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必备刑法知识探析

2021-09-10 20:51姜国珍
学习与科普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要:刑事责任对于大学生而言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不能回避大学生也有犯错的事实及可能,有必要教授一些基本刑法知识,对容易出现的犯罪行为及罪与非罪行为的判别有个基本了解,从而推动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必备;刑法知识

一、大学生掌握基本刑法知识的必要性

大学生犯罪问题,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情况来看,不乏个案,有的甚至是极为恶劣的案件,如吴谢宇杀母一案。犯了罪通常讲就是有案底,被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都不会被称为有案底,所以刑事责任从程度上讲是很严重的,而尤其是对于本应拥有美好前程的大学生来讲,如果触犯了刑法,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也极为可惜。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第五十二条规定,大学生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如果大学生被法院判决构成犯罪被处以刑罚的,根据以上明确规定,是要开除的。开除后,学生失去本应可以得到的大学学历,会被很多职业包括公务员、法官、人民陪审员、检察官、警察、外交人员等拒之门外,可以说与很多好工作都无缘了,只能进入到一些无门槛要求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单位工作,或是社会上的临时工作。此外,今后子女如要报读警校、当兵、考公务员,其政审都会受到影响。这对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来讲,损失是巨大的,学生的命运会可能因此被改写。

大学生中除法科学生比较懂得刑法知识之外,大学开设的法治教育公开课不会涉及太具体的刑法知识。个案中大学生因犯罪后被开除时后悔不已,痛心疾首,长时间都不能接受事实,对此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说明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不懂后果会有如此严重。从成本分析讲,大学生犯罪的代价太大,损失可能会远远超过其获得的利益。因此,更加说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刑法知识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重点掌握的刑法知识

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刑法知识,对多发易发犯罪行为有基本认识,提高辨识能力。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谈恋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男女交往过程中处理不妥发生犯罪案件也是可能的。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比如,男生女生初次交往中,男方对女方有好感,紧追不舍,女方先是犹豫后是拒绝,但男方继续纠缠,强吻强抱,要求女方与自己进行亲热亲昵行为,女方坚决拒绝后,男方强行压制对方,甚至扭打女方。这种情况如果事态发展无法控制,很有可能发展到构成强制猥亵妇女罪。但通常学生认为男女间谈恋爱是正常的,即使有动手也只是赔偿医药费罢了,而不知道这种行为已经在犯罪的边缘了。

还有《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属于是诈骗罪。比如,有大学生辨识能力不强,参与电信诈骗团伙,认为在手机上发短信、打电话或是发微信、QQ就可以赚到钱,很容易“致富”,而且很隐蔽,不易被找到,结果仅仅获得数千元钱后就被警方抓获,最后被立案判决处于刑罚。须不知,不论多隐蔽多巧妙只要是严重侵害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肯定是犯罪行为,手机网络都不是法外之地。

大学的学生规模动辄超万人或数万人,同学之间偶有冲突发生是正常的。比如一些男同学之间打架,通常认为打架打伤人之后,双方谅解,医好伤就行了。但个别事件中,打架很有可能涉及刑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般同学之间打架不会有让对方致残、死亡的动机,但是打成轻伤如果对方起诉就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而什么是轻微伤,到什么程度转变为轻伤,这个很难分辩,如真发生打成轻伤的,事情就变大了。因此,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打架对大学生来说同样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能简单视之。

大学生中不少人喜欢玩微博、微信和QQ,有时转发网络信息、资讯。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发布传播了某些不当信息有可能涉及刑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据此,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不论是原创还是转发,如果涉及侮辱诽谤他人,或是虚假的特定信息,达到一定点击量,有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现实情况中,有时学生为了好奇、泄愤而转发了某些敏感、不实、负面的信息,由于我国网民众多,尤其是一些网友觉得特别的负面的信息传播很快,甚至被不良用心的人利用,点击量瞬间达到5000次以上,而当事学生还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潜在的法律风险已经来临。公安机关可能找上门,待当事学生被采取措施时,已为时已晚。

三、如何避免大学生触犯刑法

基于刑法区别于一般性法律,触犯刑法的后果对大学生影响太大,因此,高校在公共课堂设置上要有意识安排教授刑法课,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知道刑法是高压线,碰不得。公共课老师要具体讲解易发高发的大学生犯罪行为及案例,尤其是社会上典型热点案例,不能回避忌讳,让学生吸取教训,进而产生“免疫”。坚持做好预防工作,也就是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学校要加强宣传,将刑法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宣传计划,邀请公检法等司法、法律人士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刑法知识。学校要强化纪律教育,营造遵守纪律的良好氛围,从严抓好纪律建设,让学生形成牢固的纪律意识,要加强违纪学生的教育宣导,把违纪行为的处理和整治当作阻断违纪向违法犯罪发展的“隔离带”,讲明违纪与违法、犯罪行为的联系和区别,防止违纪行为进一步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打牢大学生遵规守法的基础。

对大学生而言,为了避免不小心跌入犯罪的深渊,要提高警惕,多学习了解刑法知识。自觉学习识别高发易发犯罪行为方式及后果,有意识地避免这些行为,防止事态发展到不可控状态。平时要从小事做起,要有规矩意识,某个行为能不能做要三思而后行。要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开始,养成守规矩的良好习惯,各种行为要符合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求。

家长同样要履行教育职责,不能认为学生进到大学就高枕无忧了,不能轻信自己的孩子已经是大学生当然具备较高文化程度不会违法犯罪。家长要以自身的社会经验和见闻,提醒大学生遵纪守法,确保行为安全,理智行事,更要晓以利害,督促大学生加强基本刑法知识学习,提醒大学生不能发生违纪违法犯罪等低级错误,力保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教育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督导,回应社会关切,支持高校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压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是守法的合格公民。

综上,对于大学生触犯刑法的问题,学校、个人、家长和教育部门都要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预防,要做好知识学习、宣导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一同协力,尽最大可能确保不发生大学生犯罪案件。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嘉偉.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李瑞平.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及矫治[J].法制与社会,2015(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部湾大学辅导员科研课题:现代治理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以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为例(编号:2020FDYKY203)成果

作者简介:姜国珍(1987.2-),男,汉族,湖南省平江县人,硕士研究生,北部湾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文秘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法学理论、高校治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教育。

北部湾大学 钦州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