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庭园型式风格与心性映照

2021-09-10 01:47陈春娱曾丽娟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陈春娱 曾丽娟

摘要:庭园是心的外化。岭南古庭园造园的特点是将人文环境融入自然景观中,注重庭园的实用性,追求生活的实在和物质的回报效应,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本文以广州十香园为例,从岭南古庭园人文与自然环境、建筑型式与庭园风格等几个方面探析岭南造园兼容多元,不拘于形式,为我所用、博各家之长的心性映照,以此梳理岭南古庭园文化对现今中国人的精神意义。

关键词:岭南古庭园;文化特性;兼容务实;心性映照

不同的庭园映照不同的心性。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一直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而我国的庭园文化在秦汉之后,主要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并一直渗透到后代庭园的思想与精神之中[1]。陶潜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谢灵运的“罗层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先秦的高台、魏晋的楼观、南北朝的山园、隋唐的禁苑、两宋的私人宴集之区,庭园成了时间迁移的印记[2]。文学是诗人在自然之美与庭园之地间往来感慨寄兴的产物,《诗经》也好,《红楼梦》也罢,无非都是人间有爱、草木有情的现实世界与实验世界的组合,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想在这两个世界间自由徜徉,庭园就是理想的归宿。在自己的宅子里建造庭园,以取代田园与山林,是很好的选择。庭园实际上代表着文人士大夫的双面人格中属于道家的一面,这奠定了中国庭园美学的基础。古代的岭南处于中原文化影响的边缘地带,其地域文化既带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带有百越文化的余韵。正因其地处边缘,岭南人秉性上更具灵活变通和顺应时势的特点,这也符合道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自然之道,决定了岭南古庭园是在历史更迭、岁月流转中繁衍出的独特而有序的型式风格。

1 岭南古庭园人文与自然环境

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以南,五岭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以现今省界地域划分,主要分布在粤桂东部和湘赣交界处。尽管岭南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化外之地”,但随着不断南迁的中原汉族人民与当地土著长期融合,岭南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接近中原水平,社会生活的变化加快了民情风俗汉化的步伐[3]。自然环境逐渐形成、演变、发展成岭南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岭南地区纬度较低,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因此水文化上的“南北有别”并不足以诠释岭南古庭园造园手法中的独特风格和地域风情。

1.1 岭南古庭园的文化特性

岭南地区在五代十国时就已经有了造园活动,至明清又为对外通商口岸,发达的经济带动了造园风气的兴盛,其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明显的不同性质[4]。在庭园造园上所体现的岭南文化特性主要反映在三方面:多元文化、商业文化和水文化。多元文化造就了相互联系的开放性与适应性,岭南造园汇合了山地文化,既有中原、吴越的尚文,又有荆楚、闽赣的能文能武,更兼具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商业精神对本地人文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导向作用;水文化是岭南民俗的精髓所在,民间谚语中讲究的细水长流、聚水成溪是岭南人对存在于自身生存环境的水文化的自觉认同,依水恋水的倾向对园林的影响极其深远。

1.2 岭南庭园的自然环境

典型的中国庭园空间分布大致来说包括石景、院落、棚架、水体、花园、汀步、廊亭等格局,每一种建筑格式都有一定的植栽配置。中国传统庭园观赏植物的底蕴,以及植栽配置的原理都可以从历代文学作品中领略。例如,白居易的《秦中吟》就描述了古代一般大宅植栽的构成原则:“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即庭园植物必须包括藤本植物、乔木、灌木和花卉。岭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造园条件得天独厚,因而岭南庭园布局多从其高温多雨、台风多发的气候条件入手,利用建筑围合抵御台风侵袭,利用地域性材料和植物栽培促成岭南园林风格的形成。绿植配置充分考虑了降温、通风、采光等各个因素,利用植栽大面积阴影区减少热辐射,开辟漏窗导引室内外气流,更为巧妙的是在上风口栽种香花。如十香园主人居巢、居廉种植素馨等10种香花,盛名在外,今人仍以之代指岭南十香、广东十香。植物配置的匠心独运最大限度地诠释了岭南造园手法的因地制宜。

2 岭南古庭园建筑型式与庭园风格

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追求山水形似,以人为上的巧夺天工尽力还原自然,而岭南园林则更好地仰仗其天时地利,尽最大可能地保留自然环境的“原貌”。岭南造园一般偏安一隅,宅园与真山真水相辅相成,在景观组织和视线组织上巧借自然景观环境,有机结合园内外空间,从而产生空间的扩散感和丰富层次。以下以十香园为例作具体分析。

