同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确定了行动指南。在这一背景下,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工作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质量依赖科学普及提供高效的服务,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培育也需要科学普及给予有力的支撑[1]。

随着全国科技创新建设驶入快车道,作为两翼之一的科普发展需要同步提速。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科普事业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科普资源的稀缺,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此条件下,科普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合理分配科普资源,还要关注如何以有限的科普资源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区域科普资源要素流动和分配,提升科普资源利用率成为提升区域科普供给效率、培育创新氛围、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本文选取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长三角、成渝地区四个重大创新区域,评估区域科普资源密集度和利用度,分析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情况,探讨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影响因素,以期促进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区域科普工作,并能够带动全国科普事业快速发展。

1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1)科普资源的理论内涵、实践总结与对策研究。尹霖等[2]从资源科学和科普的内涵入手界定科普资源;莫扬等[3]界定了我国科普资源共享的概念内涵、基本要素及基本条件和原则;马健铨等[4]通过京津冀三地科普工作,提出了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王小明[5]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可以通过场馆资源共建、场馆资源共享、社会资源融入搭建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创新。

(2)科普资源绩效评估。张良强等[6]从能力绩效、产出绩效、效果绩效三方面,构建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张志敏等[7]聚焦大型科普活动评估,构建了包含4个方面12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吴华刚[8]构建了包含人力、财力、场地、传媒、活动等五方面的科普资源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006—2011年的科普资源建设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杨传喜等[9]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科普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刘广斌等[10]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全国科普资源投入的综合效率水平和各地区的效率水平,研究全国科普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3)科普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伍正兴等[11]分析认为我国区域科普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科普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丁刚等[12]应用SLM模型对我国省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力量对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绩效的影响作用;陈套等[13]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区域科普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比较二者之间的匹配度;张梦莹[14]研究全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水平,分析两者之间耦合的现状和特征,探索提出科普能力和创新的发展路径。

上述研究侧重科普资源效率或效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全国、某一地区、某一科普要素或领域的评价,缺乏对重大战略区域科普资源的评估。本文以2015—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省级数据为面板,建立了一套评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长三角、成渝地区四个重大区域评价对象,从科普资源密集度和科普资源利用度两个层面着手,通过对科普经费、科普人员、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双创发展等6个维度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数据处理与对比分析,分析影响重大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科普资源通过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专业化共建共享。

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在科普评估体系构建中出现的高频指标并进行篩选,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指标全面性、指标平衡性原则,从科普资源密集度与利用度两个层面,提出了包括科普经费、科普人员、科普设施、科普传媒、科普活动、双创发展六个维度来考察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情况。

(1)科普经费

科普经费是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普活动、科普交流、科普宣传、科普物出版等各项活动,均需要科普经费的投入。本文选取X1-每百万人科普经费筹集额、X2-政府拨款占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比例两个指标,衡量科普经费对科普资源的影响。

(2)科普人员

科普事业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石,作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事业,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科学实践能力的人员。且高素质的科普创作人员和科普兼职人员对重大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科普原创作品出版发行等具有重要影响。选取X3-每百万人科普人员数量、X4-每科普兼职人员年度实际投入工作量、X5-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比例三个指标,衡量科普人员资源情况。

(3)科普设施

科普设施为公众参与科普提供了载体和平台,选取X6-每百万人科普场馆数量、X7-每百万人科普展厅面积两个指标。科普场馆包括科技馆、科学技术类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站等。科普展厅包括科技馆展厅、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展厅等。

(4)科普活动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普活动数量众多,四个重大区域举办重大科普活动和国际交流频次高,因此,科普活动维度选取X8-每百万人年度科普活动数量、X9-每百万人年度重大科普活动数量、X10-每百万人科普国际交流次数三个指标。科普活动包括科普(技)讲座、科普(技)展览、科普(技)竞赛、科普国际交流、科技夏(冬)令营等。

(5)科普传媒

科普传媒维度包含X11-每百万人科普出版物数量、X12-每百万人科普网站数量两个指标。科普出版物包括科普图书、期刊种数、音像制品等。《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提出“互联网+”益民服务为重点行动之一,本文考虑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和权威性,将每百万人科普网站数量纳入科普传媒指標中。

(6)双创发展

《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双创示范基地,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维度主要包括X13-每百万人众创空间数量、X14-每众创空间孵化科技类项目数量、X15-每众创空间服务创业人员数量三个指标。

