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扇鼓”舞表演形态考察与新时代的继承探究
——以成县索池羊皮扇鼓舞为例

2021-09-10 09:33樊伊婷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羊皮唱词民间舞蹈

樊伊婷

一、羊皮扇鼓舞的舞蹈源流

(一)生态位

位于陕甘川交接位置的陇南地区,素有“陇上江南”之称,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孕育出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陇南的民间舞蹈,有其悠久的历史轨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传承至今的有宕昌的《羌巴舞》、文县白马人的《池哥昼》、康县南部的《神舞》和流传于西河、成县等地的羊皮扇鼓。羊皮扇鼓舞是该地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一种舞蹈形式,作为历史遗存,经过人们的口传身授和后人的整理加工保存下来,现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北民间舞蹈的优秀代表之一。成县“索池羊皮扇鼓舞”,主要流传于距成县县城32 公里的索池乡,尽管羊皮扇鼓舞在西北地区流传较广,但索池乡羊皮扇鼓具有当地区域特有的风格,一直在成县的民间盛传不息,代代相沿,流传至今。

(二)舞蹈由来背景

鼓,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舞蹈道具,鼓是精神与力量的象征,鼓舞结合开辟了舞蹈文化的先河。在《周易》中的“鼓之舞可以尽神”可以说明鼓舞这种表演方式在礼俗活动中成为一种重要形式,羊皮扇鼓舞就属于其中的一种。

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与该地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劳作方式、风俗习惯密不可分。舞蹈文化学家罗雄岩先生所述:“一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部落间的矛盾和原始的礼俗性活动,一部分是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反映。”陇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而羊皮扇鼓舞就是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之间,小麦收割后庆祝丰收的舞蹈。俗话说“十月的师公比驴忙”,因为这个时候收割完后进入农闲时期,羊皮扇鼓舞庆丰收迎喜神,集娱人娱神于一体一直流传至今。

据了解,羊皮扇鼓舞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属于巫舞表演样式。在田野调查时,民间艺人告诉我,最初羊皮扇鼓舞是纪念一位英雄,是由一位女性,后人称之为“牡丹师娘”所创编。在不断流传与发展中,这位英雄逐渐被神话,现在被称之为“龙神”,后来由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该舞蹈的传承便落在了男性的身上,现在也是大部分主要由男性进行学习和传承。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舞蹈都是由男性来表演。在《易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可知,鼓主要是求雨之物,羊皮扇鼓也不例外,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

二、羊皮扇鼓舞的表演阐述

(一)表演形式

羊皮扇鼓舞是一种集说、唱、跳三位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羊皮扇鼓舞逐渐演化成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形式。听舞蹈传承人们的讲述,羊皮扇鼓舞的表演蕴含了感谢之意,感谢今年的麦子大丰收,所以,往往在活动开始以前,人们都会酿上一缸麦子酒,在品尝酒后开始庆祝。活动一般持续三天两夜,有三个流程,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分别为“开坛迎神、耍鼓娱神、载娘娘送神”。

其表演形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坐鼓,也叫文鼓,以唱为主,主要于夜间在室内进行,表演时由两人配合。一人坐于凳上左手持羊皮扇鼓,右手持鞭打击鼓面,另一人也同样击打鼓面,随着节奏在室内绕圈动作进行表演,二人随着节奏与动作伴以唱词,唱词没有城式化规定,以当地方言传唱,根据不同场合与气氛有不同唱词,唱词内容一般都是各方神的名称与事迹。

另一种是武鼓,顾名思义,是以旋转跳跃等大幅度的动作方式来进行,主要是在白天在场院等宽阔之地进行,动作粗犷豪放,蹦跳起舞,过程中念念有词,或吼或啸,愈跳愈烈,人助鼓力,鼓显人威。

(二)场图与典型舞筹

首先,在活动中,表演羊皮扇鼓的人数一般要为双数,双数寓意“成双成对”也是吉祥之意,所以,不论文鼓或武鼓,表演人数都为双数,一般表演人数为八人,场图轨迹讲求对称与和谐,所以,在表演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绕圆的队形和S 型曲线的流动,其也有模仿龙的形态之意。由于羊皮扇鼓的由来蕴含着求雨之意,而人们常把下雨与传说中的龙联系在一起,所以,表演中的队形和动作多以与龙有关的词语来命名。在表演刚开始,众人形成一数列,由一人引领在依次面朝东西南北边唱边舞,据了解此动作名为意味敬四方,这是必须遵守的。表演过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队形有“龙出穴”,其余人围成圆,一人在中间舞鼓,其余七人在舞姿动作中依次将自己的手中的鼓凌空传给圆心中的人,最后那人手持八面鼓而舞,场面壮观,从中也看出了传承人的功夫至深;“双龙戏舞”,八人分为两数列,两两相对进行对舞,而后两队绕8 字对插等。