2.1 十香园的建筑型式

十香园为清末著名画家居巢、居廉兄弟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园内种有写生用的十种香花,故名十香园。十香园从清朝开始陆续培养了粤桂两地的一大批绘画弟子,“岭南三杰”中就有两位是十香园的入室弟子——高剑父和陈树人,两人是岭南画派创始人,十香园也因此被誉为“岭南画派的摇篮”。公元1850年,居巢、居廉受东莞可园的影响营建了十香园,因而又称十香园为“小可园”。

从十香园俯瞰图可以看到,庭园仍然遵循中国园林前庭后院的古典形制,却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朝向、通风、防晒降温等因素,利用建筑的楼宇和院墙减弱强风暴对庭园的侵袭,尽可能地減少台风对庭园景观植物的破坏。这种布局方式通畅开阔,开敞空间景观有最好的面向,前庭是一个开阔的大空间,夏季的凉风可以不断吹向后院住宅。南面入口正对河涌,具有水面清凉的微气候条件。南面开放、北面封闭的格局使得门开通气、门闭聚气,前低后高,加上河涌调节,空气流通性强,冬暖夏凉,四季咸宜。

与江南园林注重地面观景点不同,岭南园林注重高处的观景点,登高所见皆为院内景象,求的是全园在目,而非观望外面的环境。抬高楼层不仅可以防潮遮阳,还可以引导风向,形成自然通风。后方主要是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合而不密,通过天井、廊道、敞厅等建筑结构的变化形成自然通风,以保证夏季风从平面或立面都能吹抵后院各处。而后院的围合建筑形成的大面积阴影,能最大限度地遮掩门窗和天井,避免阳光直射曝晒,营造了一个舒适清爽的居住环境。

2.2 十香园建筑装饰细部与庭园风格

古人崇尚水文化,水庭则是岭南古庭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物志》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由于岭南庭园规模相对较小,十香园尤甚。所以庭园理水以水池为主,池岸多用规则的几何形式组合,引入假山石、植物,水池上方建造亭子,造亭要紧的是和周遭合宜,人在其中有好的角度,能看到好的风景。结合园内观景与交通流线的需求,加之對气候条件的考虑,就产生了水庭游廊,凸显了岭南造园的最大特色。全园的人流动态图靠曲折的游廊串联起敞厅、亭台与建筑主体,既划分了景区,又不失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传统岭南园林的理水方式是山、房、水相依环绕,动静相交,创造了最别致的人居环境[5]。

岭南古典园林中最别致的设计还数楼船,其为船厅的变体。作为岭南古庭园的舟船建筑,船厅也仅是取“船”之意,实质是作为厅堂使用的临水建筑,外观大多不像船只。十香园船厅的立面更像楼阁,立于池水之畔,仿珠江上的船艇而建,上下设有迂回的楼道,一层设有外廊,犹如登船的跳板,二层设有露台,合理连接天台,使得船厅虽在陆上,却似停泊于水中,颇具南国水乡的舟游情趣。虽称之为船,船厅却是整座庭园的主体,占据了庭园中的主体位置,承担了宴请、会客、赏玩等实用空间功能,符合岭南造园偏外向的功能性质和开放心态。

十香园建筑装饰沿袭了岭南园林风格的常用元素,如人字山墙、梁枋、挂落、万字纹等都精雕细刻,用色配置上有如满洲窗的斑驳绚烂,与古典纹样图案相辅,传统工艺手法在其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装饰细部多选用轻质的材料和通透的构件,色彩多选择轻快明朗的显色淡色,同时辅之以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创造出通透空间及虚灵形体,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十香园作为岭南古庭园规模极小的一个代表,却能相对完备地反映出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不拘于某种形式,因地制宜,因势而生,为我所用。岭南古庭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和美学理念是有机而灵动的,这既延续了道家崇尚自然的哲学渊源,又强调了“文”饰的人工艺术性园林表现。

3 岭南古庭园的心性映照体现

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之集大成者,是造园者独特世界观的表达。在南国大地之上,也许只有岭南古庭园建筑才能充分诠释简练、朴素、通透、淡雅的中式韵味。

