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三融合-四依托-五方位”立体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9-10 14:45邓雪松陈万松胡玲熊书通讯作者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育人思政

邓雪松 陈万松 胡玲 熊书(通讯作者)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重庆 4041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的提出,显示了医学教育在国家和人民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地位[1]。为国家培养基础牢、三观正、多层次、有责任、有担当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笔者基础医学课程组积极思考医学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育人模式,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力推进基础医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挖掘梳理各门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逐步形成基础医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一、基础医学“三融合-四依托-五方位”立体思政育人模式思路与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围绕 “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以新思政观引领教学改革,深挖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基础医学“三融合-四依托-五方位”立体育人模式。聚焦政治站位,借助基础医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三融合”理念;用好课堂及课外第二课堂教学渠道,做好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形成“四依托”育人模式[2];同时,“任课教师、思政教师、实验指导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全体动员形成五方位育人师资队伍。

在教学中,充分理解、把握及规划“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与生存路径,以课程改革为平台,打通基础医学课程学科间育人价值机制,实现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师同频共振。推动知识传授、劳动教育、能力培养与理想、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科学长效育人机制[3]。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基础医学思政大格局,实现“教学形成特色、课程形成品牌、教师形成风格”的改革目标。

二、基础医学“三融合-四依托-五方位”立体思政育人模式内涵与实施

(一)“三融合”育人理念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前期课程,也是学生系统了解医学、生命科学及全面认识疾病发生发展、逐步树立职业道德的起点,养成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对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医学教育是融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三融合”全方位素质教育[4],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应将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教育有机贯穿融入,构建“三融合”育人理念,全面提升医学生基础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发挥基础医学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四依托”育人模式

1.依托课程育人。依托教学项目、任务,挖掘思政内涵;依托教学环节、方法及手段,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依托不同的教学方法(模式)、场景,如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常规实验实训课操作、示教,主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比喻法(类比法)、情景法、案例法,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法等;依托趣味教学资源,寓教于乐;立足学生专业、岗位、个人发展,实现全员育人;教师思政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做好学生领路人;依托一二课堂,探索“3+X”育人模式。

2.依托科研育人。一是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明晰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精忠报国的理想追求、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笃实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二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定期的考试,把坚定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融入到考核环节中[5]。

3.依托实践育人。一是依托生命科学馆科普宣传基地和遗体接受点建立2 个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加大实践育人。二是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实践学分管理,落实规定的学时学分。三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认证和表彰制度,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彰。四是构建2 个社会实践精品项目:“科普宣传”和“传承缅怀”。

4.依托文化育人。一是重塑凝练基础医学文化,发扬勤奋创新、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体现师生的精神追求,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是充分挖掘基础医学以文化人育人要素,打造系列典型校园文化育人项目。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师生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五位一体”五方位育人队伍

以党建为引领,一是以“任课教师、思政教师、实验指导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五个不同主体构建“五位一体”全员育人师资队伍,不同侧面开展协同育人,形成全员育人格局。二是以学生中心,在具体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听、学、练、考、创”的“五位一体”全过程学习模式。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充分挥发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讲学”、“导学”、“助学”、“践学”、“督学”过程中构建“五位一体”全方位教学模式。

三、讨论

(一)实践效果

1.课程育人形成体系。

课程育人的重难点在对课程内涵及思政元素的深挖及衔接上,努力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生硬融合的现实困境,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基础医学课程中《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成功经验,带动推进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结合“三全育人”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6],形成合力,各守其责,全面提升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效。逐步凝练形成“课程思政”有机育人理念,构建基础医学“三融合-四依托-五方位”立体育人模式。在牢牢坚持思政课的思政教育核心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基础医学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逐渐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7]。

2.科研育人形成规模。

科研育人的重难点在于:一是教研融合,齐头并进,发挥科研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举足轻重的作用[8]。通过科研攻关产生创意想法,获得新知识、技术及方法,将富有生命力的新点子带进课堂。二是搭建平台拓展科研育人,目前主要依托学校工程中心进行科助理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搭建更多的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立长效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模式及考核制度。约5%的在校生培养成教师科研助理,梯队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科研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追求、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笃实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形成项目。

实践育人的重难点在实践基地建设和制度保障。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离不开校内外配套实践育人平台,目前可依赖载体为生命科学馆和遗体接受点,但均未有制度和资金的保障。需要加大自身两基地建设外,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按照“就近就便,优势互补,双向受益”原则,把实践场所真正建设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实践平台,建设成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广阔天地。依托生命科学馆科普宣传基地和遗体接受点建立2个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构建了2个社会劳动实践精品育人项目:“科普宣传”和“传承缅怀”,加大实践育人。同时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实践学分管理,约60%的在校生选择参与实践,修身立德。

4.文化育人形成格局。

文化育人的重难点在文化的打造和传承上。通过“基础医学的科学精神”、“遗体捐献文化长廊”等打造医学科学、医学人文等医学文化,并通过举行仪式以传承。重塑凝练基础医学文化,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要素,打造基础医学文化长廊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发扬勤奋创新、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体现师生的精神追求,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5.全方位育人形成团队。

充分动员教师资源,形成“任课教师、思政教师、实验指导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充分的培养和提升团队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能力及技巧,打造和发挥名师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构建育人模式

当前,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关系到全民生存与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卫医学是当前新医教的“三大学科”,基础医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9]、思想品德过硬的医学人才,与临床、公卫专业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基础医学教育与基础医学改革和创新更需要精准发力[10],创新基础医学育人模式,基础医学“345”立体思政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了基础医学“三全育人”,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提升了基础医学教育能级,奠定了培养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实践人才和具有全球视野的服务型公共卫生拔尖人才的基础。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育人思政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