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发展的探究

2021-09-10 00:58刘豆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绘画

摘要:新表现主义绘画自诞生以来就对全球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梳理新表现主义的起源、发展与艺术特色,总结新表现主义在绘画领域的探索,分析新表现主义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期望能让更多画家感受到新表现主义的魅力,并帮助其学习相关创作思路。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绘画;具象绘画

新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群德国(以德国为主)年轻艺术家基于对当时流行的极端现代主义艺术的不满,选择回归传统,继承表现主义绘画的衣钵而创造出的一种绘画形式。新表现主义绘画在素材的选择上,倾向于历史和现实题材;在创作手法方面,常采用架上绘画的方式创作。通过运用丰富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材料,构成具有冲击力、使人震撼的画面,进而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从现代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新表现主义的诞生使绘画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篇章。

1 新表现主义概述

1.1 新表现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杜塞尔多夫和柏林作为德国的两个艺术之城,彼此反差巨大,杜塞尔多夫是新思潮、新观念的汇集地,而柏林则十分封闭。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更是将柏林分裂,进一步加剧了当地人的悲痛。理性是德意志人性格的根基,然而当他们的理性判断指向消极与悲观时,就愈发加剧了人们内心的不安,从而激发了德意志人内心和理性完全相反的一面,使得时人的行为有时会表现出兽性或奴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表现主义在理性与疯狂的碰撞中诞生了,它承袭了德国表现主义一贯注重真实性和主观表现的叙事风格,同时又具有神秘、浪漫的气息,展现出既抑郁又狂放的格调。

1981年年初,克里斯托·M·约奇米德斯等人在英国举办展览——“绘画的新精神”,11位德国画家的新表现主义绘画脱颖而出,备受世人瞩目。到1982年的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成为西方画坛主流。1983年,“从极少主义到新表现主义”展在美国纽约展出,进一步扩大了新表现主义的影响范围,以巴塞利茨、基弗等人为代表的,风格粗犷而稚拙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赢得了世界的呼声,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2 新表现主义的艺术特色

新表现主义从德国传统表现主义发展而来,但二者又有较大不同。德国传统表现主义喜欢使用童真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绘制令人不安的画面,以此表达艺术家心中的世界理性的秩序感。新表现主义则融合了多种绘画风格,重视色面绘画的层次组织,笔法原始、狂野,绘画题材不限,画面的背后隐含强烈的观念。在当时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可以看作是对国家历史的哀悼和伤情;而在世界艺术领域内,新表现主义可以看作是对当时抽象表现、极简乃至波普等艺术的反动,是德国艺术家对这些“非形式艺术”提出的抗议。

新表现主义在精神层面上展现出德国丰厚的本土人文主义精神,包括传统的浪漫主义精神、康德的哲学精神等。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主张取消画面的主题,以“纯绘画”为创作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绘画形式和语言表现上,画面可以不表達任何东西,让绘画成为一种自发的行动,进而避免被“观念艺术”的主题引诱。这种创作思想确立后,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率先摆脱了现代艺术后期的绘画艺术的束缚,翻开了绘画艺术的新篇章。

2 新表现主义在绘画领域的探索

2.1 让绘画回归画布与具象

20世纪初,西方绘画界开始从写实走向变形、夸张和抽象,不表现具体的物质形象,而通过纯粹的色彩和线条表现高于生活的精神意境。这种潮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艺术家们的思维进一步跳脱出传统的框架,走向了艺术表演、制造装置等非传统绘画的艺术之路,即便是实际的绘画,通常也背离了画布的创作,这种远离传统绘画的风气使得绘画艺术日渐式微。

到了20世纪80年代,德国艺术家率先对这种艺术风气表达了反感,他们开始尝试回归传统,设起画架,拿起画笔,到画布上绘画,以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这激发了更多艺术家对传统绘画的怀念,他们纷纷回归传统,使得架上绘画又开始流行起来。同时,新表现主义也将绘画从抽象带回了具象,艺术家们通过在画布上构建具体的场景,展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乔治·巴塞利兹就坚持创作具象绘画,向当时流行的抽象艺术发起挑战。一方面,他通过创作上下倒置的绘画作品,为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艺术欣赏视角,以此引起人们的思考;另一方面,他坚持采用不合潮流的具象表现手法,配合狂野的笔触和具有冲击力的色彩,绘制出一个个丑陋变形、令人不适的具体形象,使得艺术审美产生变调。

2.2 以绘画的方式书写历史

新表现主义起源于战后的德国,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艺术家们坚持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历史,很多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都隐喻历史与政治问题,以达到警示社会、唤醒人民的目的。对于表现历史,新表现主义艺术家通常是通过画布上的景物呈现的。例如,安塞姆·基弗,他通过绘制带有创伤的景物表现德意志的文化根基,这使得他的作品带有浓厚而微妙的政治色彩[1]。