3.1 根植民间,实用为上

纵观中国建筑史,从唐宋时期开始,文人士大夫的修身处世和审美情趣均深受禅宗影响,这也直接体现在文人造园上,表现为志在居庙堂之高,未忘江湖之远的自如境界。江南园林用象征的方法使庭园成为自然山水的缩影,其功能偏内向,给主人保留了“独立于世”的私密空间。而岭南地区多丘陵山地,小规模的古庭园构建会根据岭南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庭园风格别具南国温柔韵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孕育出了岭南人文中根植民间的平民意识和自然精神,全园构筑从实用功能出发,又不拘泥于类似江南园林的严谨章法。江南园林讲究诗意栖居和清净冷逸的朦胧美,切合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和精神归所,而岭南园林主人多为乡绅商贾阶层,其造园风格更为包容接纳,注重待客宴请的公共功能,是劝人积极入世的,各种设施亦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造园兴盛于明清以后,随历史演变,实用是岭南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原则,对得失成败的价值判断很少源于思辨哲学所倡导的抽象思维和复杂性分析,而习惯于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明晰的判断尺度来思考问题,这种哲学理念时刻映照在岭南人的日常生活和惯常理念中,整体体现为明朗、活泼、简单、直接,着意于庭园亲和力和人间烟火气的营造,因而即使是面积不大的庭园,亦把亭台作为建筑主体呈现活动空间,符合其生性洒脱、广交天下、高朋满座的心性特质。

岭南文化产生于华夏文化和岭南本土百越文化的碰撞中,岭南人在面对传统与继承、本土与外来等文化理念激烈交锋和冲突时,从来都不保守、不封闭、不僵化,没有故步自封或抱残守缺的自我满足,而是热衷于从各种交流、交锋或冲突中把握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机会,以期形成独属于自我的哲学理念。岭南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生活哲学,以实惠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具备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色。任何地方建筑都具有其文化地域性,其“内核”是古老纯粹、发育完善的文化,岭南园林既承续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又保有其强烈而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型制符号,这样的造园心性映照出其内核文化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体现出岭南人务实本真的生活态度和简单朴素的社会价值取向。

3.2 追求意境,自在为乐

中国古园林向来都是文人建造的,造园不仅是一种身份认同,更讲究一种情趣,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施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演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并因程度差别而分出人格和审美。古庭园之美,是与心理要素息息相关的。岭南园林的经典作品和地方特征成熟在清朝中叶,比江南园林晚了一百年,以园林为载体寄托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岭南古庭园建筑追求意境,立意在先,处处体现出岭南情调和神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建筑体现一处心性。岭南古庭园风格体现出的不是惯常思维上的文人乌托邦,而是岭南人与世无争、融入自然的平民心态和处世态度:人在这个世界中微不足道。

岭南,自古以来“山高皇帝远”,岭南古庭园风格反映出的是一种整体意识的辐射,是一方水土的记忆延续和特定物质空间的人性尊重,由此价值取向发展出的是岭南人自在为乐的心性态度。加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岭南人更喜爱轻盈、活泼的室内生活和户外活动,主动排斥厚重实体的营建给内心带来的繁重压抑,这反映在庭园建筑设计手法上,则是追求轻巧、自由、活泼,建筑不对称的体型体量、注重线条虚实的对比,从而造就了建筑外貌的轻巧灵动。

庄子曾谐谑地描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怎样去享受人生?谁最会享受人生……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地忍耐,幸福地生活。”庄子用“无己、无功、无名”这“三无”来描述这种境界,只有内心做到“三无”才算是逍遥[6]。从这一角度来看,岭南古庭园的造园性格似乎又回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的思想源头。

4 结语

本文探析了岭南古庭园文化在兼容并蓄、低调平实之余不乏精致与志趣高远,映照出造园主人的心性是处处矛盾的,既东方又西方,既传统又现代。竹篱茅舍的田园景色受庄子的影响而逐渐成为读书人乐道的田园景色。要过怡然自得的生活,居处优美是必要的条件。如何在一个平凡的园子里被一些平凡的自然景色感动,这才是庄子思想的真挚表现。岭南古庭园主人拥有旧式文人的洒脱超然,又不乏现代商贾的入世精神,他们既恪守内心世界的安宁,也不拒绝公共空间的喧嚣;不刻意经营,但决不放弃世俗的名声与财富;理解并迎合时代的需求,获取不菲的物质回报,转而支撑精神世界的大厦。岭南古庭园的独特风格明确表现出岭南人的心态:与世无争和融入自然。这种心性反映的是历史更迭演变中的滴水石穿,是形与势之间,由无形转为有形的过程,更是对现下尘世喧嚣、人心纷扰的最好启迪。

参考文献:

[1] 汉宝德.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6.

[2] 叶广度.中国庭园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4.

[3] 陆琦.广东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0.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

[5] 陆琦.岭南私家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2.

[6] 潘鸿生.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8:7.

作者简介:陈春娱(1975—),女,广东茂名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造型基础。

曾丽娟(1979—),女,广东英德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园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