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船歌》乐曲分析

2021-09-10 09:33凌楠茜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船歌引子赫哲族

凌楠茜

一、作品创作背景及作曲家介绍

(一)作品创作背景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等境内,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以渔猎为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乌苏里船歌》是流传在黑龙江地区乌苏里江沿岸的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描写了赫哲族人民撒网捕鱼,过上幸福生活,放声歌唱美好岁月的情景。它在1980 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作曲家陈铭志先生根据同名歌曲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使民歌独有的声音色彩和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完美融合,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历史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作曲家介绍

陈铭志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1925 年生于河南省西平县,1946 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专作曲组,师从谭小麟教授和邓尔敬教授,后专从丁善德教授攻读赋格与作曲,1951 年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创作涉猎面广泛,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曲、钢琴曲、大提琴曲、管弦乐曲等,他的写作以复调手法为主,他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与西方复调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多部具有鲜明特色的钢琴作品,包括《乌苏里船歌》《苗岭连北京》《鱼水情》《子弟兵和老百姓》等,被誉为“中国复调大师”。

二、作品的音乐本体与演奏分析

(一)音乐本体分析

1.和声

图1 谱例1

主旋律进行中大胆运用了平行八度,四、五度叠置和弦,分解和弦,打破了西方传统和声的编配,借鉴了很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效果和声音,通过钢琴表现出来,将传统功能的和声与民族色彩和声相结合。见图1,比如,一开始散板的引子和尾声部分多次出现双手的平行八度和四五度纵向和声结合,空洞的和声色彩有力地表现了赫哲族人划船出行时在乌苏里江两岸互相呼唤的回声,主题段落在固定旋律的基础上辅以四六度音来衬托,将传统音乐常用的和声运用得淋漓尽致。

2.曲式

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1—6 小节为散板引子部分,带装饰音的八度三连音和有连线的延音,直接引用了原歌曲的装饰音,随后出现的琶音呈现出江面波光粼粼的水流。随后是作品的主体部分,采用了A 宫调式,7—10 小节的间奏左手运用了分解和弦,贯穿了整个A 段的旋律,描绘出赫哲族人民悠闲划船的情景,11—31 小节右手的主旋律多次出现6 度螺旋式下降,颤音和装饰音的使用还原了原歌曲的旋律,旋律结尾多次运用了倒影的手法,A段结尾已经出现左右手旋律交替的复调创作手法,为B 段做了铺垫。从32 小节开始进入B 段,从A 宫调式转向它的下属D 宫调式,主旋律从右手变为左手,在保留旋律的前提下简化了节奏,高声部摇曳的间奏材料和饱满的中声部填充发挥了钢琴的优势,从40 小节开始主旋律又回到了右手,右手连续八度和左手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将全曲推向了高潮,烘托出在青山绿水间人们悠然自得的景象。54—57 小节为尾声,连续上型的琶音和引子形成了呼应,声音越来越弱,描绘出人们的渔船伴着夕阳西下逐渐远去。

3.旋法

主题段落的旋律进行是以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波浪型”的运动方式,见图2,高低起落与平缓的旋律相结合,旋律起伏很明显,音域比较广,仅前两小节的旋律就已经体现出了大起大落,大线条的流动性给人以波浪起伏、微波轻澜的感觉,推动者乐曲往前发展。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旋律,但却将情感表达一步到位,突出了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音乐风格,赋予作品《乌苏里船歌》情感的张力。引子和尾声中添加了许多装饰音来烘托气氛,使音乐更加流畅,丰富了情感表达,使乐曲生动形象。

图2 谱例2

(二)演奏分析

1.歌唱性

引子部分的三连音和琶音形成了强弱对比,双手交替的琶音模仿民族乐器营造出涟漪的湖面,弹奏时要注意三连音节奏的平均和琶音的连贯。A 段的主旋律在演奏时,要着眼于长句子,乐句要有处理的呼吸,完整乐句要有相互呼应,用大臂带动手腕与手指进行移动,几种不同类型节奏的变换更是表现了劳动人民率直的性格特征。B 段复调手法贯穿了整个段落,左手的主旋律要突出,三个声部之间层次要清晰,音乐旋律在左右手之间变换,要做好上下过渡的连接,弹奏八度时是全曲情绪最浓的一段,手掌要做好支撑,小指的高音旋律要均匀流畅,结尾处双手旋律的交错随着八度的烘托进入了全曲的尾声部分,大臂要格外的放松,将全身的力量传送到指尖,这样的处理给予了酣畅淋漓的感受,也表现出对大自然美好的憧憬。尾声部分连续的琶音不能奏出坚硬的音色来,要用指肚模仿古筝的扫弦那样的轻柔,表现出渔民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2.踏板

