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剪,才省力

2021-09-09 11:36黄雅琴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纸片右手剪刀

黄雅琴

小班正在开展“春天的旋律”主题活动,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剪纸材料,感兴趣的幼儿可以剪各种造型装饰环境。小嘉宇对此很感兴趣,经常去剪一些“花花草草”,但他遇到了一些问题。

反握剪刀,有点累

大部分小班的幼儿已经知道如何使用剪刀了,也在各类活动中剪过单条直线,但小嘉宇每次都是反向(相对于常规掌心向内的握法)握剪刀。当教师问他“你拿剪刀的姿势和别人一样吗”时,他总是一副懵懂的样子说“一样的”。

4月4日,小嘉宇和同伴来到美工区想剪一些“小花” (幼儿需要沿着黑线剪出“花瓣”,每条黑线长约4厘米,线与线之间间隔约3厘米)。他选了一张绿色的小花纸片,左手将它压在桌面上,右手反握着剪刀,伸直了手指,将剪刀打开一个小口,然后对准黑色实线很费劲地剪了第一刀(见图1)。他停下来松了松右手,用左手将纸片挪到离自己更近的地方,用同样的方式继续剪(见图2)。好不容易将第一条直线剪了一多半,他用左手捏起纸片,连扯带剪,剪完了第一条直线(见图3)。随后他放下剪刀,叹了口气说:“唉,好累啊!”

这时,教师提醒他:“你看看别人是怎么握剪刀的,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握的。”小嘉宇看了看身边的同伴,发现大家剪得都比他快,就赶紧开始剪第二条直线,并没有关注到剪刀握姿的问题。他依然反握着剪刀,按照之前的方式继续剪,剪得非常缓慢,每剪一刀就停一下,每条直线平均需要4刀才能剪完,剪出来的边线有些毛糙,和轮廓线不太吻合。

接下来的一周,他来过美工区几次,剪第一刀时的开口比原先大了一些,剪出来的直线边线与轮廓线也更加吻合了。但他始终都是反握剪刀,速度较慢,总是剪几刀就觉得很累。期间不管教师怎么提醒,他都没有调整自己握剪刀的姿势。

怎么才能轻松一点

教师发现多数幼儿的剪纸能力已经有所提升,原先的剪纸材料对部分幼儿而言过于简单了,于是增加了一些难度更大的剪纸材料(直线长4厘米,线与线的间距缩短为2厘米,且线条更细)。

4月12日,小嘉宇来到美工区选择了难度更大的剪纸材料,剪了几刀就开始休息。教师问:“你是不是每次剪小花,都觉得很累?”他点了点头,教师继续说:“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让自己不那么累?还有没有别的剪法?”小嘉宇用右手拿起剪刀,试着调整拇指和食指位置来剪,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将剪刀从右手换到左手,同样采用食指在上,拇指在下的方式握住剪刀。可他怎么都瞄不准直线,也很难将剪刀打开、合拢。尝试了几次后,他还是将剪刀换回右手,用原来的姿势继续剪。

接下来的一周中,教师多次提醒他尝试不一样的握剪刀方式,让自己剪得轻松一些,他尝试了调整手指位置、换手、换剪刀、移动纸片等多种方式,期间也开始关注同伴的握剪姿势。4月17日的剪纸活动中,他在调整手部姿势的过程中,发现让手向下倾斜一些角度更加舒服,剪得速度也快了一些,他的脸上也开始露出了笑容。

换个方向,轻松多了

经过上周的观察,教师发现第二次调整的剪纸材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有些大,所以替换成新的剪纸材料(直线长3厘米,线与线的间距改为3厘米,线条和第一轮材料一样粗)。

基于昨天的成功经验,小嘉宇又来到了美工区。他左手按住一朵小红花,右手掌心朝下,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剪刀(见图4)。教师说:“你今天看起来没那么累了,还能让自己更轻松一点吗?”小嘉宇停下来看了看同伴,试着将右手继续往下倾斜一些,最后索性将右手转过来,掌心朝内,拇指在上,食指在下(见图5)。这下剪起来就轻松多了,他抬起头冲着教师笑了笑。

剪后面几条直线时,他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也没有再停下休息。每一根线条基本2~3刀就能剪完,边线与轮廓线的吻合度也更高了。

接下来的一周,他主动来美工区剪纸的次数更多了,再也没有出现反握剪刀的情况。尽管他握剪刀时依然比较靠近手指根部,但食指和拇指有时会有弯曲动作,不再一直保持伸直的僵硬状态。4月25日的剪纸活动中,他还将中指和食指一起伸进了剪刀洞,当食指、中指、拇指共同使力时,握剪刀的部位不再是手指根部,而是手指的中部,有了更自然的弯曲动作,剪的力度也增大了。

左右手配合,還可以更轻松

4月27日,小嘉宇在剪纸的时候发现大家都是将纸片拿在手中剪的。于是,他也试着将纸片拿起来剪(见图6)。起初,他的左手基本保持不动,剪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纸片总是动来动去,于是他的左右手开始尝试配合,右手每剪一下,左手就调整一下纸片的位置。最后,他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圆形纸片来剪,每条直线用1~2刀就能完全剪完,不仅速度快了,轮廓线也更加平滑了。

