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人才为何频频流出

2021-09-10 04:57郑紫淋
炎黄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范蠡楚国

郑紫淋

“楚才晋用”出自《左传》:“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从仅仅占丹阳一隅的蛮夷之乡到后来的“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拥有“半天下”,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占有一席之地,其对于人才的吸收和运用自有独特和优越之处。但是结合“楚才晋用”的成语含义,本文根据“楚才晋用”这一楚国人才流出的规模,原因以及影响做出简单的梳理,并且对流入晋国的人才做出较为详细的介绍。

楚国人才流出的现象

春秋战国列国争霸的时期,人口的自由流动已经成为趋势,楚国有不少人才流失,较多地流出到秦、晋、吴、越等国。楚国流出人才的原因和类型也不尽相同,大多是怀才不遇,在楚国不被赏识,为求自身更好的发展而出走楚国。还有的是遭到政治迫害,心怀怨恨投入他国或另寻仕途,并在后期对楚国展开一系列报复行动。投奔晋国的人才大多应为第二类。

《国语·楚语上》记载:“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弗是,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春秋左传注》记载“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置诸戎车之殿,为谋主。……雍子之父兄谮雍子,君与大夫不善是也。雍子奔晋。晋人与之都,以为谋主。……子反与子灵争夏姬而害其事,子灵奔晋。晋人与之邢,以为谋主。……若殼之乱,伯贵之子贵皇奔晋。”

这四人均是遭到政治迫害,在本国无法立足,被迫出走的。

楚国流出的人才不仅仅有零散的游士,还有以一人为中心而形成的流动群。而且身份地位,年龄性别也各不相同,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例如具有军事才能的伍子胥、被称为谋略家的文种、被后世称为“商圣”的范蠡。除却庸子、申公等王公贵族以外,亦有文种、范蠡等小官,还有美女、刺客、隐士之流,例如申公巫臣携夏姬入晋。

楚国人才流出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从古至今,对于许多事物和现象来说,生产力是决定因素之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交流也不例外。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生产力的飞跃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富余物资得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从体力生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脑力工作。这对后来出现大量脑力劳动者和大批人才打下了最为基础的物质基础。

社会制度的变革。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宗法制以血缘为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规定着一个宗族之内的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每个人以血缘确定自己在宗族内的地位,宗族之内实行的是家长制,很少能发挥个人的意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随着私田的开垦,大量的私人财产累积起来。私人财富的累积使大宗的权威遭到挑战。同时随着周王室的衰败,致使诸侯争霸,政治权利中心不断下移,宗法制解体,使个人不再局限于一地,个人的能力得以展现。

对人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并且这一时期也迎来了人类思想的大解放,各种思想理论层出不穷。随着人们思想上的发展和成熟,人们注重“人性化”的思考。例如各种典章制度的出现和成熟固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发展社会制度,但其中也不乏有着对个人性命的慎重和考量。有许多思想大家也透露着这一理念,如孔子的重“仁”,“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墨子的“兼爱非攻”等等。再者是诸侯国由于“争霸”而对人才的需求与重视。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彼此之间互相吞并较量,实质是人才的较量,史书上也留下了不少有关人才的故事,例如“毛遂自荐”“和氏璧”和“田忌赛马”。人才就如同智囊一般的存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外交,政治和军事。这也使得各诸侯国均以招贤纳士为主要目标,极力推尚贤才,唯才是用。各国的王公贵族收养门客之风盛起。对于“人”的重视,使得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得到提升,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得以提升,深化了人才流动。

士阶层的崛起。上面有提到宗法制的解体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原本士作为宗法制阶级下贵族里最末一等的存在。虽接受贵族的教育,但是仍是附庸一般的存在,在政治和思想上无法独立。随着宗法制的逐渐解体,旧的贵族之间的关系被改变,新的秩序和关系建立,对于士阶层的人身自由和思想政治束缚也随之减弱,私学也逐渐兴起。私学的兴起又促进了普通民众向士阶层的转变,同时各诸侯国对人才的吸收和接纳,也是士阶层不断扩大的催化剂。

