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以龚贤山水为例

2021-09-10 09:33王转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山石留白山水画

王转

纵观中国艺术史中的山水画,除了用墨色表现自然景物外,其他自然界中摸不着或看得见,却不能用直接照搬临摹的手法描写,通常就以空白来显现。这种空白不是随便遗留出来的,而是画家意在笔先的体现,用空白的虚无来表达山川意境的空旷之美,再以雄伟挺拔的山峰、树石等实物来衬托空白着的天空、云气、江河湖泊等,虚实相生,无画即画。“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此句出自清代邓石如的书法理论中。这种美学观念强调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布局、留白、组织、呼应等方面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画提倡书画同源,尤其是在山水画中亦重视“计白当黑”,这种表现技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力求画面表现一种空灵之感。本文主要以龚贤山水画为例浅谈山水画中的“留白”艺术,体味其独特的审美韵味。目前有些学者对龚贤山水画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龚贤的生平及其笔墨风格的变化进行研究,这些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我对龚贤的绘画认识提供了可靠的借鉴素材,我试图对龚贤绘画中的“留白”作浅显的研究认识,理解龚贤绘画的构图布局,审美意境,对自身今后的写生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一、山水画中的留白艺术

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艺术家绘画实践的长期积累,谢赫提出了品评绘画的六种规范,即六法。对之后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其中第一条“气韵生动”运用到山水画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促成了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征:“真实且概括性的描绘自然景色,并非刻板的对其进行复制,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其中的风韵”。除了表现气韵外,还应该深入体察感悟大自然之美,并根据其观察结果,做出严谨的画面构图安排,表达出对人生的远大志向、生活的情趣意味及氛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而不是某个时刻对某景物有“可望可行”的即时感受,这也正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美的境界。“气”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指呈现出自然物的内在生命力;“韵”是艺术家们所要追求的一种审美标准,最后达到生气而灵动的画面成效。然而这一艺术追求离不开艺术家自身的气质、品行、性格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更离不开他们长期体察心悟,通过实践所得的绘画技法,笔墨运用等专业技巧的操作。尤其在为了达到“气韵”的效果上,“留白”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强调在绘画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复制自然山川原本的面貌,将所有的细节呈现在画面上,而是要适当地留出空白,为表现神韵、生机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使欣赏者有无限的遐想。笪重光将留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认为作画时“巧在善留”,“虚实相生,无画出皆成妙境”。他在《书筏》中也指出应“计白当黑”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华琳《南宗抉密》中也认为画中的“留白”是“有情”“有趣”的:“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

因此“留白”是艺术家构思画面、立意、创造意境的重要环节。

二、“留白”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以龚贤山水为例

中国传统绘画善用留白已成为共识,尤其在表现远水无波、烟岚雾雨和遥天空阔、日光月色的时候,留白比实际的笔墨皴擦更能表现苍茫辽阔或雾气弥漫、天色晦明之感。黄宾虹曾言“一炬之光,通体皆灵。”看似空空如也的“留白”表现,却在一幅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明末清初画家龚贤的山水画表现技法独特。他吸收了宋元画家的一些绘画手段,擅用墨色,师法造化,观察体会大自然,融合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很好地表现出积墨的特殊魅力,创造出一些祖国江山之壮美的优秀作品。他这种超越古人推陈出新的创作精神,对后世的艺术家们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在画面中“留白”,在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上是一个新的构思与体验,是描绘对象气韵生动的手段之一。这种表现手法是通过画家的运笔和用墨的巧妙结合来实现的,是画家内心情感的表露;同时也传达了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出一种独有的笔墨气质。

龚贤的山水画追求黑白虚实。其画面中对象的虚实通过墨色的黑白来表现,用墨层层积染,且墨色的浓淡,黑白灰相间使得画面层次丰富,尤其体现在画石中。龚贤曾言:“山外框为轮廓,内纹为分筋。皴上不皴下,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阳白而阴黑。”“画石块上白下黑,白者阳也,黑者阴也……”

“石上不生草木故白,土面非草即苔故以染墨。非黑无以显白,非白无以判其黑。”

龚贤的作品中通常用浓墨染山石、树叶,树干则留白,或是用笔皴之,讲究画面疏密关系,且黑白层次分明。白,即无;黑,即有。这体现在画面中水、雾、云、烟的处理上。如《湖滨草阁图》,画的是太湖之滨的风景,画面构图饱满,但满而不塞,近处土坡上布置有高低错落,疏密穿插着的数棵杂树,采用丰富的墨色表现出其形态。用凝重的线条勾勒山石的形状,并于山石凹下去的部分用干笔、淡墨积染。

生动准确的画出山石形制结构;清楚的表达出山石体积关系中的明暗。山石间有小溪流出,与画面右上角高耸的石壁中的瀑布呼应,将所绘景色贯通一气,使画面产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效果。在画面的中部没有使用任何笔墨,而是大块留白。山崖上几间草屋错落的掩映在丛林中,画面丛树、石坡多为写实,大块的水面却纯白,无波、无纹,令画面虚实对比鲜明。

又如龚贤的另一幅作品《山居清歌图》。这幅画着墨部分较上幅作品偏少,龚贤用淡墨晕染出上半部分山石的向阳面,部分甚至不着色。中锋用笔勾出阳面的树干树枝的轮廓,再做简单的皴擦,把溪水、云烟留出空白。关于山石树木的阴面画家则反复的使用积墨法呈现。这样一来,画面的黑白对比尤为明显,使阳面的山石,以及河流,烟云的朦胧立马凸显出来。画家对画面黑白处理的十分恰当,使欣赏者在看画时有一种画面流动的印象,生动的表现了自然界中的山川之美。龚贤的留白手法,动静结合的画面处理,来自他对山水画中的“黑”与“白”的深度理解。他利用黑白强烈对比,来表现光影对自然山水画中产生的最终效果。龚贤觉得用墨贵在黑,但并不是漆黑一片,如果占满了整个画面,观者乍看会有一种压抑之感,就没有继续欣赏下去的欲望,所以,在创作时要求画面要知白守黑,有黑有白,能白又能黑,以黑衬白。

在龚贤的山水画中,“留白”还特别注意其疏密关系。画家采用平远式构图。前面的湖面被大小、形态各异的山石以及浅滩所分割,流出几块小面积的空白,与画面中心流出的大面积空白形成了疏密的对比,画面表现出一种平淡天真的意境。

三、结语

龚贤山水画中对“留白”手法的处理突破常规,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黑白结合,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画出皆成妙境,画面产生一种深邃、幽静之美。通过上述浅薄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山水画中的“留白”形态,并了解它既不是对自然景观的直接复制;也不是画家主观思想的任意发挥,而是主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艺术家将长期积累的绘画技巧与自身内心融合在一起,表现出理想的山水画意境。限于篇幅,本文所分析的“留白”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尚很浅薄,关于其他山水画中“留白”的处理探究,还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理解。

注释

1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2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3 语出:龚贤引自:陈洙龙、陈旭编著《龚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龚贤《画决》。

5 [清]龚贤,龚半千课徒画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2年。

猜你喜欢
山石留白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雷运华
陈晶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