合理的运用踏板可以使乐句更具有连贯性,增加音乐的力度和渲染力。弹奏三连音时,踏板要一气呵成,末尾的无限延长音使得音响效果被拉得更长,琶音也是只在第一个音后面踩完保持到最后的长音,因为所有的音都属于传统不加偏音的五声调式,连续的四度双音部分每两拍换一次,这样旋律不仅连贯而且层次清晰。主体部分由于节奏平稳,流动性强,因此,踏板都是每小节有规律的换。尾声部分的踏板根据和弦调性色彩的变化而变化,能让演奏者最大限度地感知作品。

三、艺术特色

(一)民歌的应用

《乌苏里船歌》是由赫哲族民歌改编的声乐作品,描写了乌苏里江畔渔民打鱼的场景,表达了人民走上幸福道路的喜悦之情。歌词生动、朴实,以“阿朗赫赫尼那”这些民歌中的虚词贯穿。曲调方面,以跳进和波澜起伏为主,使曲调婉转悠扬。改编后的钢琴曲,从引子开始就对歌曲的旋律进行了借鉴与引用,在旋律变化、行进方面基本相同,仅仅在琶音的伴奏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节拍方面,声乐曲的衬腔采用了6/8 拍,而钢琴曲的引子为散拍,主体部分都采用了2/4 拍,调式也同样采用了A 宫调式,保持了歌曲优美流畅的特点,展现了赫哲族人民打鱼的热闹场面。

(二)节奏的形象化

对于《乌苏里船歌》来说,其节奏的形象化是较为重要的特点。在引子部分,快速琶音和自由延长音的交替出现,赋予了乐曲很大的灵活度,在演奏的过程中,本身就具有即兴性和自由性,运用一些节奏和延长音,使音韵更加协调,便于各种情绪上的转换。进入到主题段落后,稳定的速度在演奏上增强了流动感,两种特色鲜明的节奏很好的演绎了赫哲族人民划船时轻松美妙的心境。

四、艺术价值

(一)审美性

中国音乐的旋律表达含蓄、优美、讲究“气韵”,这首作品中主旋律始终代表着一种音乐形象,四度、六度、七度的运用使得旋律线条曲折动人,多次出现的琶音模仿了民族乐器的韵味,在触键、音色、旋律、踏板、乐句和呼吸等方面对乐曲进行了感知。学习这首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当地的文化,通过谱面大致领会作曲家表达的意境,从而对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领悟与体会。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有很多,对于演奏者来说不仅需要扎实的演奏功底,还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演奏者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二度创作,才是演绎出作品精髓的条件。

(二)变异性

民间歌曲在流传的过程中存在着变异性,《乌苏里船歌》同样成为再创作的源泉,在保证原有的韵味下加入当代能真正引起时代共鸣的元素。改编后的乐曲被用在了古筝、二胡、竹笛、古琴等民族乐器上,既保留了原曲的特色,又给了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把《乌苏里船歌》推向专业舞台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通过领唱、对唱、合唱等方式,重新诠释了这首作品;霍尊在综艺节目上也对这首歌进行改编,加入了吉他、贝斯、鼓、弦乐等西洋乐器以及和声,融入了流行音乐色彩,既再现了作品本来的韵味,又结合时代发展融入了新创作元素,使其走向多元化。

五、结语

由民歌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展示了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上的极大突破,让钢琴这一异质血脉的媒介说中国话,并能有价值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意蕴,它们不仅是一首首作品,更包括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音乐思想、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只有大量汲取民间素材,才能深刻表现出中国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钢琴改编曲《乌苏里船歌》是民歌与西洋乐器的完美融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运用的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保持了原曲的民族调式,装饰音和琶音给予了钢琴这一敲击乐器韵味和润色,刻画出赫哲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船歌引子赫哲族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往事
汉江船歌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散文诗章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