楚国自身体制的问题

楚国文化背景的不同。由于国家的形成原因不同,自然也会导致国家的制度的不同。楚国对于宗法观念较为淡薄。较之齐、晋等国是由周天子分封而得国,《楚国史》中提到楚是由“芈姓季连从蛮俗,建立了荆国”,“季连,芈姓,楚其后也”。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楚国后来与中原诸国产生了联系,吸收和借鉴了中原地区的制度和文化,但仍是中原诸国眼中的“蛮夷之乡”。对于君主宗法的观念仍较为淡薄,导致君权的薄弱,在楚国历史上,为夺君权弑父杀弟的事件常有发生,内乱频发。楚国的君权薄弱,无力挽留有才之士,这是楚国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楚国的用人制度。楚国王族之下还有许多世袭小宗,不同与其他诸侯国的异姓贵族,他们在血统上属于楚君王的后代。基于这种情况,楚国的用人是将权力集中在公族之上,正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在楚国,中央的主要官职绝大多数是由楚国的贵族或是近亲世族所担任。令尹作为仅次于楚王的高管,自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的楚十七个令尹中,有十二位都是王室公子。至于其他国之高官,亦是如此。这种任人唯亲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楚国王室的权利和地位,不至于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但同时也出现了负面效应。这使得楚国的非公族或者远亲贵族的有才之士入仕无望,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纷纷出走。

楚国的刑罚过于严苛。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里有提到声子在与令尹子木的谈话中讲道:“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由此可以看出楚国的刑罚的恶劣。而且楚国的君王和贵族为图一时之快,动辄诛杀全族,牵连甚广,势必会引起当事人的仇恨。例如携夏姬入晋的申公巫臣因与司马子反争夺夏姬,与令尹争夺土地,而招致二人的报复,以致灭族。巫臣逃亡晋国之后便对楚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后来,巫臣使吴国背叛了楚国,并将楚国的战术交给了吴国,根据《左传》记载:“杆御北狄,通吴于晋,教吴叛楚,教之乘车,射御驱侵,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焉。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楚罢于奔命,至今为患,则子灵之为也。”

人才的流出对楚国的影響

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后果便是导致对楚国产生威胁,使楚国的国势日渐衰微,不管楚国这些人才是因何原因出走投入他国。一部分是因自身背负的仇恨和不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楚国展开报复和打击行为,因为他们了解楚国的情况,对楚国的打击更为准确有效。一部分对楚国并无此意,但是“在其位谋其政”,在对接纳国做出贡献和建树的同时,也会在“争霸”的背景下对楚国产生威胁。就“楚才晋用”来看,陆续由楚入晋的人才便有子析、雍子、申公巫臣和伯贲之子贲皇等人。他们在入晋之后分别得到优待,被尊为谋士,并在其后晋楚的数次交锋之中出谋划策。城濮之战,王孙启为晋参谋,大败楚师。晋楚绕角之役,晋子析公为参谋,则败楚申、息之师,郑国从此不敢为楚是瞻;彭城之战,晋楚之师遇于靡角之谷,晋用楚逃臣庸子为参谋,楚师宵溃,楚从此失去东夷的朝贡。鄂陵之役中,苗贵皇为晋谋臣,使楚丧失了中原的霸业。这些人均为楚国的上层贵族,非常了解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他们出逃晋国,给楚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他们的“帮助下”,楚国一步一步走上了霸业中衰的道路。

对楚国文化有着传播作用。楚国孕育了丰富多彩,精妙绝伦的楚文化,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精神信仰,构成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特色仪式。人才的流出一方面对楚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但客观来看,也促进了楚国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融合。以人为载体,楚国的文化随着人才的流出广为传播。同时也促进了楚地苗蛮与中原华夏民族的融合。

植根于楚地的道家学说也随着楚国人才的出走而流传到中原地区,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便是范蠡。范蠡的一生可分为居楚,仕越,入齐三个阶段,而其发挥政治才能的时侯便是在越国。在此,范蠡主持对外事务,文种负责对内事务。学者在分析范蠡在越的言行时,他的思想中含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且在和越王的对话中便可看出。根据《越绝书:外传记军气第十六》记载,越王勾践与范蠢的对话中,越王问道,贤君治理天下的主次顺序,范蠡答道:“臣闻圣主之治,左道右术,去末取实……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故谓之道。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虽然范蠢认为道是次要的,但是从中可看到道家学说通过范蠢等这种高级人才传播到越国。

楚国人才的流出给楚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涉及,而且有利有弊。客观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争,人口流动异常活跃,思想文化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是符合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

文章从“楚才晋用”的角度出发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流出的人才规模、类型、原因和影响做出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诸侯混战的时期,各国之间人才的流动实为频繁和常见,楚国的人才流出现象并不特殊,受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背景的根本影响,而楚国的自身的用人制度,君王的为政风格和楚国的典章制度,甚至是与有才之士个人的性格和品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楚国的人才外流在给楚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打击的同时,也是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符合当时的思想文化、各国和各民族融合一统的大趋势。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范蠡楚国
学富五车
范蠡卖牛
《自相矛盾》扩写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小燕子
历史喵第二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