他喜欢用战后的废墟书写历史,以交错的笔触描绘战后的废墟,构建出肌理斑驳的画面,呈现压抑的氛围,让人深刻地认识到是残酷的战争将社会变得满目疮痍的。同时,这位艺术家还擅长在作品中添加文字用于引导观众的思维。比如作品《梅尔基施的原野》(见图1),基弗描绘了一片荒凉的贫瘠之地,并在画面中心写上标题,让人知道这是一幅战后的风景画。一场战争后,原本美丽的原野变成寂寥的荒地,这种鲜明的对比能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丑陋和残酷,并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思。

新表现主义的另一代表画家伊门道夫更是认为“艺术家扮演的是一个集政治和社会力量于一身的角色”,他擅长通过刻画历史政治事件表现自己的主张,他的画作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并会采用很多社会人物及历史符号表达隐喻。比如《德国咖啡馆》第三幅(见图2)中就刻画了一个极为局促拥挤的场景,画面中心的“自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四周的柱子上倒映着布兰登堡大门,这是东西德的分界点,通过四分五裂的画面表现德国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割裂,以及这种割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安,表现出伊门道夫对分裂的德国的批判。同时还运用鲜明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来增强画面的表现性,更加突出战争对德国的影响,展现了伊门道夫对战争的愤怒[2]。

2.3 充分发掘新材质,丰富画面语言

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在探索绘画艺术过程中不断发掘各种材质,以丰富画面语言,赋予了不同材质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历史内涵,通过运用这些材质展现自身的创作思维与艺术观念。每种材料都有独特的深意,代表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的批判。这方面的代表艺术家有基弗,他进行了丰富的尝试,通过使用树脂、沙子、金属等材料展现画作的内容和精神。比如《奥塞里和伊西斯》(见图3),画面中是一个金字塔状的建筑物,通过运用油彩、泥浆和小石块等材料使画面肌理显得格外斑驳,同时借由铜线表现伊西斯的丈夫被肢解后又重获新生,材质本身的色彩是昏惑、压抑的,这恰恰表现出了作者自身的压抑情绪。

3 新表现主义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

3.1 合理运用视觉符号

从各种新表现主义作品中可以看到,视觉符号出现的频率很高,并在画面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艺术家们通过对视觉符号的精心选取和设计,使其得以承载丰富的信息量,并在画面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达作用。比如乌维·维特沃在创作时会遵循内心的感受。基于此,其画作中的各种色块、肌理等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并影响人们的逻辑思维。通过运用各种简单的符号形成流动、开放式的画面,让观赏者不自觉地随着作者的运笔进入一个仿佛没有终点的创作过程。再如《梅尔基施的原野》,如果画面中没有文字符号,大部分观赏者只会认为这是一片荒芜之地,而将标题放置在画面中后,观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幅战后风景画。因此当代艺术家们应该运用好视觉符号,使自身的作品传达出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

3.2 对于照片绘画的处理

当前绘画创作一般取材于场景写生、影像照片等,其中照片的使用非常多,因为在平时构思过程中,免不了要收集各种素材原型,而图片形式是最便捷的,能够较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过分依赖照片,放弃独立思考,并且在绘画时只是单纯地复制或放大照片,没有融入自己的思维创意,这会对自身的绘画创作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对此,我们可以学习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照片的处理方式,比如说乌维就不会完全照搬照片内容,而是进行抽象化的提取,并通过弱化照片的清晰度营造一种朦胧的氛围。这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意境,使得模糊残破的事物和类似污痕的痕迹共同生成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3],还能激发观赏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发地构建出超出画面的朦胧的、令人难以接受的场景,最终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

3.3 将情感寄托于具象中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涵盖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使其展现出的情感能打动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画家要充分学习如何将感性作为主导,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新表现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从各种新表现主义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题材都是具象和反映现实社会的,同时艺术家们会利用虚实变化等处理方式,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他们的精神思索。在他们的笔下,任何一种色调,任何一处线条,都在传达自己的精神意志和情感倾向,表明他们对历史、当下社会的态度。比如A.R.彭克,作为德国艺术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深陷在德国分裂的阴影中,由此一直觉得自己十分孤独。在孤独中,他创造了很多棍形的人物造型,以单薄的线条构成人的躯干,这样的人看起来脆弱而无助,完美地展现出他内心的孤独。

4 结语

新表现主义是在艺术家们对后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中产生的,新表现主义主张让绘画回归画布与具象,同时结合对时代的反思,以绘画的方式书写历史,表达自身的精神意志;在创作时充分挖掘、使用新材质以丰富画面语言。当前,新表现主义仍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新材料、新形式不断产生,给新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更多的基础素材;同时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传播、社会的变化等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創作主体。因此,新表现主义必将让绘画语言变得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涂波.以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为例——论述材料、技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J].参花(上),2021(06):58-59.

[2] 徐芳棋.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新时代下的发展[J].数码设计,2017,6(09):262-263.

[3] 薛宁.新表现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论乌维·维沃特的学习与思考[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7.

作者简介:刘豆(1995—),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绘画
绘画连连看
1970年代后 “癫狂”的绘画与自我救赎
超级写实绘画
绘画的留白
绘画之星
少儿绘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