在5月7日的“制作小梳子”活动中(每把梳子上的直线长4厘米,线与线的间距为1.5厘米),小嘉宇左右手的配合度更高了。一旦在剪纸时出现纸片晃动的情况,他能及时调整左手的位置增加纸片的稳定性,而且右手每剪完一条直线,左手就往下退一点。很快,一把整齐光滑的小梳子就剪好了(见图7)。

剖析与解读

基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小嘉宇“剪直线”动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无问题意识——有问题意识”两大阶段,当他形成“如何剪才更省力”的问题后,又经历了“有意识地尝试多种方法让剪纸更省力,但成效不大→调整握剪刀的朝向,便于手腕和手臂发力→通过弯曲手指、三指配合等方法,便于手指发力→左右手配合,便于灵活剪纸”四个具体发展阶段(见图8)。

在阶段一,小嘉宇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握剪刀的方式存在问题。尽管在成人眼中,他存在“反握剪刀”这一错误握姿,但对于小嘉宇来说,他已经用剪刀解决了剪纸的问题,除了感到自己剪得很累,并不觉得自己的握剪刀的方式存在问题。当教师反复提醒他注意检查自己握剪刀的姿势时,小嘉宇没有像教师期待的那样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调整,因为此时教师和小嘉宇所聚焦的问题并不一致。

在阶段二,当教师从小嘉宇的立场,将问题聚焦于“怎样剪才不那么累”后,小嘉宇才真正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他开始想办法让自己不那么累。但由于小班幼儿兴趣持久性等方面的原因,小嘉宇对这一问题的意识并不稳定,教师只得反复地提醒,才能让他持续关注并尝试解决。

在阶段三,小嘉宇花费了很长时间,通过调整手指位置、换手、换剪刀、移动纸片、观察同伴等多种方式解决前面所述的让自己不那么累的问题。虽然一开始未见成效,但在后期反复调整手部姿势的过程中,他发现只要让手向下倾斜一些角度,就没那么费劲儿了。这一小小的转变对他而言意义重大。这不仅让他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更让他建立了自信心,获得了通过自己努力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不久,他再一次调整了手握剪刀的朝向(掌心朝内),这样的姿势更有利于手腕、手臂的发力,能让剪纸变得更加轻松。此后,他完全不需要教师的提醒,始终采用这样的握姿去剪纸。这一阶段,他通过调整右手握剪刀的朝向便于腕部发力,初步解决了“剪纸太累”的问题。

在阶段四,小嘉宇先发现通过增加中指共同发力、弯曲手指等方式,可以增加手指力量,让自己剪得更轻松。至此,他所有的解决方式,基本都聚焦在负责握剪刀的右手,尚未关注左手。

在阶段五,他通过观察同伴,发现别人都是拿着纸片来剪纸,而不是將纸片压在桌面上。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观察同伴,可为什么只有在这个阶段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其实,“能看到什么”与幼儿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当小嘉宇解决了右手上的问题,他才能看到左手的差异。同伴观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策略,但若希望幼儿通过1~2次的观察就能完全掌握正确的剪纸动作,是不可能的。

教师反思

1.基于儿童视角建立问题意识

提问是一线教师最常使用的引导策略,但不少提问都是无效的,造成无效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较为典型的原因是教师并未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幼儿要么无视这个问题,要么听出这一问题的弦外之音,按照成人的要求进行调整,暂时实现成人眼中“成功”。但这种缺乏内部建构过程的“成功”是短暂性和机械性的,无法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实质意义。

故事中教师一开始抛出的是基于成人眼中的问题,并不是幼儿眼中的问题。对于小嘉宇而言,他用这个握姿成功地完成了剪纸,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握姿存在问题。当教师站在小嘉宇的立场,发现他的问题是“这样剪太累,怎样握剪刀才能不那么累”时,幼儿才真正建立问题意识并尝试解决。

2.选择有效的干预时机,有赖于教师的充分观察

每每研讨,总有教师向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提出困惑:“我应不应该干预?什么时候干预才合适?”不少教师总是期望能从专家处获取一个标准答案。其实,这一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专家可以为教师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但不能替代教师做出决定。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的实际状况不断尝试做出“是否/如何干预”的决策并在事后进行反思,这也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

3.材料调整是重要的干预策略,但不是唯一的策略

随着各种教育理念的普及,不少教师越来越重视材料的投放与调整,甚至出现一些极端化的操作。例如,只要幼儿的发展不如预期,第一反应就是材料投放有问题。事实上,材料调整只是干预的重要策略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策略。任何有效的策略都应基于幼儿的需求,而非教条化的原则。在本案例中,教师一开始不断调整剪纸的材料,如线条的长短、粗细、线条之间的间隔距离等,对于幼儿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对他来说,材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教师需要耐心等待幼儿的自我发现。

猜你喜欢
纸片右手剪刀
纸片也能托住水
左手和右手
石头剪刀布
左手右手
左手右手(5)
左手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