在观看活动时发现羊皮扇鼓舞的典型舞筹是左手拿鼓,右手持槌,以脚下大幅度的跳跃和上半身花样万变的敲鼓姿势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粗狂有力独特风格。不同的动作也有不同的名字和寓意,主要动作有“缠头鼓” “耸肩打鼓” “弹脚击鼓” “二人对鼓” “八面花鼓”等,其中,还穿插了虎跳、空翻和踢腿等这类技术技巧,这种大幅度夸张的动作其目的就在于娱神。在舞蹈过程中,舞者之间配合得十分默契和谐,动作与动作之间相映生辉,形成了羊皮扇鼓舞的特殊风韵,经久不衰。

(三)唱词、道具与服饰特征

唱词是该舞蹈的一大特色,唱腔粗犷,唱词由当地方言唱出,乡土气息浓厚,多是根据场合即兴创作,蕴含吉祥之意,礼俗性文化的味道贯穿于舞蹈始末。其内容包罗万象,有民间传说、历史文化、英雄人物事迹和人民美好愿望等,节奏押韵,诙谐幽默,随着人民大众的生活不断改变。其中,有一经典唱段唱到:“一女贤良属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五龙月下保太子,私下三关杨六郎……”,这些唱词仔细研究起来非常有意思,不禁对民间艺人的智慧感到赞叹。

图1 传承的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舞的道具就是羊皮扇鼓,也叫扇鼓,形状似蒲扇,用羊皮蒙制,敲击起来声音洪亮且清脆。据了解,传承人的扇鼓是由他的父辈亲手制作,其制作工序十分复杂,需亲手将羊皮上的羊毛拔去,浸水后蒙在扇圈上面,扇圈由铁制成,需亲手打磨,工序十分复杂,一旦有一制作环节有纰漏,扇骨是发不出这么响亮声音的,鼓槌由牛皮制成,三角红布系在鼓槌尾部,如今,传承到他手里,十分珍贵,具有独特的意义。扇骨的鼓把下制作成“三环九扣”’模样,三环代表的是“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九扣代表的是龙的九个儿子(如图1),具有浓厚的神话气息,也与羊皮扇鼓舞这个活动的意义相联系。在敲击之前鼓面需在火上微微烘烤,这样鼓的声音会更加响亮,羊皮扇鼓实则重量不可小觑,需要耍鼓者很深的功夫,在敲击时鼓声与铁环声相映照,十分动听,而且给人以力量和振奋之感。

在表演时,服饰没有程式化规定,与其他民间礼仪相似,颜色讲求鲜艳明亮,所以,服饰颜色主要为红色或绿色,表演者多穿红衣青裤子,腰上系红色腰带。

三、羊皮扇鼓舞的传承

羊皮扇鼓舞作为几千年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结晶,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成县索池羊皮扇鼓舞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古老文化的民间舞蹈,于2009 年8 月20 日被成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与2015 年春节期间被甘肃电视台选中,参加了甘肃省电视台春节大拜年的现场录制,走上了甘肃省电视台的大屏幕。于2021 年1 月7 日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像这种地地道道的原生态舞蹈还有很多,它汇聚了我们祖先宝贵的智慧与文化,但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这种非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考验,由于这种民间舞蹈文化多汇聚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和乡镇,现在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人多为老人和小孩,听传承人讲述,现在能够沉下心学习这种传统舞蹈的年轻人并不多了,人们更愿意去接触和学习新的有意思的事物,羊皮扇鼓舞的传承面临着考验。

四、结语

在面对如此优秀的民间艺术,它的传承与发展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我更希望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看到属于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结合社会的发展,用我们年轻人自己的方式去传播和传承,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受众面很广的短视频的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将这种优秀文化能够发展传承下去,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将更多的本民族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羊皮唱词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唱词(外一首)
会飞的羊皮筏(外一章)
巧断羊皮案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披着羊皮的狼
羊皮换相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