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9-10 14:45杨旭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杨旭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天津 30040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获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步入了实质性落实阶段。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改革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也曾出台过各种改革方案,从“京津冀一体化”到“大北京地区”,到“京津冀经济圈”,从建议区分各自功能定位到京津合并、津冀合并,然而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013年8 月,总书记在河北省委、省政府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把河北未来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科学理念。

2014年2 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重点指出了区域一体化创新与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

2015年4 月30 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得通过,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客观条件

京津冀三地在交通、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便利和互补特性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便利的交通条件

京津冀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中心、天津为副中心的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并呈现出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式的组织形态。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为三地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提供了可能。

(二)资源的互补特性

由于自然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异特征比较明显。河北省的自然资源居三地之首,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北京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旅游等资源名列三地前茅;天津市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工业制造能力资源处于三地的龙头地位。市津冀三地的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十分明显,三地合作可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发挥出更大的资源效应。

(三)产业的互补特性

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京津两市作为首都和直辖市,金融、保险、高科技、服务等产业都有绝对的优势,河北第一产业有天然优势,而在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科技等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北京属于知识型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优势;天津属于加工型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重加工工业具有优势;河北属于资源型地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势。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探析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消除或弱化行政分割与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通过制度规范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充分保证市场机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为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并尽快实现京津冀三地在市场、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的同一性。

(二)要做好产业转移和投资布局

经济发展各自为政、竞争无序、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是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京津冀各方的发展基础差距较大,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的产业转移和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中的重点。根据三地产业基础条件来看,北京应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天津可着重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河北则应在自身产业与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基础制造业与特色产业发展。三地在产业布局上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资源、区位、人才、技术等优势,坚决放弃和淘汰与本区域发展定位不相协调的产业,根据三地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分工明确投资项目,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统一开放、协作竞争的经济体。

(三)要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一是要集中科技资源扶持高技术产业,并且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要建立并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加大金融对企业科技研究、开发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要搭建宽松的技术论坛和交流平台,定期召集专家学者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意见。

(四)要解决好交通、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经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有效连接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将为未来三地的均衡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重要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本身就是其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积极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对接则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自身的办学、教学、服务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从而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尤其是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已经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涉及民众关心的一系列教育议题,并绘制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路线图。其中,就涉及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扩大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做好自身的内涵建设,为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力支撑,并努力的适应区域需求,突出行业优势,这恰恰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崭新的高要求。所以,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成为具备高水平的一流现代化职业院校,就必须要全面完成社会服务能力的各项要求,做好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五、“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体策略

(一)结合产业建设专业,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互对接。近年来面对我国“一路一带”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变与机遇,在人才培养质量、结构以及数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如何借着这个发展机遇乘势而起,打造出自身的品牌特色,笔者认为应该分析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建设的发展趋势,明确地方区域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市场需求、规格,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充分发挥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有的作用,并且充分借助行业、企业的优势,对专业建设成效进行检验,以此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实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办学实力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展开详细的调研,进而打造一批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为此,可以结合企业对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按照订单式教育设置不同的培养层次,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服务更加得细化。而对于高职院校前些年较为强势,但是近些年已经出现招生难、需求差的陈旧性专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以及专家论证,对这些专业展开改造与升级,以此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助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产业对人才标准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为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本身的适应性,应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还可以在高职院校内开设企业的冠名班级,选派企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班级实训教学中,走订单式培养路线,以保证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同时,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还应该按照现代教育理念以及职业能力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校内实训基地加以改造升级,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职场化。并在办学模式上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一体化模式,努力营造二元结合的育人环境,加快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结合,以便于利用技能比赛、社团活动以及正常的课堂授课,将企业文化更好地渗透给学生。而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势必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力推双证书制度。所谓的双证,一个是指学生的毕业证,另一个是指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制度是为了笃实学生的职业基础,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一个更为积极向上的学风。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强力推行双证制度,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还要打造高效权威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此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对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六、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能力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职能,为此积极地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互对接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深化自身的改革创新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原则,对自身的专业特色与科研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从而为振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