2.2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本文指标体系从密集度和利用度两个层面着手分析,科普资源密集度包括科普经费、科普人员、科普设施三个维度,共计7个指标;科普资源利用度包括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双创发展三个维度,共计8个指标,该体系共包含15个指标,如表1所示。

2.3综合评价方法

在计算出某区域的科普经费、科普人员、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双创发展共六个维度的得分后,科普经费、科普人员、科普设施三个维度得分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出区域科普资源密集度得分,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双创发展三个维度得分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出区域科普资源利用度得分。科普资源利用度与密集度的比值即为该区域年度科普资源效率综合得分。

3评估得分与比较

3.1综合得分

本文中相关的科普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普统计》[15],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6]。根据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分的计算,得出四大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综合得分,见表2。京津冀综合得分居首位,且各年保持稳定;长三角位居其次,但综合得分近两年略有下降;成渝平均综合得分保持在20以上;而大湾区(广东)平均综合得分12.29,且各年波动较大。

通过表3可以看到,京津冀三地形成三个梯级,分差较大;其中北京处于引领位置,无论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均排名第一,且保持连年增长趋势,2018年较2015年增幅超过30%;天津和河北波动幅度较大,2018年较2015年降幅较高。长三角区域中上海处于第一梯队,年均75分,但略有下降;江苏、浙江处于第二梯队,年均在20~30分之间,且也略有下降;安徽处于第三梯队,2018年较2015年略有增幅。大湾区(广东)2018年较2015年增长幅度最高,但整体得分较低,与其他区域第三梯队得分相近。成渝地区2018年较201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重庆综合得分高于四川。

3.2密集度得分

表4是四个区域密集度得分,2015—2018年各区域科普资源密集度发展平稳,只有大湾区(广东)2016年数据激增,2017数据降幅较大。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和天津的科普资源密集度排名靠前,河北发展滞后;长三角各省(市)科普资源密集度排名分布均匀,上海和浙江分列2、3名;成渝地区处于10省(市)中部靠后位置,四川各年得分靠近,重庆在2017年数据出现较高增长;广东整体得分靠后,且数据波动较大。

根据图1科普资源密集度各维度得分显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科普人员维度得分最高,分别为57.58、59.35、44.08;大湾区(广东)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其他三个区域,其中科普经费占重要地位,科普人员和科普设施得分相近。

3.3利用度得分

在科普资源利用度层面,四个区域的排名没有变化,京津冀利用度得分与密集度得分相近,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其中北京利用度得分稳步增长;长三角、大湾区(广东)、成渝利用度得分均低于密集度,多数省(市)呈下降趋势,见表5。

图2显示了科普资源利用度各维度得分,大湾区(广东)科普活动和科普传媒得分较其他三个区域差距较大,双创发展居中。其中,京津冀区域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双创发展得分较均衡,分别为49.76、42.40、39.40;长三角科普活动和双创发展得分较高,科普传媒有待提高;大湾区(广东)科普活动和科普传媒得分较低,双创发展突出;成渝地区科普活动得分较高,科普传媒和双创发展得分相近。

4影响因素分析

4.1科普经费来源构成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结合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来看,影响各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之一,是科普经费来源单一,社会捐赠占比低。科普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拨款、自筹资金、社会捐赠、其他收入等。图3显示,2015—2018四大区域科普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款占比超70%,浙江和安徽占比超80%。其他科普经费来源占比仅为五分之一多,社会捐赠所占比例更是在个位数。

4.2科普人员配置结构

科普工作离不开人才支撑。从统计数据来看,科普人员数量、科普创作人员、兼职科普人员相对有限,见表6。其中,京津冀每百万人科普人员数量接近,大湾区(广东)最少;每科普兼職人员年度实际投入工作量长三角居首位,京津冀和成渝接近,大湾区(广东)略少;京津冀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专职人员比例最高,超过10%,其他三个区域较接近。

4.3区域内地区发展水平

从各区域内省(市)科普资源数据来看,区域内存在科普资源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图4)。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居于领跑地位,资源密集度和利用度都远超天津和河北,数据几乎超天津两倍,是河北的六倍多,且河北与天津差距也较大;长三角也存在同样情况,上海处于领先位置,引领区域科普发展;成渝地区整体水平教为接近。

4.4资源要素发展水平

从科普资源的各要素来看,包括科普经费、科普人员、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双创发展,发展水平不一,对区域科普工作的推动作用也不一样,见图5。京津冀科普资源各要素发展较均衡,科普经费、科普人员、科普活动、科普传媒在40分以上;长三角科普传媒和双创发展较其它要素滞后,2015—2018年均分仅有15.10、27.21;大湾区(广东)科普经费表现突出,科普人员和双创发展较好,科普活动和科普传媒得分较低;成渝地区科普经费和科普人员得分较高,科普传媒有待提高。

5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四大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定量评价,可以看到科普资源配置上还未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和态势;科普经费来源单一,社会资金吸纳不足;科普队伍人才结构和专业化有待提高;同时面临疫情后社交距离的改变,疫情造成的社会疏离正在改变社会关系模式,而互联网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高速运行,铸造了虚拟共同体[17],都对后疫情时代的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出了挑战。建议提高区域科普资源配置的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协同性、全域性、均衡性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

5.1以“社会化”提高区域科普资源协同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鼓励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等区域性科普主体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建立区域科普共同体,发挥区域科普联动作用,差异化推动区域科普资源分配,如已成立的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形式多元化、层面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机制,为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2以“法治化”提供区域科普资源环境保障

完善科普法规政策,创新法治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出台区域科普协同政策或实施细则,如京津冀三地2016年签订的《京津冀科普资源共享合作协议》;完善区域科普政策,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以科普法为核心,科普要素为扩展面的科普政策体系;消除政策空白点,特别是要在应急科普、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产业发展、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科普的积极性等方面,出台系统化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区域科普环境和氛围[18]。

5.3以“数字化”提升区域科普资源精准性

数字化为科普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动能和新机遇,应用大数据资源精准定位区域科普群体和需求,搭建区域云上科普平台,让科普资源配置过程更为科学、智慧和优化;积极打造融媒体科普传播格局,加强与电视、广播、平面等媒体深度合作,激发传统媒体的科普活力;推进新媒体、自媒体等基于移动互联的“互联网+科普”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拓展科普传播速度、广度、深度,满足新时代公众对科普的新需求。

5.4以“专业化”强化科普资源人才支撑

加强区域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水平科普人才的培养机制,优化科普人员结构;增加科普创作人员岗位,积极调动相关人员志愿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通过政策及鼓励的方式,鼓舞高校、企业等机构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学生群体作为兼职人员参与科普事业,提升科普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

參考文献:

[1]翟杰全.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J].科研管理, 2001, 22(1): 8-13, 123.

[2]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J].科普研究, 2007, 2(5): 34-41, 63.

[3]莫扬,孙昊牧,曾琴.科普资源共享基础理论问题初探[J].科普研究, 2008, 3(5): 23-28, 32.

[4]马健铨,刘萱.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J].今日科苑, 2018(8): 63-72.

[5]王小明.共建、共享与创新:关于长三角科普资源一体化的思考[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 4(3): 147-150.

[6]张良强,潘晓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10): 86-94.

[7]张志敏,郑念.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24): 48-52.

[8]吴华刚.我国省域科普资源建设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18): 66-69.

[9]杨传喜,侯晨阳.科普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分析[J].科普研究, 2016, 11(1): 41-48.

[10]刘广斌,李建坤.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科普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7(5): 139-148.

[11]伍正兴,王章豹.我国区域科普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9): 50-53.

[12]丁刚,姚爽.我国省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3): 25-31, 43.

[13]陈套,罗晓乐.我国区域科普能力测度及其与科技竞争力匹配度研究[J].科普研究, 2015, 10(5): 31-37.

[14]张梦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与科普能力评价及耦合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9年版)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1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版)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17]丁元竹.疫情防控对"十四五"社会治理提出的新挑战[N].开放导报, 2020. 7.10.

[18]任福君.新中国科普政策70年[J].科普研究, 2019, 14(5): 5-14.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HAO Qin(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In the 2020 Government Work Report, it was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omot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a wing to realiz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lso needs regional synerg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uangdong) ,Cheng-Yu Area as the evaluation obje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popular science statistics from 2015 to 2018,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rom intensity and utiliz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and propose to promote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science resources through socialization, legalization, digit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Keywords: region;the popular science resources;indicator system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区域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